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父子相隐”及对《狼谈所谓父子相隐》的批判
何谓“父子相隐”
及对《狼谈所谓父子相隐》的批判
探索者
孔丘的“父子相隐”出自《论语》的第十三章《子路》的第十八段。其原文以及笔者对其注释和译文如下: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1者,其父攘2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3,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13·18.》)
注释 1.直躬:耿直。2.攘:盗窃,偷。3.隐:《汉语大字典》注:“隐讳;隐瞒。《广韵·隐韵》:‘隐,私也。’《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皇侃义疏引范宁曰:‘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吕氏春秋·圆道》:‘分定则下不相隐。’高诱注:‘隐,私也。’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一牛之失,则隐而不言,五羊之获,则指为劳绩。’清于雯峻《朱敦夫传》:‘或以诗文质之,直言不隐。’”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曰:“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谢氏曰:‘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于理顺邪?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一个耿直之人,其父偷羊,他去证之。”孔子说:“我家乡的耿直之人,与此恰恰相反,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而其‘耿直’也就寓于父子俩相互为其隐瞒之中。”
这是两千多年以来孔丘的孝子贤孙、徒子徒孙、“儒家学者”、皇家权势对其的“传统解释”、“权威解读”。对此“解释”、“解读”,孔丘的孝子贤孙、徒子徒孙、“儒家学者”、皇家权势等等没有任何异议。
在汉语中,“隐”还有“隐蔽;隐藏”、“隐语,谜语”等之意,但绝对没有“帮助改正错误”之意。“父子相隐”就是“父子互相帮助”“隐瞒”“错误”(罪恶),而绝不是“父子互相帮助改正错误”。这是当前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动向。
读者可能知道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故事。《笨狼谈所谓父子相隐》就是一篇“重新”美化孔丘这个恶鬼凶恶面目之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对此,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也就是“其父攘羊,而子‘隐’之”。因此,“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实际上是“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四书》中,有“子为父隐”、下为上隐,却没有“父为子隐”、上为下隐之例。鼓吹“子为父隐”实际上就是为鼓吹下为上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闵公元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继承,是其结党营私、互相包庇、狼狈为奸、欺骗视听,愚弄被统治阶级的信条。
《左传·隐公四年》载:石厚参与州吁弑其君桓公,其父石碏(què)杀了石厚。对此,孔子称赞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可见“大义灭亲”重于“父子相隐”;“忠”大于“孝”,“君”重于“亲”;鼓吹“孝亲”是为了鼓吹“忠君”;鼓吹“子为父隐”是为了鼓吹“臣为君隐”。孔子是一个专给权势者捧臭脚者。
墨家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主张天下同义,并身体力行之。据《吕氏春秋·去私》记载:战国时墨家巨子腹(tūn)力行墨家主张,其子杀人,秦惠王念其只此一子,“已令吏弗诛”,而他坚持“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墨者之法”,仍处子以死刑。对此,书中赞之曰:“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周奴隶制的血亲家族制度下的一种观念。它是从“孝”派生出来,是“亲亲”观念内容之一。《论语·里仁·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学而·1·7》:“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在春秋战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大变革中,这种观念受到很大冲击和破坏,孔丘却要维护恢复它。这与孔丘鼓吹“克己复礼”是一致的。
附录:
笨狼谈所谓父子相隐
作者博客笨狼出山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作者西西河文集—— http://www.talkcc.com/user/迷途笨狼
最近修订刑事诉讼法,不少砖家又出来放毒了,“父子相隐”就是打着圣人旗号的大毒草!孔子的确曾经说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里的“隐”可不是隐瞒、包庇的意思,孔子还说了“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隐恶扬善,笨狼理解有两重意思,一是兴利除弊,二才是宣传好的教化,没有第一重意思,(舜)治理天下也太荒谬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意思应该是父子互相帮助改正错误,孔子从来不主张愚孝,父对子要“慈”,“事父母几谏”,这里的“几”笨狼理解是屡次的意思,态度要好在别的句子。
贪官污吏、黑心资本家和骗子们反复宣扬的观点,一定要反着听或者刨根问底,历朝历代不遗余力地宣扬“忠”、“孝”,都是培养愚民的手段,“忠”、“孝”本意早被扭曲了。因为反复的歪曲,先秦“忠”、“孝”的本意不是普通人认为的意思,“忠”的本意是心诚,就是对领导对组织要实话实说,不是无条件服从和溜须拍马,那是佞臣奸臣的标准。孔子教得很明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前提是自保,“受大棒则走”,不能把父母陷于不义地步,教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不是人渣就是蠢货,信奉的当然是愚民。“事父母几谏”,父母有错要帮助改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当然态度要和气。不过父母不成器又不讲民主,帮他们进步最好办法是学刘邦,否则只能面对只敢对孩子耍威风的封建家长。“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混好了父母自然可以沾光,走自己的路,发挥专长出人头地才是真正的大孝!封建伦理说白了就是利益分配哲学,不孝父母折腾孩子,伪道学讲忠孝都是为了利益,混到刘邦那份上,即使当年要分一杯羹,当众讥讽老爹没眼光也是父母的大孝子。当年赫鲁晓夫讥讽周恩来出身地主,炫耀自己工人出身,周说两个人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但从光宗耀祖的角度,赫鲁晓夫当叛徒也是大孝子,不是有勃列日涅夫母亲担心共产党回来怎么办的笑话吗?
