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党中央提倡“自主创新”以后……

火烧 2008-06-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战略后,面对层出不穷的伪创新现象,强调技术革新的重要性,批判营销、管理等非技术性创新,指出金融创新的潜在风险,呼吁正本清源,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反映出了党中央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重大问题做出的战略对策,这个问题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已经严重拖累了我们“国际竞争力”。  

从那以后,似乎是一种时髦,最近几年“创新”这个词使用频率相当高。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真正的自主创新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是技术上的创新,而不是现在我国盛产的“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分配创新”之类。  

有的人总喜欢把好好的经给念歪了,他们知道自己在技术创新上不在行,真正的创新一个也搞不出来,于是“创新”出了很多有关创新的新词儿,这也是创新那也是创新,都弄不清楚到底他们做的事情哪一样不是创新的?搞得人们听“创新”都腻烦了。  

其实这些的东西在商业上通常玩的是“忽悠”消费者的把戏,在经济上往往有化公为私,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之嫌。  

至于其他本身并没有任何新颖性的五花八门“创新”,大约是一些拾人牙慧,七拼八凑的东西,甚至是腐朽没落的、反动的东西沉渣泛起,硬要罩上“创新”的光环。比如那个替人民公敌蒋介石招幡引魂的什么创新。  

最要命的是那个“金融创新”!我对 张宏良 教授的泣血呐喊有着深深地同感,那明摆着是别人给我们下的一个大大的圈套,把我们领向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悬崖!有谁会这样,拿出倾国的财力去参加注定只输不赢的豪赌——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卖国招数比这个“金融创新”更损的了,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了 张 教授的文章后都不会无动于衷。  

一下冒出来这么多假冒伪劣的“创新”,这不能不说是“创新”的悲哀。  

   

为了正本清源,不妨从一个发明家的角度来谈一谈有关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  

许多人错误地把技术创新和“高科技”划等号,认为没有大量的投入就搞不了,甚至认为现代科技是外国人的,外国人不给我们技术我们就什么也做不了,因此不能得罪外国人。  

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其实所谓的“高科技”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的,为了实现高科技,通常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另一方面“低科技”也蕴含有大量的可改进成分,存在不可忽视的创新空间,形成了“我们身边的发明创造”,一样可以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申请专利;有了技术创新而不去申请专利,就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而“知识”是没有国界的,是全人类共享的,不管你是什么社会制度,不管你是什么人种,不管你说什么样的语言,只要你肯学习,就可以了解它们、掌握它们,如果你有能力当然也可以运用它们,不受任何限制!  

那为什么屡见报道,说我们的制造业经常被外国人打上门来讨要专利费?  

这才是关键,我们的企业和相关政府机构分不清哪些是“公知的”知识,那些是专利技术。而作为一个大国,竟然二十多年一直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在重要的产业领域一直拿不出自己的标准和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为跟着外国人跑没错,所以受制于人。  

“专利权”就是建立在专利权人的“自主创新”成果之上的,在申请专利之前它并不是“公知的”知识。申请专利以后,成为产权,但是这个权利仍然有一个时间和地域的问题,不是一劳永逸的。  

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外国先进设备”,基本上都没有专利的,个别的有,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甚至仅仅是其中的某个螺栓。谈判中外资往往会夸大专利范围,在这方面我们国人总是吃大亏。  

   

什么是自主创新?简单地讲,自主创新有这样几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语)。  

满足这几个要素的东西,最直观的是知识产权中的发明专利,属于技术创新。  

究竟是不是创新,从技术角度讲,有着可以操作的判定标准,比如依据专利法进行的实质审查基本上就体现了这样的一个判定过程。  

   

要想获得一个发明专利的授权,必须经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实质审查。其中最关键的“新颖性”判断,就要通过大量的检索,以排除掉国内外那些已有的、并且公开的技术,因为它们显然已经再也不能成为“属于自己的”了。  

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许多研究机构在做的事情是谈不上有什么“自主创新”的,他们做的更多的事情,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科技情报工作,翻译一些国外的科技动态,各领域的科技消息。或者重复做一些别人做过的实验工作,“填补一项空白”,写篇论文发表就算成果。这就已经不错了,算是做了实事,可以为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有创新么,基本没有。因为那里的那些人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博士后,是通过“应试”一级一级地爬上来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创新的思维,唯有“外国先进”是根深蒂固的概念。  

更因为在“科学的春天”之后,他们长期脱离生产实践,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科学实验,“官本位”已经严重腐蚀了他们的思想。  

   

为了获得拨款要花费大部分精力,甚至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尽管他们拿了国家许多的经费,尽管他们可以开许多鉴定会,也可以请许多媒体记者前来捧场,但是却形成不了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  

想靠他们来完成“自主创新”那可真不是什么好主意!  

