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从民族文化的出发观再论“拿来主义”和文化理性的返璞归真

火烧 2010-09-16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从民族文化角度重新探讨拿来主义,强调文化理性的返璞归真,分析如何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结合本土实际,实现文化融合与价值提升。

从民族文化的出发观再论“拿来主义”  

和文化理性的返璞归真  

                   文  张建华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生灵,也只有短短的几万年时间,而人来的文明是在历史的演变中,却仅仅数千年而已。人类文明在短暂的时间内,却焕发出耀眼的光辉;引导着人们对山川、大地、河流、宇宙万物的认识和感触,也为人类在政治国家民族和价值取向上做到了最基本的规范和指导,而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却无时无刻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式提出了种种选择和指导,从而从思想上、政治上,都为人类的价值观起到了决定因素的重大帮助,从这个问题上看我们今天所身处的社会、国家、地域和文化观、价值观都会受到很多启示,同时也是我们当代人值得深入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一、    什么是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和一个民族思想的精神图腾,是一个深烙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体系,它对社会阶层、国家政治、宗教结构和音乐、美术、文化、建筑等各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定位,从根本上进行了诠释,是一种纯粹的、理性的民族思想体系结构。  

中华民族无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探索自然、研讨社会、洞察宇宙的文化史,无论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到儒、佛、道等之子百家的文化演变,都无不透视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老子的《道德经》到孔子的《论语》和佛家的诸多经典,都无不是教化我们与社会、大自然、宇宙万物和谐相处,由于周易所讲:“万物化一,顺化自然”而已。“中国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教导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曾仕强.论易经)  

1、         用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再论“拿来主义”  

六十年前,“拿来主义”被鲁迅先生提出质疑和批判,而这种呐喊的声音在中国消失了近半个多世纪了,从清代末年西方工业文明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技领域被所谓的西方文明侵蚀,当西方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进入封闭数千年的中国时,我们为西方的文明而震惊、兴奋,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落后、被动,从而加快了进入新的工业变革运动,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文化的追求更是显得饥不择食、盲目崇尚,从恐惧到欣赏,从迷茫到盲从,从而把自己演变为西方文化的殉道者,也就成为了被鲁迅先生讽刺的资本主义的乏走狗,成为了被嘲讽的“拿来主义”者。“拿来主义”本身是没有什么错误的,错误的是“拿”什么?哪里拿?拿来之后做什么用的问题。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拿”来的东西就是能为我们所用,不能用或用不好就不是好的东西,这个矛盾本身就是充满哲学的范畴,毛泽东主席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一个理性的、辩证的、科学的提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拿到中国来之后,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切都得从实践中来论证,才能证明这个拿来的东西能否实用,能否从根本上融入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中去产生它能起到的作用,从而被中国的文化相融合,成为我们自己有用的东西,那么,拿来有用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无用的,实为与我闷相悖的东西,是该放手抛弃的废物。  

在现代社会中,从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从西方的文化中拿到了许多东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吸纳了西方思维模式,姑且不论吸纳的东西有什么益处,但从教育经济化、医疗经济化、住房经济化等领域中,西方的经济价值观给中国人带来的不良之症是痛彻心扉的,其伤害不仅在于经济的负担,而是为中国教育断送了自己的理性思考,丧失了自身教育的意义。而这中价值观给我们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带来的隐患是无法弥补的。因为这个价值观的拿来并不适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和人文理念,在社会福利保障没有完善的今天,这种价值观把中国的平民推向了一个更加深陷的泥潭,万劫不复。  

大千世界正在变得只有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生活方式(张明语),其现象本身就是错误和荒谬的,文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但多元化的文化它本身就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它们可以相互借鉴、渗透但绝不能被吞噬和剥夺。  

2、         文化性决定价值取向  

    无论哪个民族,何种文化理念都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不是西方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的影响甚是大于经济力量。我们可以从宗教、艺术、哲学等领域中区分析、探讨文化价值观。目前,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扩张性决定了经济的重要性,把人类的工具属性激发到了极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但他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宇宙万物也投下了巨大的隐患与阴影,加速了人类自身的死亡,如果西方的经济价值观将我从数据中看到工业革命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数据中看到毁灭的佐证,而这样的例证大于对人类的贡献,这也是一个无争的事实。  

和谐、平等、与万物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因势利导,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这种文化属性我们可以在前年的都江堰工程中得到答案,顺江开堰,引水导流才是治水的良方,它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治水的难题,而可贵的是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最大价值取向,而这种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观才是中户民族文化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这也是西方文化属性不能与之媲美的地方,其优劣之势更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文化属性不是单一的,是不能用简单的经济观来评价和衡量的,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具体表现,内敛、含蓄、厚重、是我们民族文化属性的根本。  

二、    文化属性的返璞归真  

文化理性的返璞归真,首先要确立的是文化属性的认同感,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多元化的,但它承载的思想理念,哲学思考范畴却是具有民族性。它在人们决定价值取向上就引到了对文化内涵的归属感。文化的厚重感是人类对自然界、宇宙万物的了解和探索所表现的用何种方式方法去改造世界、去确定政治格局、经济动向、奠定人类阶层的根本方式之一。  

如果说文化理性的归属感承载着自身的价值观的话,那么这种价值观对世界的认知、改变、推动是否是理性的、逆反的甚至是破坏的。就是我们去确定和推断它本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重要依据。  

以西方文化理想的观点来看,现代价值的源泉是技术和市场而不是人,一切行为都是以谋求财富为动机,现代社会的生产安排和科学设计都是基于理性的原则,效率的原则和利益的原则。这些原则在本质上都排斥人性。这种文化属性根本上讲文化推向了崩溃,导致了现代人的思想的迷茫。吧任何社会信念变成一种单一的数据(张明语),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失败,也是一个文化属性的背离。  

东方文化以中华民族文化和印度文化为具体代表,它的文化认同感是积极的,全身心的教导人类与世界、宇宙进行和谐的感知和认同,它在音乐、诗歌、舞蹈、宗教、图腾、膜拜等多种文化表现方式中,提供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用宗教与自然的认同感去亲近自然、归属自然,从而达到一种无为而至的效果。这种回归自然的文化理性的认识世界是完美的、和谐的,是与自然有效结合的最好阐释。  

当我们从文化的认同感中去理性的认识世界、了解宇宙万物,就能真正的找到我们失去的精神图腾,端正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从中获取正确的文化归属性,这种认识才是我们民族文化在理想上做到返璞归真的根本所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