没文化的老百姓遵循被歪曲的传统伦理,不出庭指证有罪亲人可以理解,受党培养多年吃民脂民膏的官员不应有这个特权!想常驻六扇门,应该经常进行“大公无私”、“大义灭亲”教育,并通过官员家庭普及宣传。别的也就罢了,涉及分裂或泄密的危害国家安全行为,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不应该用歪曲的“父子相隐”故意包庇!具体到现在,父、母亲(有时候是两口子)当贪官,应该鼓励其子女向纪检部门举报,出于人道,在主动拿出证据的举报者(家庭成员)允许时可以算自首。如果未成年孩子犯法,追查其权贵父母理所应当,孔子可是很赞赏大义灭亲的卫国老干部的。能管好属下,管不好孩子?管不好下属就该挪窝,非得加班没时间管孩子,为了其家庭幸福,上级也应该帮忙卸担子。恶衙内们出了事,媒体再怎么寻找“闪光点”,老百姓也不买账,权贵父母能保兔崽子们一时能保它们一世吗?还有中下层出身的贪官,出事前给父母带来的好处往往比清官多得多,“我大清”“以孝治天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常态,古往今来,管理者能力不行才喜欢拿道德说事,其实多数是无材又嫉贤妒能的小人。能力越差越需要高喊道德显身份,阿谀奉承表忠心,手下管理者多溜须拍马之徒,领导肯定是舔痔高手,八成靠坑忙拐骗起家。
过去部分大家族辉煌几百年,一是古代教育成本极高,二是大家族生育率高,保证了抢位的基数,即便如此,每几百年一次的改朝换代,大部分也会被灭族,即使郭子仪,一样要女眷警惕别得罪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占错了队清洗株连是跑不掉的,即使不再杀戮。对于豪强,中央强势肯定要清洗,分裂时期则等着反复,投靠明主实际也会明升暗降消除势力。现在是几千年未有之局,随着教育的普及化,那些家族的优势只剩下圈子和起点,突出者个人素质也赶不上有野心靠自己奋斗的苦孩子。人世间纠葛最终都归于利益,智商高,明白了损公肥私利益交换,情商就和智商成正比了,就看有没有机会了。
“《论语》半部,可安天下”,笨狼理解是即使在开国皇帝手下做到宰相,每读《论语》一次仍然有所收获,不是当了宰相才开始学《论语》。《论语》一直是中国书生的重要精神食粮,毕竟这么好又这么短(古代书价很高)的大作凤毛麟角。当然社会不断发展,单靠了解并遵守社会、自然规律是远远不够的。想理解《论语》,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也是不行的,站在孔子肩上,后世却难出闪耀群星,与缺乏实践的精英化教育密不可分。主张其他学说的往往管中窥豹,没读懂甚至故意装傻攻其一点,首先攻击“父子相隐”的韩非子离孔子并不远,不可能没精读《中庸》。古今“乡愿们”压根就不想真正的孔学发扬光大,孟子是孔子的(重)徒孙,对杨、墨攻击明显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对于读书人,这都是很普及的常识,一味向“父为子纲”和被歪曲的“父子相隐”方向引,明显居心不良!没读过四书五经不懂装懂的叫兽也许仅仅是是水平问题。按它们的表面理解,在“君为臣纲”的年代,皇帝抢花姑娘是“临幸”。严格按照“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果老子想爬灰并且要求保密,儿子和儿媳妇是否该愉快的顺从,然后为父亲隐恶扬善。不止一处看到,过去给小孩子找大媳妇是为了方便爬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