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解开《易经》的锁钥

火烧 2008-06-28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揭示《易经》实为周文王祖孙四代政治奋斗史的总结,展现其作为政治教科书的深刻内涵与历史价值,强调其与欧洲文化的对比研究意义。

解开易经的锁钥

陈国钧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源泉,许多传统文化的流派也来源于它。因此,要真正理解其具体内容与涵义,并进而理解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将其与当时的历史联系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去研究,才能得到比较合乎实际的认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文化不是凭空发生,不是某些圣贤随心所欲造出来的,而是历史上诸多政治、经济活动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按照这个思路,作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现《易经》不是令人难以琢磨探询,饱含迷信色彩的天书,而是一本介绍周文王祖孙四代政治奋斗史的政治教科书。它讲述了周文王家族是如何从一介平民成长为天子的艰辛历程。其书中的前三十卦,文笔简练,层次分明,史实丰富,哲理明晰,为周文王所作,记载了其祖父古公、父亲季历及自己被囚禁于羑里这百十年的风风雨雨;从三十一卦到六十二卦,是周公旦对周文王治理西歧八年来言行的记录;最后两卦,则是周公旦对周武王第一次伐纣的记录。  

总而言之,《易经》的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六爻(其《乾》卦和《坤》卦皆七爻,而非六爻),无一不是周文王、周公旦对其祖孙四代百余年历程中各种政治事件所作的哲理、德理、情理以及政略、战略、策略等高度的总结和概括。其解释之详尽,其说明之简练,其内容之广泛,实为古今中外之独一无二,它对于每一位有志之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须臾或缺的人生教科书。  

文王在撰写出《易经》的前三十卦后,思想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故而武王等人在其指导下,将歧周治理的井井有条,无论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外交,都没再遭受什么大的挫折,十一年后,就很顺利地夺取了殷商的天下;周公旦因其多才多艺,被文王留在身边耳提面命,更是完全的继承了文王的衣钵。因此,周公旦建树的治国大纲,不仅保得周家八百年天下,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不倒,甚至今天还在发挥着它的强大威力。孔子不过拾其部分牙慧,却博得了个“圣人”的雅号。  

海内外研究易经的著作是很多的,但本人总有这么一种感觉:这些研究大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流派来与另一个流派来作对比,而较少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即使有些这方面的研究,站的角度似乎也有些过于高雅、专业了点,而难以为众人所理解。  

《易经》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要真正的读懂它,就必须站在总体的、全面的高度,将其与外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来作一个全面的对比。在一个圈子里来回打转,或者拿一根树枝来与一棵大树对比,是难以看清《易经》本来面目的。俗话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本人不揣冒昧,在这里试图对中西文化的某一差异作一简单介绍,作为引玉之砖。因为这对于理解《易经》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东西方的古代文化有很多不同点,而世界观的不同,则是最基本的。以希腊文化为主导的西方世界观认为:神和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人类不过是神和上帝的创造物和附庸。离开上帝的庇护,人类自身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其英雄与哲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获得神之化身或受神庇护的特殊身份,才能获得民众或帝王的支持,得以从事某种活动。故而在西方的古代,很少产生脱离了神圣光环的伟大政治家,但杰出的科学家却层出不穷。这些科学家努力探询世界万物奥妙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摆脱神和上帝的约束,以获得人类自身的完全自由。但中国的情况却与此正好相反。  

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则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上下有序而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是人。人类在自己的领袖率领下,可以控制自然,并不断地改造自然。上帝和鬼神在这个统一体中是次要的,它们只有借助于人力人事,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存在。什么是天意?人民的意志就是天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因此,中国古代的英雄豪杰,无一不是将人类社会的政治原则、道德理念与自然界诸种变化及其规律合而为一的来看待,来研究的。他们的活动无一不是以治理好民众为最高目标,从而使自己成为贤明有为的帝王与政治家。即使出现了一些纯粹的自然科学家(如神农尝百草),政治家和人民也总是立刻将其吸收或推荐到政治家的行列中,并将其研究成果纳入政治之中(这种世界观,在周朝开始受到削弱。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就向另一个方向转化了)。  

这样,将自然规律与治国哲理、策略合为一体来研究,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尚书》、《道德经》、《南华经》、《诗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名古籍的内容,无一不反映了此种事实(《黄帝内经》也许是个唯一的例外)。《易经》是其集大成者,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德主刑辅等辨证思维,自然贯穿于全书首尾,而丝毫不显得牵强附会。  

以上所述,基本上属于把握《易经》脉络之所需。但要进一步的理解它,搞清书中每一爻的涵义,还需明白书中第一卦专论九,第二卦仅评六,以后各卦则六、九皆谈的道理。  

中国古代是以数来表示万物之兴衰的。古人认为:一是万物的起始、源泉;五代表万物的现状,向下为退化,向上为进步;九则是万物进化的极限。若不就此止步,改弦更张,必然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素数》道:“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文王则在这个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的加以发挥,从一到九,每一级都加以细化,再分为九个阶层,每一级中的五,就是事物发展的转折点。事不过五,就始终有进步的余地;一旦过五(称为“上”),事物本质就因其所处的级别不同,而在其内部发生部分突变,从而具备了新事物的部分内容。过了九五,质变完全完成,从形式到内容,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东西了。  

