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两大部类的批评
一、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劳动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必须经过流通过程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后才能实现。原因在于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只能引起商品价值形态变化,而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资本的真正来源,只能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分担了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其中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事实上,我们把企业生产看做一个箱体,那么与之相连的只有两条线:一条是反向流动的货币,一条是正向流动的实物。对于上游企业而言,它流出货币,流入实物;对下游企业而言,它流出实物,流入货币。要实现利润,必须保证流入的货币大于流出的货币,这是必要条件;而实物的增值则是不必要的: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质量更高,数量更多,价格更低的商品可以打败击垮对手;而在完全垄断情形下,质量低劣,数量稀少的商品供应,足可应付别无选择的庞大需求。企业内部完成的只能是实物的增值,货币价值增值却只能由企业外部决定。
一个简单常见的例子是农民丰年增产不增收。
回头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假设一个大农场主贷款1亿雇佣了1万个农工,日夜不息地劳作,加上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收获1亿斤大麦,但市面上粮食严重挤压,没有人愿意买,或者即使有的人愿意买,却没钱,那么农场主的收入为零,无法偿还贷款,只有破产,难道大麦中没有凝结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吗?不创造价值?
上面例证显著说明了企业本身只能实现劳动加工转化,亦即实体的增值,但却无法实现价值的增值。也就是只有外部的购买力增加了,它的预期销售收入才能实现。
马克思向企业外看了一眼,推出剩余价值源于产业工人,但它的实现却不能离开流通,因为流通给予了比成本更多的货币,也即赚了更多的钱,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管投入多少劳动力,生产多少商品,外界流通总可以无限满足其销售要求,提供无穷多的货币。
事实恰恰不是如此,在马克思时代,生产过剩司空见惯,在今天,同样没有消失,根源是马克思并没有发现宏观经济价值缺口,没有从价值补偿角度思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依然停留在微观经济学的层次。
其次,剩余价值概念存在逻辑矛盾:资本家因为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获得利润,工人就业获得工资,也即资本家的商品一旦卖出去,就实现了剩余价值,工人就有收入,从而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相反,一旦资本家的商品卖不出去,自己没有利润,工人也没工资,经济危机来了,引起社会动荡。因此,经济危机恰恰是因为剩余价值不能实现才导致的。
再次,马克思认为社会积累是必须的,没有积累,就不能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社会财富也不可能极大丰富,那么为什么如此仇恨剩余价值?仅仅是资本家个人私有?但资本家并未将这些剩余价值完全挥霍掉,否则他不可能是资本家,而是投入扩大再生产,是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的。另外,即使资本家一分钱不赚,全部发给工人,工人是全部消费,还是储蓄一部分?显然是后者,否则就是吃光喝光,最后必然贫穷。马克思将矛盾转移到剩余价值上,却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忽略掉:将分散于虚拟经济、储蓄资本等吸引、引导到储备基金中,购买过剩商品储备起来,实现过剩资本与过剩商品的有机结合,央行并适时增发货币购买,对扩大再生产价值补偿。
最后,马克思没有从概念上严格区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到底是货币还是商品?不做此区分,也就难以洞察经济危机的本质。雇佣工人的劳动成果是否能创造剩余价值不是靠其自身说了算,要看市场竞争程度,激烈了必然就少。没有交换,劳动成果就是库存、代售商品,没有价值。
二、不变资本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只有物质形态的改变,却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的判断是非常主观的。
资本家在出资购买原材料、机械设备、劳动力组织生产,参与管理,实现销售收入的过程中,原材料、机械设备、劳动力、组织管理、市场推销几大要件缺一不可。如果原材料、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不能带来增值,以资本家的理性选择,是不可能购买的,那将完全被替换成劳动力,以其理论,完全的可变资本将带来100%的收益,但事实是一事无成。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而原材料、机械设备不过是上游企业的劳动产物,同样是凝结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只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难道只有后来的凝结创造价值,而先前的凝结不创造价值?这岂不是只要建设二层不要地基的空中楼阁?
最后,原材料、机械设备在企业劳动过程中不做功?试想,一个资本家投入1万元雇佣10个劳动力运水浇地,能灌溉10亩地,获得收入8000元;另外一个资本家投入8000元购买抽水机,2000元雇佣两个人维护管理它,能灌溉50亩地,获得收入40000元,是人的贡献大,还是机械?在高温、高压、剧毒等恶劣环境下,人根本无法工作,但机器人却游刃有余,这样的增值从何而来?
三、两大部类
马克思根据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同时,又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从价值上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这三部分价值是同每个生产部门、每一企业、每一产品的价值组成相一致的。
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实现问题。
社会生产,从不断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来看,简单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无论是简单再生产,或是扩大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必须按一定比例,经过相互交换,才能全部实现。交换关系有三种情况,马克思称为三大要点:
①、ⅠC或Ⅰ(C+ΔC),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②、Ⅱ(V+M)或Ⅱ(V+ΔV+M/X),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③、Ⅰ(V+M)=ⅡC或Ⅰ(V+ΔV+M/X)=Ⅱ(C+ΔC),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如同剩余价值的缺陷一样,这里的问题在第二大部类的补偿上,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增值后的生产资料,但第二大部类的增值依靠其系统本身却是无法实现的。这个宏观价值约束只有依靠外界的价值补偿才能实现,而不是所谓有计划的生产。
这也可以从实践中反证:现代市场经济的大型跨国公司,其生产规模之大、信息化水平之高,计划严谨大大超出一般性国家,但仍摆脱不了生产过剩的宿命;中国的五年规划耗费时间之长,专家之多,举世罕见,但计划不合时宜却是常态。
他所建议的按比例的计划经济阶段仍然承认人与人的差别、社会分工、货币的存在,因此,也属于商品社会,也就摆脱不了货币与商品的分离以及宏观价值约束。
两大部类的划分不尽科学,一辆汽车,即可以用作个人生活消费品,也可以用来做生产资料;房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出租,还可以做厂房,很多私人老板以此作为偷税漏税的借口,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区分,强行做出区别,成本相当高昂。
而将其划分为消费和积累两大部类却清晰明了,在资金上前者是消费需求,后者是储蓄基金;在实物上,前者是消费品,可以当期被消耗掉,包括房子、汽车、食品等,后者是储备品,准备延期使用的,比如原材料、能源、汽车、粮食、水、智力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