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中庸》十三

火烧 2010-05-13 00:00:00 中华文化 1034
中庸十三探讨中华道德文明的整体生生与共产共享理念,强调万物并育、道并行不悖的自然法则,批判市场经济价值观,重申道德无价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

                                中庸十三  

   

六、中华道德文明——整体生生,共产共享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释诠】  孔子追根溯源,极力颂扬尧舜道德品质的功业和光辉,以周朝文王、武王为治国理政的道德典范,确立了思想上,以自然规律为准绳,心灵上以包容变化为气质的大道哲学位格品质体系。  

比如:太极阴阳原理明确了万事万物的构形生成,而又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始终;北极轴心说规定了地球四季的交错分明,及地球带着月亮围绕太阳的往复运转;宇宙的生生之道决定了自然万物互为养育而非相互灭绝,规律的形而上性预置了其形迹虽然如蛛网纵横交错,却又不互相断送。器物的品质像河流一样,个体新新不停,持续不断;道的品质犹如宽广的海洋,整体生生,丰富无限。这就是乾坤之所以为宇宙之总称,阴阳之所以为知识世界之太极范畴的根本原因。  

【把握】  西风劲吹,市场崩颓,价值靡烂。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叫无价之宝,倾国倾城。商品可以论价、取值。人命、人的幸福是不可以以价值论短长的。  

所以,当有人以“价值观”去批判“市场经济”的时候,只能将自身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所以,当嗜血的华尔街,已经将世界经济推下悬崖的时候,还在鼓吹什么保尔森、盖特纳的高盛何许聪明,那只能证明他自己是个笨蛋。  

中国俗语云:“人算不如天算。”《红楼梦》曰:“乖汉变驴子,反被痴汉骑。”美国的国运、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前途也许正是因为华尔街一班乖汉聪明的算计,利益的掠夺,而夭折殆尽,成为人类社会最后的可耻纳粹。  

天地何以为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百年来,因为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五阶段”论成为判断一个社会形态“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所以,每当提起中华史,一个“封建”的理念,即将道德的无价意义消殒殆尽,使中华民族文明社会持续几千年发展而长盛不衰的“封建道德”俨然成了现代社会中十恶不赦的罪魁祸首。这是郑人买履,还是削足适履?亦或是唯美利坚的马首是从?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当代中国,到底应“祖述尧舜”,还是宗主“希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到利益,不等于就是得道。个体运动规律、局部法则,一如江、河、川、湖,是有限的不足;整体生成规律,宇宙根本法则,才如海洋,方能使人类突破疆域的界限,认识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道理。如果前者可以勉强称作得道的科学的话,后者才是道之德的文明之光,也就是道德。道德是大自然的生生之德;而不是阴谋家的占山为王,奴役天下的私得。此,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中庸之所以为正义、广用、可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之社会形态也。  

   

宪:《说文》:“憲,敏也。从心,从目,害省声。”按金文宪或不从心。  

(一)xiàn.1.敏捷。《说文·心部》:“憲,敏也。”段玉裁注:“敏者,疾也。谥法:博闻多能为宪……心目并用,敏之意也。”2.喜乐貌。《诗·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毛传:“宪宪,犹欣欣也。”孔颖达疏:“宪宪,犹欣欣,喜乐貌也。”(笔者按,此解明显有差,毛、孔均误人于歧途矣。《汉语大字典》本已够丰富,很历史,标准程度已经很高了,亦在紧要处跑偏,就难怪“国学”的“浆糊”性了。所以整理国故,就是“要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回来”,因此任重道远。《诗经》的状物本是很精确的,“天之方”乃“无”、乃“道”,认识的渠道是“宪-宪”,既思维直观。形式上是“重言式”,但内容上则一个为客体之“宪”,一个为主体之“宪”。尤为重要的是,这里的主体并非仅仅指人,而且指所有事物,是任一事物原则上的“构形”之“心”都可与其外的一切事物的等效之“心”相呼相应,并生成其“轴心”的本质运动及变化。也就是说“无然宪宪”与“宪宪令德”之中的“宪宪”是“同一”的,均为自然规律。即,“天命”。所以原句的释义应为:无形的自然规律很难认识,只有通过思维直观才能做到。如果,将“宪宪”解释成“欣欣”,那么所谓的解释,也就只能是那些腐儒、小人儒, “没有逻辑”的胡说八道了。看官不妨对照一下所谓国学大师们的高论就可以明断是非了。所以,中华文化是整生逻辑,说中华文化没有逻辑的人恰恰是一孔之见,是以西方的线性逻辑偏见对整生逻辑的无知和无理的否定。)3.法令。《汉书·韦贤传》:“明明君司,执宪靡顾。”颜师古注:“言执天子之法,无所顾望也。”4.公布;表明。《国语·楚语下》:“龟足以宪藏否,则宝之。”5.效法。《书·说命》:“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孔传:“宪,法也。言圣王法天下以立教于下。”《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俯宪坤典,仰式乾文。”(笔者按:站在思想逻辑重爻上,俯仰观之,易龙图的两条龙凤大道跃然纸上。一文一典,交相辉映,精当致极,自愧弗如也。因而思之郤正儒学的学术造诣当不在诸葛亮之下,而徒无所正传应用啊。可叹!二千年来人们都被“卧龙凤雏”的文学渲染所迷惑,而遗弃了中华正宗之学脉矣。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故焉。)6.典范。《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朱熹注:“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7.方法。《管子·宙合》:“其处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犹迹求履之宪也。”(笔者按:由是观之,管子亦为深明大道哲学的思维式法者也。)尹知章注:“宪,法也,拟迹而求履法。”8.制裁。《南齐书·沈仲传》:“中丞案裁之职,被宪者多结怨。”9.宪司的省称。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相当于后世按察司之职。宋刘斧《青琐高议·卷三》引《琼奴记》:“父为淮南宪,所至不避贵势。”10.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且等本县见过学宪,再作道理。”11.宪法的略称。如:立宪。宪政。12.诚。13.轻易。14.通“轩”。高起。15.姓。  