但是,六五和九五还有重大的、根本的区别:六五指的是局部、具体、个别的突变;九五指的则是全局、宏观、整体的突变。局部的挫折无关大局,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决策的失误,则会导致事业的彻底失败。  

由此,《易经》起首的第一卦《乾》首先说九,目的是告诫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样,就可以把握住局势变化的脉络,时时从原则、大局、长远方面来考虑问题,而不至于犯下原则性的错误,使事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第二卦《坤》完全道六,是告诫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指导思想后,就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从微观、小事上做起。眼高手低或手高眼低者,都将一事无成或半途而废(上六)。  

两卦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宏观上着眼,从细节上努力。  

其余的六十二卦中,六中夹九者,讲的是一边实践,一边对其加以理论上的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九中夹六,则是说指导思想在开始时仅有一个轮廓,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的依靠成功的经验来对其加以丰富和完善。如此反复地交替进行,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  

《易经》中特别点出两种常人眼中的英雄,因其鼠目寸光,并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作传统的俘虏,倒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第一种人聪明能干,自信心很强,在执行具体使命时,凭着自己独特的经历而造就的丰富经验,干得得心应手,颇有独创性,不愧为一方豪杰。但一旦掌握全局而又突逢风云变幻时,就下意识地按传统办事,而全然失去了叱咤风云的风范。其缺陷在于其不屑学习,不知借鉴前人的智慧。无有借鉴,不知可否,焉来预见与远谋?成为传统的俘虏,亦在情理之中矣!

另一种人饱读史典,对前人的智慧如数家珍,无论在全局或局部,作为助手,其贡献是有目共睹,人人皆知的。但一旦让其独当一面或作为领袖,却毫无建树,甚至连守成都难以维持。其缺陷在于其全然忘记了时代已经变迁,不明白前人的经验只能是借鉴而绝不可抄袭。削足适履,自然比第一种人败得更惨。  

基于对百十年风云进行的详细分析,周文王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同类错误的连续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微利所诱惑,尽快地汲取教训,纠正错误,力争少犯同样的错误。同类错误犯一次的为天才,犯两次的为俊才,犯三次的为人才,屡错屡犯的则是蠢材。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注视时局的变化,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有经有权,善于灵活地运用政略与策略:事态不利时改变策略;环境巨变时则战略改变。这就叫因势利导、顺应潮流。  

(这在经济领域叫需求;在政治领域叫艺术;在军事领域叫谋略;在思想领域叫实事求是;在哲学领域叫辩证法;《易经》乃对之画龙点睛,叫做顺乎天理,合乎民意。离开这个基础,就成了投机、权术、阴谋、诱导、诡辩。如此虽然也可得逞于一时,然靠此成就事业者,自古未有)  

谁掌握了此规律,就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局势,游刃有余地处理要务。就是风云突变,也不会手足无措,仍能挽狂澜于既倒,脱死地入桃源,将事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反之,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扭转不了同类病毒的反复发作,而坐看事业败坏下去。虽有中兴,亦不过病床上的挣扎而已。  

 总之, 本人对历史完全无有研定,以上所谈,乃是一孔之见,并非结论。倘能因此使《易经》研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千帆竞发,则鄙人就心满意足了。因为解读易经,是一个宏伟的工程,绝非一二人所能够完成的事业。它对于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脑力和体力上的重大挑战,需作出持久的、甚至是终身的努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在这个领域除了鼓励信口开河的风气,增加学术研究的难度之外,是没有第二个好处的。

   

   

【以下为英文翻译的内容】解开易经的锁钥   

一、文化不是圣贤随心所欲造出来的,而是历史活动的产物。易经是对夏商周历史诸多政治、经济活动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二、研究易经,只有将其与夏商周时代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才不至于陷入信口开河,肆意歪曲的死胡同;  

三、《易经》是一本介绍周文王祖孙四代政治奋斗史的政治教科书。前三十卦为周文王所作,三十一卦到六十二卦,是周公旦对周文王言行的记录;最后两卦,则是周公旦对周武王第一次伐纣的记录。  

   

  Unife  the  lock  of  The  Book  of  Changes

   

First. Civilization  hadn't  reated  freely  by  saints, but  it  is  the  productof  historical  activity. The  of  Changes  summarized  and  generalized  highli  the  activity  that  was  about  a  good  many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Xia  Dynasty  and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history.

   

Second. Make  some  researchon  The  Book  of  Changes, only  relate  the  social  reality  of  Xia  Dynasty  and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it  will  not  belost  in  that  is  a  close  alley  of  talk  nonsense  and  distort  freely.

   

Third. The  Book  of  Changes  is  a  political  doctrine  that  introduced  the  political  strode  history  about  Zhou  Wenwang  fome  grandfather  to  grandson  four  generations. The  thirth  chapteres  had  written  by  Zhou  Wenwang. From  thirth-firstto  sixth-second  chapteres, it  was  the  records  of  Zhou  Wenwang’s  words  and  deeds  by  Zhou  Gongdan  hay  written. The  last  two  chapteres, it  was  the  recordes  that  Zhou  Wenwang  attacked  Yin  Zhouwang  first  by  Zhou  Gongdan  had  written.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