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浩然的“不忏悔”和某些人的“忏悔”

火烧 2010-05-04 00:00:00 文艺新生 1032
文章探讨浩然在文革中的行为与态度,分析其不忏悔的立场,对比某些人忏悔的动机,指出批判者逻辑与立场的局限性,强调浩然对农村文学的贡献。
浩然的“不忏悔”和某些人的“忏悔”
  
  作者:子乔
  
  
  从今天的立场来看,浩然在文革中确实犯过错误。然而,即便是批判者提供的“罪行”记录,也不过就是给当政者唱赞歌并获得了赏识,算不上罪大恶极。要知道,当时象浩然这样歌颂时代的作者不计其数,只不过他写得最好,被当政者相中了而已。当然,不管错误是大是小,是真有野心还是身不由己,错了就应该承认,这是理所当然的。
  
  文革刚一结束,浩然就遭到批判,作品被定为“毒草”,他自己也不只一次承认“走了弯路”,但是他并没有按照批判者的要求正式“忏悔”,批判者自然不会满意,于是揪住不放。90年代末,浩然公开表示“不后悔”,并称自己是个“奇迹”,新一轮批判和清算应声而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浩然的这种态度,一方面是出于个人情结,一方面是“嘴硬”——长期遭受攻击而引起的逆反。我觉得,对他不妨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现在,别说是网民的帖子,就是一些文学评论家的文章,也都夹杂了很多对浩然个人品行的评价,甚至是恶毒的人身攻击,离真正的文学评论差了十万八千里。
  
  浩然不是知识分子,不是思想家,更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出身贫贱、仅具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听共产党话、跟共产党走的农民,你说他呆也好傻也好,反正浩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而这样一个农民竟成了著名作家,产生怀旧和自恋的情结,也是人之常情。这些都算不上什么严重错误。浩然忏悔了,皆大欢喜,不忏悔,也就一笑了之,值得这么死缠滥打吗?现在这样,让人觉得评论家们是在拣软柿子捏。
  
  很多批判者都是人云亦云,从逻辑到文字都是七八十年代批判文章的翻版,没什么新鲜的。有些人根本没仔细看过浩然的作品,甚至压根儿就没看过,例如有的批判者说“《艳阳天》是歌颂大跃进和文革的”,真让人哭笑不得。
  
  而且,批判者几乎都在回避浩然文革后的作品,有些人可能没看过,有些人则是故意回避,因为这些作品包含了浩然对极左路线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对他们攻击浩然没有帮助,甚至还有反作用。(浩然在《山水情》里写了“血统论”、“唯成分论”的危害,《苍生》里的腐败分子邱志国当年曾是肖长春一样的英雄人物。)
  
  不只一个批判者指责说,浩然对大跃进饿死的“几千万人”视而不见云云,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使“几千万”这个数字靠谱,也是现在算出来的,当时地方政府对饿死人的情况大都隐瞒不报,国家领导人都未必知道实际死亡数字,何况浩然?而且各地情形不同,我老家在河北农村,从未听老人们说过饿死人的事(这与当地的自然状况和政治状况都有关系)。再说,就算知道饿死了不少人,一般不知情的老百姓也会认为是“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在当时只是少数人的认识。
  
  某些批判者更让人恶心的,是他们的虚伪。
  
  我看人更注重人品,而不是政治立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怀有文革情结、拒不忏悔的,人品不见得有多坏;鼓吹民主自由、已经忏悔的,人品不见得有多好。
  
  虽然对浩然的人品并无直接了解,但他晚年牺牲自己的时间,在农村进行文学普及、扶植青年作者,我非常赞赏。这是很多已经忏悔的作家不屑做的事情。久居都市的人们或许想象不到,十几年前,中国农民的精神食粮是何等的贫乏。农民一样有进入文学殿堂的权利,可是有几个前辈作家能象浩然那样帮他们实现这个梦想?
  
  某些跳着脚骂浩然的人,在文革中就是打手加歌手,写的东西只怕比浩然还恶心,当然人家现在都忏悔了。记得某位善于扣帽子的学者曾说:“虽然我在文革中也写过那啥那啥,但是后来我忏悔了”(大意),其潜台词就是:现在我有资格批判你了,谁让你不先忏悔?你就受着吧!
    
  我想说,你们这种忏悔算个屁!
  
  现在文革被否定了,毛泽东被“请下神坛”了,你们的忏悔不需要任何代价!很难得吗?很光荣吗?你们不过是“与时俱进”,好继续混饭吃,高兴了再当当打手而已。
    
  这种“忏悔”较之浩然的“不忏悔”,又能高尚多少?跟他们一比,浩然倒显得坦荡耿直了。
    
  如果非要在两者当中选择一个朋友,我宁愿选择浩然这种“不忏悔”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