   

说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的人就“伊里哇啦”大谈“建立国家创新系统”、“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等等不切实际的套话空话,这无疑会把政府的决策引向歧路,营造出更多的“官本位”安乐窝。  

应该说,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的应用科学项目,如航天科技、国防科技项目的很大一部分的确应当由“国家队”承担,除此之外的更多的创新,应当来源于企业,来源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  

因此自主创新的主体必然是那些从事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企业,因为他们处在了生产斗争的最前沿,它们的工作直接与消费者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点,国内外都有共识的。  

那么中国的企业怎么样呢?  

还得说说这个“知识产权”之一的专利权。专利制度虽然产生于西方社会,但是它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非常积极的。因此,借鉴这一积极因素,承认差别,鼓励发明,我国在1984年也诞生了自己的专利法,国务院随后也出台了奖励职务发明的一系列措施,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物质上的激励方式。  

比起以前只有精神鼓励的时代,按说人们应当更有积极性了吧?——然而事实上没有什么积极效果。因为不幸的是,就在同一时期,国营企业也在改,改得不适应这个法律,踢开党委,“厂长负责制”下的官僚们开始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取利益,开始了“任期目标”内的杀鸡取卵。走马灯似的“承包人”你下我上,一切“向钱看”,一切都是“短视行为”,一切都要求“短平快”:发明创造?周期太长,短时见不了效果,一边去吧!申请专利?你们还想发财,我管理层才是最辛苦的!  

对技术创新具有较大杀伤力的不单是厂长的“不作为”行为,还有的是所谓“带技术下海”(往往下海的不是发明者本人,而是利欲熏心的“能人”),以及内外勾结另起炉灶,由企业领导的亲戚朋友拿走企业的核心技术机密,技术成果任意扩散而得不到补偿,这种盗窃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反而因为迅速“先富”而倍受追捧。  

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纠正,对于自主创新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因为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再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相反的,国外企业在十年里已经形成了在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部署,实现了对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围剿”态势:1995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我国的发明专利仅占总数的1.9%。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以后,不但没有预期那种创新成果累累的景象出现,在产品制造方面反受其累。  

这又是为什么呢,西方不是科技先进得很么,我们不是在加快学习和引进西方的东西么?为什么我们的发明创造反而越来越少呢?  

这是因为对于自主创新来说,一系列更为不利的因素出现了。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7全球竞争力报告》(GCI 2007-2008)公开的研究结果,中国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4。  

总体竞争力由12个项目组成,其中两个与技术创新有关,我国在“创新”这个指标上处于第38位,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在“创新能力与鼓励创新的环境”这个指标上排在第50位,可以说是非常落后。  

为什么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他人?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不是专利法不好,偏袒外国人,也不是我们自己不具备创新的设备和技术能力,更不是在创新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比外国人笨。  

我们应当大声地说:不是!  

   

真正的创新应当来源于科研和生产的实践,来源于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水平的过程中,来源于对于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改善的实践活动中,但这些实践活动又必须是“自主的”,决不会产生于按照订单给外国人缝裤子的过程之中,更不会来源于赌博性质的“金融产品”和“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不管鹦鹉们把它们打扮得如何诱人,不管它们对“鸡的屁”贡献有多大。  

现在可以说了,那一系列对于自主创新更为不利的因素,就是那个仰人鼻息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是那个奴颜婢膝的“分工理论”,就是“靓女先嫁”的无耻出卖,就是那些“鹦鹉”巧舌如簧所鼓吹的赌博经济!  

离开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的方针,就不要再提什么自主创新!  

这就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  

中国的企业在做什么?  

