党啊党,你究竟姓什么?(五稿)
七十八 党啊党,你究竟姓什么?(五稿)
题外话————《人民日报》评论部最近号召大家“包容异质思维”,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虽然人大委员长之前曾在人大庄严声明“五不搞”,其中之一为“不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在旁观者看来,前后也许可以认为不矛盾,一定说那是在“对着干”。时下流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也许“异质思维”只有通过争论才能分清对错、好坏,如果压制争论,容不下“异质思维”,反而让大家分不清“异质思维”品质的优劣。一个“胸怀坦荡并自信”的人,当然不会去害怕争论、压制争论,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委员长的“不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声明的只是作为一个执政党,不能像信教的教徒那样去各信各的,而只能坚持一个统一的信仰,要是执政者都像教徒那样去各信各的,这个国家还能太平吗?当然,信仰的完善,需要“包容异质思维”,取长补短,但不是说“包容异质思维”可以任意地改变信仰,放弃信仰,各信各的,各搞各的。
本人在《人民网》开博二年多了,前期很少退稿,后来退稿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接到退稿,就必需“磨棱角”,磨了再发,再退、再磨、再发,有时竟需要好几个回合。就以本文为例,五个回合下来还未见分晓。看得出来,我的博文越来越不讨版主的喜欢了,本人不奢望推荐,可是连字体、分段的选择都没有,看上去像一块块“压缩饼干”似的,很不舒服。点击率真是可怜,通常只有个位数(要是转发其他网站,点击率常在三、四位数)。看来是多么地可笑,“个位数”就让版主们常常害怕“造成不良影响”,总是不厌其烦地退了又退,一点也不顾及“包容异质思维”。然而,本人并不打算“改换门庭”,即使是“个位数”也满不在乎,老汉我不愁吃穿,辛苦码字,什么也不图,只图中华子孙早日脱离那可怕、可恨的“吃与被吃”的“丛林社会”。我之所以舍不得“改换门庭”,因为我深信,《人民网》的公仆们总有一天会明白自己究竟“姓什么”。难道不姓“人民”了?以上为题外话,以下为正文,但愿这一回能获得版主的“誓死捍卫”————
一个政党究竟姓什么,通常都在名称中加以标识,就拿一个人的姓氏来说吧,中国人习惯标识在前,外国人习惯标识在后。世界上有许多政党的标识大致地表达了政党自身的宗旨。当然,冒牌的情形也是有的,例如美国的民主党,实质是资本家党,为了糊弄世人,冒牌“民主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的确很大,同时问题也不少。直观地说,最大的变化在城市,那就是高楼大厦、小汽车的铺天盖地,可与西方媲美。但是,老百姓想不通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有许多想不通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党啊党,你究竟姓什么”?按理说,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是标识得再也清楚不过了,一点也不含糊!老百姓之所以想不通,想必是因为在社会上看到了许许多多与共产党的标识简直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情,让那个标识越来越模糊不清,似乎已徒有其名。快九十岁了,好像得了“健忘症”那样,渐渐忘记了自己究竟姓什么。这个问题的初露端倪在二十多年前,这些年来,主流一直在关照大家“不争论”,即不争论姓“社”还是姓“资”,督促大家只管“闷声大发财”,或者说“做大蛋糕”,而别对姓“社”姓“资”说三道四、评头品足。一开始,老百姓的确非常非常听党的话,对党的改革开放无不抱着极大的希望,渴望致富,那是人之常情;但是接下去,大家越看越觉得不对头,只见新生了0.4%的暴发户,却要以亿万劳动者(也就是毛时代的主人翁们)“一夜回到解放前”为代价,总觉得这么做很不阳光、很不公平、很不正义、很不诚信,因而很不得人心。如果继续“不争论”,只能永远地“很不阳光”下去,于是在网上,左右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所争论的问题大都可以归结为:“党啊党,你究竟姓什么”?
人至九十,老态龙钟,难免健忘、糊涂;但是对一个政党而言,那只是政治生命的一个起步而已,正如毛主席说的,“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共产党要走的路,离开目标,依然遥远,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需要好几代人的接力才能完成。如果是一个认准了目标,始终不放弃自己信仰的政党,完全可以分阶段去一步步地接近目标,但决不会像“苏东”那样,步其后尘,突然背离目标,放弃信仰,走回头路,让亿万劳动者产生“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最近,我在网络上观看电视连续剧《解放》,该剧制作得实在太完美、太经典了,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场面处处直观生动,让人充分地认识了“解放”是多么地来之不易,以及“解放”的力量源泉究竟来自那里。关于“解放”,不妨摘录作家王树增的一些话来加深大家对“解放”的理解——
“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淮海战役时,常常是被围住的国民党集团军那边,到了晚上一片漆黑,什么灯光也没有,而包围圈外围全是火把。那是周边的数个省,江苏、河南、山东,约590万老百姓推着小车、担着担子从小路走,连夜支前。世界上没有一支军队可以享受那么强大的后勤支援。我觉得,解放战争给我们最大启示,就是共产党人始终要站在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边。解放战争打到中后期,许多国民党的将士都开始疑惑,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而战。战斗中,共产党每场打下来伤亡很大,但是越打人越多,渡江战役时共产党的军队达到了400多万人。我查了一下渡江战役的详细部队构成,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连队百分之七八十是‘解放战士’。什么叫‘解放战士’?就是被解放过来的国民党俘虏,甚至有的连级的干部、指挥员都是‘解放战士’充当的。 ‘兄弟赶紧过来吧,回家吧,你们家分地了’,诸如此类的喊话,造成了国民党军队成建制地往这边投诚”。
与获得老百姓强大后勤支援的解放军相反,“国民党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一股不可遏止的发国难财的腐败浪潮迅速席卷了全党,民心丧失殆尽。后来蒋介石到了台湾总结自己为什么失败,他还说,我们失败就失败在‘接收’二字。当时国民党高官腐败成风,官兵军饷欠发是常有的事,钱到了哪里?大部分在上海的黄金交易所里被长官们炒来炒去。执政党的腐败堕落,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垮台”。
作家王树增又语重心长地告诫说:“但是现在,共产党员贪污受贿的现象屡屡发生,他们完全遗忘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崇高宗旨。共产党人永远要记住,取信于民非常重要,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当时的出发点是人民的利益”。
解放战争的历史表明,共产党不但姓“共”,而且其子弟兵的衣食父母、生身父母都是底层那些最最穷苦的老百姓,可以说,老百姓用“小车”推出了共产党的“江山”,“江山”之下,同时掩埋着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和生命。老百姓当然不希望看到,谁一旦坐了“江山”,谁就忘记那些推小车的百姓,忘记自己究竟姓什么,而只顾经营穷奢极欲的“富人俱乐部”,七千万党员不能如此忘本,“红二代”们更不应该如此忘本。
《师大奇遇》附文 2011年5月5日
http://blog.people.com.cn/blog/s/285840 龙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