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政权的建立与覆亡
毛主席跟郭沫若说“劝君少骂秦始皇”,以前总不理解,现在理解了。
秦政权依靠商鞅变法和奖励耕战,提高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
商鞅变法,就是通过建立明确详细的法律,打击抑制旧的奴隶主贵族,把奴隶解放到土地上去,实现生产的富余和国力的提高;也就是以政权的力量推行革命措施。这种革命措施是必然能够增加社会财富的,是必然能够革新社会面貌的,是必然会取得广大劳动者支持的,是必然会引起旧贵族反对的。这种改革是生产关系前进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巩固和发展改革的具体措施。
秦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是得到秦政权内部人民的支持的,因为可以扩大土地和增进交换;秦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也是得到六国政权内部人民的支持的,因为可以消灭战乱和增进交换。因此,秦政权的统一战争是必然能够取得胜利的。
取得胜利之后的秦政权,在新的版图下,推广了原来的革新措施,打击了原有的六国的旧贵族,解放了更多的劳动者。
在此基础上,秦政权作为一个全国政权,还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新措施,都是革新性质的:
1、集中打击旧贵族。解放旧贵族的奴隶,剥夺旧贵族的领地,把旧贵族集中到咸阳。
2、土地重新分配,在明确的户籍制度下执行新的土地制度。重分土地加鼓励垦荒的结果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发挥出来,迅速提高了生产力。
3、建设大型国防工程,保护中原的生产力。将原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或加以巩固修理,防止北方落后生产关系的武力入侵,保护中原生产力。
4、进行大规模的拓荒战争。这种拓荒是与战争手段相结合的,既是扫荡原地区的旧生产关系又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既是杀死人,又要保护人,总起来讲具备进步意义。包括对北方、东南和西南的战争。
5、统一度量衡,极大地便利了交换。促进生产的发展。
6.、实行郡县制,国与家分离,家以缴纳赋税的方式执行生产,国以集中财富的方式主导生产,郡县就是国用来监管家的工具。不像奴隶制时期,国就是一个大家,所有劳动者都是奴隶主的家臣。这个上层建筑的进步是很大的。
以上这些重点,概括为一条就是: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结果是国家的富强、稳定。
这些革新措施种下了与六国旧贵族的仇恨,有不少旧贵族没有被集中,而是自己逃逸了,他们必定与秦政权存在着大的矛盾,时刻想推翻秦政权及其下的制度,不在乎利用什么样的宣传,只要能换取力量和支持就行;同时,秦政权对这批人的打击还远远不够,焚书坑儒其实只是很小很小规模的,有大量的旧贵族在全国各地潜伏起来。
秦政权的制度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矛盾吗?分析一下。
古来常论秦之暴政。其实,无外乎重刑、重徭、外战、迁徙四者。
重刑,其实,秦政权的法律主要是规范农业生产和军事战争的,所谓的刑罚只是次要的,只要百姓守法劳作,不仅不会受到刑罚还会受到奖励,惧怕和憎恶刑罚的更多的只是旧贵族。这里后代容易被儒家史论所蒙蔽。
重徭,其实,秦政权的徭役是严格依据法律来执行的,执行本身并不是以汲尽民膏为目的,都是轮徭。而且像修长城、修运河(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修驰道等大工程,都是以保护生产力为目的的,本身会换来劳动者的支持。但是,像修建阿房宫、骊山陵等,就是伤民的了,这是秦始皇的局限,但不是主要的。
外战,仅有的几次外战,除了驱逐匈奴以外,就是为了将中原的百姓迁居到新地进行开发,这是一项大功绩。
迁徙同上。
因此,秦政权的制度从根本上看不会造成其与劳动者的大的矛盾对立,只存在法令实施过程中的小的矛盾,准确的说只是一种不满。
但是,为什么秦政权灭亡的号角却是吹自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呢?
1、秦政权的制度在操作细节上,由于思想贯彻的不深入,并不能引起劳动者的支持,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引起劳动者的不满。最典型的就是法令的严格。试想,原秦朝的民众就肯为了统一战争而忍受家庭的暂时苦难,但是新秦朝的民众就不肯为了戍边徭役而忍受家庭的暂时苦难,这里除了改革急速使得民众没有看到希望外,而且还在于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性质变化了,民众难以接受,而秦朝的制度操作却没有跟随改变。陈胜苦秦,有苦秦的生活基础。
2、对秦政权的不满只是部分老百姓的不满,但对秦政权的仇恨却是所有旧贵族的仇恨。所谓“天下苦秦久矣”,这里的天下,是天下的旧贵族。旧贵族利用原有的名望和势力潜伏在民间招集力量、等待机会;如果自己去闯这个机会,那么损失是自己的,如果能利用等来的机会,那就可以一方面推翻秦政权,另一方面自己还能安享新政权。为了创造这个机会,旧贵族采用到处散播谣言和到处招集部曲的方式,起到了混淆劳动者视听的目的,挑动劳动者对秦政权的仇恨。陈胜苦秦,有苦秦的思想基础。
3、陈胜平时就是接受了较多的这种谣言,再结合他们当时要面临死刑的现实,才产生了他的那番言论。陈胜起义后,其实一直没有太过强大,这就是劳动者对之不太支持的明证。他一方面因为不拜六国后为王而得不到六国的支援,另一方面也得不到关中百姓的支援,因此,周文、吴广大军才先后被骊山囚徒击败。后来,项梁、项羽等人多次提到陈胜的信息,只是想了解陈胜与秦政权的作战的结果,看是不是有机会可投,并没有起真正的帮助陈胜的念头,说白了,就是完全利用和观望陈胜的起义。司马迁著述时间在武帝时,其时儒家当盛,必然掺杂进很多维护儒家的夸大、歪曲甚至谬论,但对于基本史实的保留,还是能够让我们拨开云雾,看到真相的。陈胜的起义,完全是一次偶然事件,从一开始在淮北地区爆发就得益于旧贵族的长期误导宣传,在后期又被北方旧贵族利用,成为推翻秦政权的第一块多米诺。
4、总结秦政权的灭亡,首先是打击旧贵族严重不够;其次是政策的落实和宣传确实有不足之处,存在引起劳动者不满和不解的地方,让旧贵族有宣传的机会可乘;再次是宫廷内部的赵高胡亥复辟派篡夺了最高权力,激化了秦政权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加深了像陈胜吴广这类人的不满;最后,大量军事力量的来不及支援。
我们看,后来刘邦入主咸阳的时候,对秦政权整体上是很善待的;但是项羽就憎恨。后来,全天下的老百姓大都憎恨项羽,并没有说都憎恨秦始皇的,相反还有人很同情扶苏和子婴。所以,刘邦身上可以看出老百姓的态度,陈胜身上也能反映出(他就是不立六国之后为王),但是两人一个是旧贵族的棋子,一个是旧贵族的克星。那些短视的六国遗旧们,他们总以为欺骗陈胜这样的人加以利用可以反攻倒算,换回自己的旧王朝,却不知在欺骗中也培养出了刘邦这样的大政治家,把他们一个个击败并修理(张耳、陈余,张良也是个旧贵族分子,最后还不是被修理成功?),最终延续并巩固了秦政权的一整套措施。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