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谋事当先谋势

火烧 2010-08-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围绕‘谋事当先谋势’主题,讲解骨干如何通过谋势提升管理能力,强调领导力核心在于用人和把握趋势,结合实例分析如何通过调动团队实现高效管理。

谋事当先谋势  

评委和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授课的题目是“谋事当先谋势”。授课的对象是新任模拟排骨干。授课目的是传授管理方法,提高新任模拟排骨干管人治事的能力。授课时间约为30分钟。  

同志们,根据新任骨干培训计划,今天由我给大家讲第四课—骨干要谋势。这次骨干调整后,经过谈心了解、问卷调查,我了解到很多同志对于如何树立威信,如何履行职责,如何处理棘手问题,心中无数、点子不多,不同程度存在想干愿干不会干的问题。下面,我给合管理工作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都是负有一定责任的领导者,不仅要管好自己,更要管好别人。关于什么是领导,什么是管理,行政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都有经典的论述,我在这里不重复。关于领导者,毛主席和邓主席说过两句极为相似的话。毛主席说 “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邓主席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 出主意,就是抓方针;用干部,就是抓头头。抓住了这两条,也就抓住了做领导的根本。  

怎么理解主席的话呢?我们先看个例子。  

鲁国的某县缺少县长,国君请孔子推荐一个学生,孔子推荐了甲,他上任后工作十分努力,事必躬亲,废寝忘食工作了一年,该县大治。不过,甲却过度劳累病倒了。于是孔子推荐了另一个学生乙。乙上任后整天弹琴唱歌,日子过得很滋润,一年下来该县大治。后来,甲和乙交流一下工作心得,甲说:“你比我强,身体好,有前途。”乙摇摇头说:“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在于工作方法。你做工作靠自己,可是事情那么多,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是最终伤害自己的身体;我的方法是调动能人给自己工作,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于是工作越做越轻松。”   

甲和乙的对话揭示了领导最核心的问题—领导就是用人,通过别人完成任务。有100件事情,一个人都做了,那只能叫做勤劳。有100件事情,调动部属完成好了,就是管理。领导者的职责就是“出主意”、“抓方针”,运用自身的权力和非权力因素,发挥思想引导、制度约束、奖惩激励等手段的作用,造成一种大势所趋的形势,形成一种人心所向的局面,让大家心悦诚服听指挥,步调一致向前进。这种局面和形势,我们称之为“势”。

什么是势?通常解释为权力、形势、情势等。现在很多理论工作者把“势”解释为事物的客观态势,因势利导是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虽然对势的解释各有千秋,但“势”是领导者必须把握和运用的,与领导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把势概括为环境、权力、影响力。第一,“势”是潮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一个领导者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其领导行为都不得违背历史的潮流,不得逆势而行。第二,“势”是上级领导的支持和信任。特别是在委任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上级的支持是下级领导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第三,“势”是群众的拥护程度,即通常所说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支箭本身没有力量,但如果置于拉满的强弓上,则可以伤人于百步之外。一片湖水看上去是静谧的,但如果决了堤,则奔腾汹涌势不可挡。谋势者,善于借势、造势、蓄势、用势,力之所至,势如破竹。今天,我们做工作、抓管理也是这样,正确把握“势”就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借势  

借,是一个捷径。借,是一种智慧。比如,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等。借势,就是新官上任,个人威信尚未树立,需要借助上级领导、规章制度、传统习惯、多数群众的力量去完成管理目标。  

一是向上级领导借势。就是借助权威增加权威。上级领导水平高,能力强,在群众中有号召力。我们在文件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用上级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这说明依靠上级领导开展工作,是我们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历史上借助领导威信的例子很多。比如,陈胜吴广借鬼神号召群众,张骞借朝廷声威沟通西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作为骨干,自身的经历、资历、能力与本区队的学员相比,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不可能当上骨干,马上水平就高了,能力就强了,威信就有了。在日常的管理中,遇到学员不配合的情况,适当借助队领导的名义,能够有效减少执行阻力,提升管理工作效益。  

