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毛泽东与鲁迅的心相通在何处?

火烧 2008-07-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深入分析毛泽东与鲁迅在思想、情感、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强调两人共同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社会改造与民族复兴,展现其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毛泽东与鲁迅的心相通在何处?
 
 
我以为有以下几处。

在思想上。一则,鲁迅与毛泽东都熟读古籍,对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知之甚深,对传统社会之弊病了如指掌,因而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和改造才如此深刻,震撼人心。再则,鲁迅在1926年开始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在思想上转向辩证唯物主义。而毛泽东在寻求“大本源”的道路上,直到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才明确自己找到大本源。毛泽东特别赞赏鲁迅后十年的作品,在那些短短的文字中充满了辩证法的哲理。今日真正关心想了解鲁迅的朋友不妨再读一下鲁迅的著作,一定会产生心灵的震撼的,再读一些中国现当代史,将有助于更明白更理解毛泽东所作所为的道理所在。
 
在情感上。鲁迅和毛泽东的所思所想所为皆从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始终立足于人民的立场。鲁迅弃医从文,源于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人民所受的精神的束缚压迫奴役更甚于肉体的苦痛,彻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促进大众思想的解放尤为急切。鲁迅笔下的那些麻木的小人物,表面来看好像鲁迅在丑化中国人,但内在里鲁迅的心在滴血,是对社会大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赤子情怀。毛泽东从拉起队伍搞革命开始就特别重视军队的文化教育,并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毛泽东读过私塾,上过资产阶级的学校,非常了解知识分子的心态活动,故而特别重视并引导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转变立场,为人民服务。解放后,毛泽东特别注重教育改革,推广各种教育方式,大力扫除文盲现象,文革中,更是全民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知识分子下乡,其中,尤以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除改造农村外,更是锻造出新一代中国青年,为中国长足发展打下可靠的思想保障。
 
在精神上。鲁迅和毛泽东的斗争精神永远是昂扬激越的。鲁迅和毛泽东直到去世,都一直在与各种人民的敌人作斗争,与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与一切危害社会,危害民族,危害国家的现象作斗争。他们的这种斗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永远不死的魂魄所在,是一切矢志为中华复兴为中国崛起而斗争的志士的精神象征所在。
 
当然,有一点我们也要看到,就是如何看待鲁迅和毛泽东的一些显得有些过激的言论行为的问题。鲁迅有个作品曾讲了一个故事,说是要在一个黑屋子的墙上开一扇窗户,但是这个建议被老顽固们否决了抵制了,那么,就干脆建议把黑屋子的房顶给掀翻好了,于是老顽固们妥协了,同意还是开个窗户吧。毛泽东要发动群众监督政府,监督官员干部,官僚们就不高兴了要抵制了,那么毛泽东就干脆支持群众把政府打倒了,夺了官僚的权位,这样下来,官僚们才开始慢慢愿意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了。任何人要想做一些大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对鲁迅和毛泽东这样要根本改造社会的人来说就更加不容易,故而,在一些事情上采取些矫枉过正的策略和手段也是不得以为之的办法。现在你能理解鲁迅和毛泽东的一些言行了吗?
 
一言以蔽之,鲁迅和毛泽东的心就相通于人民,为人民服务,“人民万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