他们忙着缝裤子,贴牌子,或者被外资挤垮、收购。  

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在干什么?  

干上推销了,失业了,甚至“啃老”了。只有极少数当上了白领或者干上了“买办”挤入了“新阶层”。  

中国科技人员在做什么?中国的发明人在干什么?  

改行了,下岗了,不让做了。  

   

我们在忍,我们在看——  

忍看一项项创新的科技成果因为资金问题无法推广;  

忍看天文数字的银行贷款被用于“先富”们“空手套白狼”;  

忍看“支柱产业”竟然是没有技术含量可言的房地产;  

忍看外国人轻而易举从我们的股市和银行卷走上万亿元的人民币;  

忍看“国产汽车”=轮胎+电池;  

忍看花巨资重复引进的并不先进的设备;  

忍看一个个重大项目甚至重要产业纷纷落入外资手中;  

忍着,看着,多少年了,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也在干——我们可以凭着良知、凭着兴趣、凭着热诚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发明创造工作,我们可以节衣缩食,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拒绝所有“普世”的诱惑。艰苦奋斗,苦干巧干,我们也有发明成功的愉悦,我们也拿到了自己的发明专利授权。  

但是最令我们痛心的是,那么好的创造发明得不到支持,得不到认可!甚至被外国人“借鉴”了去反过来向我们卖技术。而我们的发明人得到的只有冷嘲热讽。  

   

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内一个老人在哆哩哆嗦用力填一张总也填不对的表,看见他身边摆放的一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附图上有他的发明,不大工整。又见他翻遍口袋凑够了申请费递了进去,我的心里十分难受——看得出来,他很不富裕。可以想象他曾经是一个技术革新能手,上过红榜戴过红花,甚至登过报纸。也可以想象现在他为了发明创造,已经竭尽所有。他不知道这是一个无底洞啊,他不知道这条路对他来说耗尽余生都走不通。  

是为了“发财梦”么?也许会有人这么想。不!想错了,也许你们永远不会理解,一个中国发明人的心境。我们不是想做财主,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我们想的是受到认可,受到理解,受到尊重,我们想的是为人类做贡献!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就是中国发明人的现状。  

纵有说不尽的困惑无人解答,我仍然想要问一句,在很多方面我们明明做得并不差啊,甚至做得更好!为什么不让我们做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是啊,企业都卖了,还问个什么?  

不是懂技术么,来给外国产品做做“技术支持”吧。  

有发明专利?好啊,不是说国家每年都拨出了大量的“创新基金”来扶持你们么?我们倒要问问: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你们摸着良心说,“项目”是什么人设立的?是什么人最后得到了那些基金?又都用到了什么地方?  

改革把我们推向“市场”,可是地球人都知道那个中国特色的“市场”是个什么东西!  

富于创新能力的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在叫卖声中老去,特色的“市场”又抑制了新一代的发明家出现。  

作为中国的科技人员我们心中在淌血,我们欲哭无泪!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够为中华之崛起做点事情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奋争了,我们努力了,我们最后碰得头破血流。  

但是我们还要奋争,不但为自己从事的科技事业,也为我们的后代,为了我们的祖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我们这些本来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了解时事,关心经济,关心人文,甚至于曾经“不大关心姓资姓社”的科技人员,不得不尝试以自己的“理工科思维”去分析:——这世界究竟怎么了?“那个时候”究竟是不是“濒临崩溃”?胡锦涛主席提出“自主创新”是不是画了一个烧饼?以及这个时候正在热炒的“普世价值”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关心时事和政治的结果,我们最后还是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形成自主创新的土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充分地让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也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环境才能给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大量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改革”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是错了?“国资委”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那些事情是不是错了?“金融创新”是不是应该立刻叫停?  

   

只要我们立足祖国的繁荣富强,立足为我们自己的人民创造财富,不再为几张绿纸折腰,不用看外国人脸色行事,牢记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我们就一定能够重拾自信,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四个现代化,建立起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只有掌握和运用了毛泽东思想才能够抵制洋奴哲学和爬行主义。才能够让那些卖国精英在中国站不住脚!  

而且,只有充分实行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才能够健康发展。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要振兴,它的载体一定要姓“社”!

2008年6月20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