二是向规章制度借势。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条令条例。条令条例既规定了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又规定了各级领导的职权,以及相互的关系。我们常常讲要坚持原则,原则是什么?是规章制度。只有坚持原则,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树立自己铁面无私的形象。仇和书记调到昆明后讲“人地生疏,无亲无故”,处于这样陌生的环境,仇书记开展工作,打开局面,靠人脉、靠威信皆不可行,只能依靠规章制度实施领导。成语故事“三令五申”大家都听过,孙武斩掉了违抗军令的吴王宠妃,一下子就把娘子军正规起来了。  

三是向传统习惯借势。传统是制度的固化。长期落实好某项制度,就会形成某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又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软实力”,“企业文化”本质都是传统习惯。善于运用传统习惯来开展管理工作,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说的是汉高祖的两位大臣萧何和曹参,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他的后任曹参觉得是正确可行的,于是坚持做下去,曹参当政三年,整个西汉王朝社会稳定,百业兴旺。我军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经过几十年发展,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是建设标准始终没有降低,这就是传统习惯在起作用。我们学院在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王曲精神”、“评价精神”。这些精神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造就了一大批“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学员。大单位有大单位的传统,小单位有小单位的做法。从我们队来看,有的班学习好,有的班内务好,有的班训练好,有的班文体好,这些传统特色不但要保持下去,还要更上一层楼,不断推陈出新。  

四是向多数群众借势。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的组织原则。骨干要借多数群众之口,表达自己的意见,增加管人治事的合法性。毛主席讲,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大前提。任何单位都有先进分子与后进分子,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骨干要通过召开会议、讲评工作等时机,及时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发动先进分子帮助落后分子,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二、造势  

造势是指通过树典型、搞活动、抓养成去发动群众、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完成管理目标。造势才能借众人之力,这就是以形势逼人,从而让被领导者自动自发的服从管理。  

一是树典型造势。典型代表了一种风气,一种导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通过典型可以表露无遗。骨干抓工作,要善于抓先进典型,引导大家自觉向先进典型看齐,向先进典型学习。我国历来就有树典型的传统。“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部历史书为什么会使“乱臣贼子惧”?因为孔子在书中臧否人物,褒贬历史。历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国,设《忠义传》、《忠臣传》等,大力表彰忠臣孝子、义士烈女,以此教化百姓,淳厚风俗。抓典型也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方法,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树立了一大批体现时代要求的先进典型,促进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作为骨干,要善于发现本班本连学员中的积极份子,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为本班本连树好学习的榜样。要克服“大家都一样的”麻痹思想,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生活中不是缺少典型,而是缺少发现。  

二是搞活动造势。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法宝之一。学员队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在单位建设中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学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围绕阶段性中心工作开展好各种造势活动,是发动群众的有效途径。以班或连为单位组织文体活动,能够加深学员间的感情,增强单位的凝聚力;适时开展作风纪律整顿,能够强化学员的条令意识,正规“四个秩序”;开好班务会、连务会能够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所以,骨干要学会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好了,群众动员起来了,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三是抓养成造势。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与历代统治者持续推行礼乐教化不无关系。这种礼乐教化实际就是长期的养成教育。养成是强制性与自觉性的统一,是不事张扬的造势。学员队的日常管理,就是不断用条令条例规范学员言行的过程,使条令条例转化为学员头脑中的观念,进而变为学员的自觉行为。千锤百炼出好钢,通过持之以恒的养成,能形成好习惯,培育好作风,把部队锻造成“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强师劲旅。  

三、蓄势  

陈总长讲领导不要单纯依靠权力实施领导,要多运用知识,人格去影响带动部属。蓄势就是指领导不依靠强制力,以知识、品格等影响他人的过程。  

一是以德蓄势。德就是领导的良好形象。良好形象是领导者的生命,没有良好形象就没有威信,没有威信就没有影响力。古人非常重视个人形象,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儒家讲“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一个品德高尚的领导者,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势必产生无形的感染力、号召力,被领导者就会上行下效、以点带面,从而会产生连锁反应、良性循环。新任职的骨干一定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员当好模范和表率。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学员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  

二是以才蓄势。高于人才能教育人,先于人才能引导人。如果说领导者的“德”是决定领导者威信的根本原因,那么领导者的“才”则可以影响威信的高低。骨干的才,不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而是指管理能力、领导艺术。作为一线带兵人,首先加强条令条例等应知应会知识的学习,强化依法带兵的意识。不能定“土政策”,立“土规矩”,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次,要树立重视学习,刻苦学习的好形象。学习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学习成绩不优秀,军事素质不过硬,抓中心就没有说服力、感召力,很难带动其他学员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最后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解决思想问题要会讲道理,解决管理问题要能拿对策,抓单位全面建设者要有新思路,做到足智、多谋、善断,使自己成为大家心中的“知识英雄”。  

