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中庸》十一

火烧 2010-05-1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围绕《中庸》十一探讨整生逻辑与大道中庸的社会哲学基础,解析孔子关于礼仪制度、社会伦理及个人修养的深刻见解,强调德性与学问并重,体现中庸之道的实践智慧。

                                中庸十一  

   

四、整生逻辑,大道中庸社会的哲学根据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及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释诠】  太伟大了,整生逻辑!广大宽舒,生发蕴蓄着哺育万物生灵的大道真形,其高超、独特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极致。协调、宽宏、绰有余绪。三百道德贤能,三千利益代表,整体思想与个体气质达到1:10的比率人数(所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人之室必有贤士);也就是只有到了人类社会足以摆脱意识虚幻的困境之后才能够完全实行。所以说假如不是获得了自然的真谛,大道、太极阴阳原理是无法明确定义的。  

品德高尚之人是站在大自然整体生生的立场上谈论知识体系的构成的:穿透宇宙时空而又不遗漏每一个体,达到理性的极致而又清楚人类社会内诚信外和谐的本质应用。读懂历史方能够对现在做出正确的选择;诚实不欺才知晓尊崇文明规律的深重意义。所以才有居尊位而不骄奢淫逸,处平民而不卑躬屈膝的良好人文素养。国家走上正路,其理论体系完全能够保障民富国强;国家走上邪路,其不合作的沉默姿态会令每个有良知的国人悚然动容。《诗经》叹惋:“既有知识,又有智慧,才能解脱其身心的困惑。”难道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吗?  

孔子说:“愚蠢才导致师心自用,卑鄙才造成独断专行。生于现在时代,就试图把历史的规律全部推翻。这样做,灾祸必然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没有自然本质大道基因的遗传,就没有理由议论道德规范,就没有资质制订法律规章,就不具备考察和宣扬文化的品格。现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够有统一的器物规范,一致的文明典章,基本相同的长幼序次,(是因为道德贤能的人给人类传留下了文明果实啊。)所以,有些人虽占有着尊长的位置,但因为不具备应有的知识和智慧,缺乏道德资格和科学素养,是不能够创造出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典范的;有些人虽然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可是因为不在恰切的岗位上,也是无法和没有条件制定道德文明的国策民约的。  

孔子说:“我讲述夏朝的规制,夏的后裔杞国已经不能完全证明了;我阐明商朝的典章,商的传人宋国只是沿袭了部分的旧制;我研究周朝的典范,各国则长短不齐,分而用之。所以,我希望各国能够一致起来,用立朝的宪章实现统一。”  

【把握】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以自我中心主义为上帝意旨的所谓“百家争鸣”,何足道哉?上帝是救不了国家命运的。一个国家,一个国族的前途所系,维赖其政府执行的哲学指导思想,和民众的思维逻辑。  

   

形:《说文》:“形,像形也。从彡,井声。”徐灏注笺:“像形者,画成其物也,从彡。彡者,饰画文也。引是为形容之称。”  

Xíng.1.形象;形体。《增韵·青韵》:“形,体也。”《世说新语·文学》:“眼往瞩万形,万形来入眼不?”又特指身体。《吕氏春秋·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唐白居易《秦中吟·重赋》:“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2.形状;样子。《书·说命上》:“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孔传:“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之于民间。”《孙子·虚实》:“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3.容貌;神色。《广雅·释诂四》:“形,容也。”《彀梁传·恒公十四年》:“望远者,察期貌,而不察其形。”范甯注:“貌,姿体;形,容色也。”汉蔡邕《郭泰碑》:“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4.表现;显露。如:喜形于色。《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汉书·伍被传》:“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5.形容;描写。《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6.对照;比较。如:相形见绌。闻一多《花儿开过了》:“况且永继的荣华顿刻的凋落,两两相形,又算得了什么?”7.形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羞恶之心形,则贪鄙之心绝。”8.形势。《孙子·虚实》:“夫兵形像水。”孟氏注:“兵之形势如水流,迟速之势无常也。”汉贾谊《铸钱》:“仆未之得验,然其形必然。”又特指地势。《孙子·地形》:“险形者,我先居之。”《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司马贞索隐:“韦昭曰:‘地形险固,故能胜人也。’”9.方式;方法。《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李荃注:“战胜,人知之;制胜之法密,人莫知。”《汉书·晁错传》:“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10.指声音动静。《礼记·乐记》:“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11.通“刑”。刑罪。《逸周书·武纪》:“其形慎而杀。”朱右曾校释:“形当为刑,刑当其罪曰杀。”12.通“型”。模子。《左传·昭公十三年》:“形民之力。”杜预注:“言国之用民,当随其力任,如冶金之器,随器而制形。”孔颖达疏:“铸冶之家,将作器而制其模,谓之形。”《论衡·物势》:“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  

伦:《说文》:“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  

Lún.1.辈;同类。如:荒谬绝伦;无与伦比;不伦不类。段玉裁注:“军发车百辆为辈,引申之同类之次曰辈。”2.比;匹敌。《人物志·释序》:“则光辉焕而日新,德声伦与古人矣。”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实为时辈所高,而莫敢与伦也。”3.道理。《诗·小雅·正月》:“维号斯言,有伦有脊。”4.伦常;纲纪。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孟子·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红楼梦·第二十回》:“只是父亲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遗训,不敢违忤。”5.条件;顺序。《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6.顺;符合。《周礼·考工记·弓人》:“析干必伦。”7.劳。邢(日丙)疏:“伦者,理也。理治事务者必劳。”  

征:zhēng.1.召;征如。《书·舜曲》:“舜生三十征庸。”2.求;取。《华阳国志·蜀志》:“民失在于征巫好鬼妖。”3.敛取;征收。《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征敛无度。”4.徭役;租税。《管子·治国》:“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信贷以给上征矣。”尹知章注:“谓徭税不以时。”5.证验;效应。《书·胤征》:“圣有谟训,明征定保。”《淮南子·修务》:“夫歌者,乐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6.征兆;迹象。《史记·周本纪》:“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唐王度《古镜记》:“然天地神物,动静有征。”7.证明。8.征聘;纳币以成婚礼。9.追究;责问。《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即征其地名,据云为凤田总府庄。”10.典;主管。11.虚。12.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