帱:(一)chóu.1.床帐。《尔雅·释训》:“帱谓之帐。”《说文·中部》:“帱,禅帐也。”《南史·孙谦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又泛指帷幕。宋韩缜《东山寺》:“像设严珠殿,经声隐绛帱。”2.蒙车毂的皮革。《周礼·考工记·轮人》:“进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孙诒让正义:“帱,本为帐,引申为覆帱之义。凡小车彀以革蒙幎为固,故亦谓之帱。”3.舟车的帷幔。《史记·礼书》:“大路之素帱也。”司马贞索隐:“帱,谓车盖以素帷。”《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抚鸿幢,御矰缴。”唐李贤注:“《广雅》曰:‘幢谓之帱。’即舟中之幢盖也。”  

(二)dào.覆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后汉书·朱晖传》:“古夫天不崇大则覆帱不广,地不深厚则载物不博。”  

敦:(一)dūn.1.恼怒。《说文·攴部》:“敦,怒也。”《荀子·议兵》:“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又呵斥。2.督促;促迫。《抱朴子·外篇·安贫》:“督余以诲盗之业,敦余以召贼之策。”3.劝勉。《汉书·杨雄传上》:“敦众神使式道兮。”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尊崇节义,敦厉名实。”4.勤勉。《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业。”《申鑑·杂言上》:“或问曰:‘君子曷敦夫学?’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 5.质朴;厚道;诚恳。如敦厚;敦请。《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孟子·万章下》:“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潜夫论·实责》:“敦方正直,清廉洁白。”又使质朴。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五》:“现有敦风化俗会在这里,何不竟由敦化会拟定规章。”6.亲密;和睦。北周庾信《将命至邺》:“大国修聘礼,亲邻自此敦。”明袁宏道《王氏两节妇传》:“夫拮据勤家,与夫事姑相夫训子敦族之类,恒妇人之有知识者皆能之,书之不胜书也。”7.厚实;深厚。如敦实的身材。8.多;丰厚;丰富。《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9.大。《逸周书·小明武》:“上困下腾,戎迁其野,敦行王法,济用金鼓。”10.注重;崇尚。《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说礼、乐而敦《诗》、《书》。”《新唐书·李藩传》:“俭则足用,敦本则百姓富,反是则匮。”清洪秀全《吟剑诗》:“擒尽妖邪归地罔,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11.使劲地(把东西)放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叹,自敦搠。”凌景埏注:“敦,把东西使劲地放下。搠,抛贯。”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打这老子没肚皮揽泻药,偏不的我敦葫芦摔马杓。”12.通“殿”。在最后。《逸周书·武顺》:“一卒居前曰开,一卒居后曰敦。”庐文绍注:“敦犹殿,军后曰殿。”13.水名。14.姓。  

(二)duī。1.独处不移貌。《诗·幽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2.逼迫。《诗·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3.治理。《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真咸厥功。”4.投掷。《庄子·说剑》:“今日试使士敦剑。”  

(三)tuán.1.丛聚貌。《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2.通“团”。圆形的。《诗·幽风·东山》:“有敦瓜苦,蒸在栗薪。”  

(四)diāo.通“雕”。画饰。《诗·大雅·行苇》:“敦弓既坚。”  

(五)dùn.1.竖。《庄子·列御寇》:“敦仗蹙之乎颐。”2.土堆。后作“墩”。《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  

【倱敦】也作“倱伅”、“浑沌”。不聪明。通作“浑”。  

(六)dào.通“焘”覆盖。《集韵·号韵》:“帱,覆也。或作敦,通作焘。”《周礼·春宫·司几筵》:“诸侯则纷纯,每敦一几。”  

(七)zhǔn.通“淳”。布帛的宽度。《集韵·准韵》:“淳,布帛幅广也。或作敦。”  

(八)tūn.【敦恨】同“憞恨”。心不明。  

(九)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形,合成球形。盖和器身有三足或圈足,流行于战国时期。  

(十)tún.通“屯”。布陈;屯聚。《汉书·礼乐志》:“车千乘,敦昆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