三是以情蓄势。“感人之心,莫过于情”。成功的领导者,80%的因素来自情感智商。领导威信的确立,离不开感情的力量。骨干不仅要善于化解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而且还应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鼓舞学员的士气,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实现工作的预期目标。骨干要善于协调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对上级多请示多汇报,把握好队领导的工作意图,认真贯彻落实。对学员要关心爱护,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使学员自觉自愿地接受领导,做到高人一筹,而不是高人一头。对同级要搞好协调,加强团结。“指头硬不如拳头硬”。排骨干、班骨干之间要加强联系沟通,互相支持配合、互相尊重理解,营造好团结共事的氛围。  

四、用势  

领导者已经胜任一般日常管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较好处理棘手问题、突发事件,称之为用势。领导者要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从管住难管的人,管住难管的事入手,使单位的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处理棘手问题,突发事件,第一要充满信心。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各级骨干都是组织任命的,有组织的依靠,群众的支持,手中的权力,只要肯动脑筋,肯想办法,没有处理不了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矛盾。第二要保持冷静。孙子兵法讲“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各级骨干在一线带兵,有时会成为矛盾的焦点,群众的对立面。这时,不能控制好情绪,往往会使简单事情复杂化,微小事情焦点化,影响干群关系,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第三要辩证思维。管理者一定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眼睛里揉得进沙子”的涵养。列宁讲,“真理向前一步就变成谬误”。骨干敢于管理,大胆负责,是优点。但工作中急躁冒进,往往是好心办坏事,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抓工作就要不瘟不火,循序渐进,持续发力。毛主席讲,任何时候都有先进与落后。大到一个连,小到一个班,有进步快的必有进步慢的。“三个经常性工作”,贵在经常,难在经常,就是要经常讲经常抓。有个老领导说过,抓与不与抓不一样,管与不管不一样。只要持之以恒,保持抓工作的强劲态势,落后的人和事,总是只占一小部分,不会影响大局。  

所谓文无定法,兵无常势。兵法讲“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也就是说要灵活机动的处理问题。怎么做到灵活机动?民族英雄岳飞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理论加经验加悟性出来的,主要靠实践。避实击虚、将计就计、各个击破、思想改造是我在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是避实击虚法。“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将战争力量比作水,作战时的兵力部署也应该像水流一样,避开对手坚实的部位,选择薄弱环节进行攻击。避实击虚的方法对于我们回击被管理者的威胁时很管用。  

东晋权臣恒温摆鸿门宴威吓王坦之、谢安等朝廷重臣。王坦之吓得体似筛糠,谢安却责难说:臣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为何壁后置人邪?恒温见朝中反对自己的势力不小,不敢轻举妄动。恒温想在气势上压倒谢安、王坦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为篡位扫平障碍。谢安对桓温的武力威胁心知肚明,但他不为所动。桓温手握重兵,优势在于武力,谢安代表朝廷,占据道义。恒温想来横的,谢安不理他这茬,偏偏和他讲大道理,责怪他不好好守边卫国,去跑到朝廷来胡闹。如果谢安被桓温吓住了,朝廷的威信就一落千丈,后果不堪设想。谢安镇住恒温用的就是避实击虚。  

日常管理中,个别学员会在领导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时,会给领导出难题,威胁领导。比如某学员与女友关系波动,要求请假去找女友,领导不批,该学员情急之下,就会说我要退学。意思是领导你要么批假要么让我退学,给队干部出难题。这是作为管理者绝不能被吓住,更不能撂下一句话“你打退学报告来”,掉头就走。而是要非常严肃地讲,你是军人,退学也要经组织批准,不是想退就能退的,拿退学来威胁组织,依据条令条例要给予处分。背着处分灰溜溜回家,是自毁前程,让父母蒙羞。与女友发生误会,我们可以想办法处理好,不一定要跑出去,一旦违反条令条例,后果非常严重。要通过讲道理,让学员明白,你的威胁不起作用,到头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是将计就计法。对于找借口不服从管理的学员,可以将计就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小学课本有《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粉碎“河伯娶妇”迷信运用的就是将计就计,引申归缪法。那个时候老百姓都很愚昧,对河伯娶妇一说,深信不疑。西门豹是不信的,但为了教育老百姓,必须当事人自己供认真相。于是他先假装相信河伯娶妇确有其事,以通知河伯为理由,先后将巫婆神汉投入水中。最后逼得组织迷信活动的管事人不得不说出实话,原来巫婆和地方的管事人都是害人骗钱的,当地老百姓才恍然大悟。  

西门豹有权力直接取缔“河伯娶妇”迷信活动,但要从根本上破除老百姓的迷信心理,却不能这样做。采用将计就计,欲扬先抑的手段,西门豹非常巧妙地假迷信制造者的口,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教育了老百姓,赢得了整个社会的支持,为他兴修水利,改良农田奠定了基础。毛主席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抓管理也要注意迂回,注意策略。有时候,个别学员会拿出似是而非的理由,消极怠工,拒绝执行命令。管理者如果直接采取命令方法,强迫当事人执行,会引起其他学员的反感。比如,某学员长期以生病为理由拒绝正常操课,但参加娱乐活动一样不落。队干部心知他是泡病号,但又不能强迫他出操训练,强迫病号训练,会造成不关心学员的口实,可是管理秩序要正规,真是不好办。我们有的队干部是这样做的。你不是长期生病起不了床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好好养病。长期好不了,说明病很重,组织上要派人24小时轮流护理你。你呢,也别上课乱跑乱动,把课本拿回宿舍,平时就在宿舍待着,好好休息,好好学习。负责护理的同志,要切实负责,不能让病号做不利于身体康复的事。经过这样一两天的护理,该学员承认了自己装病的事实,主动要求参加操课训练。  

三是各个击破法。管理中的各个击破法,就是毛主席说的“掺沙子,挖墙脚”,用于打击日常管理中不配合工作的小圈子。文革期间,毛主席为了打破林彪在军内树立的山头,通过给军委和北京军区领导班子“掺沙子”,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学员队内部存在类似老乡、牌友、球友等小圈子,这些小圈子一般不会对行政管理造成危害,还能丰富学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个别聚在一起吃喝,发牢骚,讲怪话的小圈子,则必须高度重视,重点关注,采取必要管理措施。如果麻木不仁,放任不管,时间一长,这类小圈子就会扩大,歪风邪气就会蔓延,演变为对抗管理的小帮派、小团体。瓦解这类小圈子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掺沙子,挖墙脚”。要安排思想好,作风正的党员骨干与小圈子的成员结对帮扶,开展思想互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树起新风正气。  

四是思想改造法。学员队的个别重点人,往往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思想自由,行动散漫,平时专打擦边球,消极对抗管理。这些人平时没有明显的违纪事实,够不上纪律处分的条件,进行思想改造是个有效办法。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占全世界的23%,很多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全民信奉。传说,伊斯兰教的创教人穆罕默德是“一手持经,一手执剑”传教。可见,宗教信仰不全凭自觉,是软硬兼施,强力灌输。任何一种主流思想的确定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儒学正统地位是“罢黜百家”形成的,纳粹理论是靠国家机器强力推行的。正如戈倍尔所言,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我们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党的创新理论,与宗教信仰、反动思想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借鉴其他思想加强精神控制的方法,对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建党,延安整风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光辉典范,总结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学员队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思想落后的重点人,要舍得下真功夫、硬功夫,切实做到不解决思想问题不撒手,不解决思想问题不罢休。通过开展党员骨干齐上阵的谈心活动,召开“直呼其名,直言其过,刺刀见红,一针见血”的组织生活会,促进后进学员转变思想,改进作风,帮助他们提高素质,跟上队伍,共同前进。  

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毛主席说年轻人要“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我们就是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总结出新经验、新办法,不断提高学员队的管理水平,促进单位全面建设。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下面布置课后作业。  

一、给合授课内容,对照本级职责要求,撰写一份如何加强“三个经常性工作”的思想汇报。  

二、在本单位开展普遍谈心活动,分析当前学员思想情况,撰写思想形势分析材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