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铸币税概念及其涵义的演变
近年来,理论界对铸币税问题的讨论很多,内容涉及铸币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中央财政的关系等诸方面。笔者拟从铸币税涵义的演变及其与中央银行财务收支关系的角度做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铸币税涵义的演变
铸币税的英文为Seigniorage,是从法语Seigneur(封建领主、君主、诸侯)演变而来的,又称铸币利差。《美国传统词典》进一步将其解释为“revenue or a profit taken from the minting of coins,usual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 of the bullion used and the face value of the coin”,意即通过铸造硬币所获得的收益或利润,通常是指所使用的贵金属内含值与硬币面值之差。因此,铸币税并不是国家通过权力征收的一种税赋,而是铸造货币所得到的特殊收益。
货币金融史上,铸币税的涵义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一)在用贝壳等实物当做货币的实物货币时代,铸币税并不存在。因为贝壳这类东西,不是人们可以任意制造的,它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取得。
(二)金属货币时代早期,货币以等值的黄金或白银铸造,其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是相等的,铸币者得不到额外的差价收入,铸币税实际上就是铸币者向购买铸币的人收取的费用扣除铸造成本后的余额(利润),该利润归铸币者所有。
(三)到了金属货币时代的中后期,货币铸造权已归属各国统治者所有。统治者逐渐发现,货币本身的实际价值即使低于它的面值,同样可以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于是,统治者为谋取造币的短期利润,开始降低货币的贵金属含量和成色,超值发行,即所谓的“硬币削边”。这时的铸币税实际上就演变成了货币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的差价收入。这种差价越大,铸币税就越多。当然,铸币税不是无限的,因为货币的铸造数量要受到贵金属产量的限制。而且,当货币的面值较大地偏离其实际价值、货币的铸造数量过多时,还会造成货币贬值,从而迫使铸币者提高货币的实际价值。
(四)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低成本的纸币取代了金属币,而且,随着信用货币的出现,纸币也仅占货币总量中的一部分,因此,铸币税的内涵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铸币税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铸币税应该是泛指政府从货币发行中获得的收益。这里说的货币发行,不是指现金发行,而是广义的货币创造,属于现代货币银行学和理论经济学中的范畴。它包括:
1.中央银行所获得并上交中央财政的利润(创造基础货币过程中展开的资产负债利息差减费用)。
2.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通过购买国债向中央财政提供的资金。购买国债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运作的一个主要方式。
3.财政直接发行通货所获得的收益。在一些国家如美国,主币由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硬币及10美元以下纸币等辅币由财政部发行,辅币约占货币发行总额的10%。我国则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主币和辅币。
从狭义上讲,由于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货币,铸币税仅仅指中央银行所获得井上交中央财政的利润,亦即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创造过程中运作资产负债的利息差减费用,这里的费用包含货币发行费和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所必须开支的业务及管理费用。由于经济运行对通货的需求,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将稳定地运行和扩张,运作资产负债的利润也会不断地增长,即使货币发行额不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存量的运作,同样可以取得收益。
二、关于铸币税与中央银行财务收克的关系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货币,只是得到对货币资金的一种占用权或使用权,是代表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负债。对中央银行来说是一种债务收入,而不是无须偿还的收益。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这笔无需付息的资金来源加以运用或经营,从而获得收入。因此,对于中央银行来说,铸币税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创造过程中运作资产负债的利息差减费用后的差额收益。
从货币政策角度讲,基础货币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表现为货币发行和金融机构在央行储备等,在资产方是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表现为再贷款、再贴现、外汇金银占款等。
各国中央银行业务不完全相同,资产、负债结构也略有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中央银行的收入产生于资产,中央银行的部分负债需要支付利息。现以我国中央银行简易资产负债表(见下表)为例,分析中央银行财务收支与铸币税的关系。
(一)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是向市场提供的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货币、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准备和超额储备)及邮政储蓄转存款。
1.流通中货币占各国中央银行负债总额的比重一般都很大,我国中央银行1999-2001年均占40%左右。由于其不需对外支付利息,属于央行的无息资金来源。
2.除了流通中货币,我国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和邮政储蓄转存款是需要付息的,近几年每年付息约400亿一800亿元。但在国外,准备金存款一般是不付息的,我国中央银行在此部分地履行了财政功能,对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进行补贴。
3.此外,在我国中央银行的负债总额中,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部队存款约占1%左右。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财政存款暂不付息,但从2003年1月1日起可能开始实行忖息政策。
(二)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构成是:外汇占款、对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财政借款、金银占款等。其收入方式主要有:
1.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外汇占款系占用在外汇储备上的人民币资金,是中央银行资产运作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约占资产总额的40%左右,每年能获得大量的收益,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2.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和再贴现)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再贷款是中央银行为解决金融机构临时头寸不足,以及作为最后贷款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金融机构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入商业银行的贴现票据向其提供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同样是我国中央银行主要收入来源。
3.证券买卖收益,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收入。系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断或回购方式持有的国库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获得的净收益。据统计,美联储1999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有价证券所获得收入达122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91%,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但目前我行公开市场业务规模不大,每年约有30亿-40亿元人民币的收益。
4.财政借款利息收入。在世界上多数国家,中央银行不向政府直接提供贷款和透支。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向政府财政提供借款。上述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财政借款系我国中央财政1995年以前所借未归还部分,央行按照规定利率收取利息。
5.金银储备经营收益。世界上各国中央银行都有金银储备。如果中央银行纯粹将金银作为储备,不加以运营,则不能产生收入;如果将其用作买卖交易,则会有收益产生。目前,我国央行金银储备经营规模不大,收益相对较小。
综上,铸币税与中央银行财务收支的关系可概述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并不直接产生铸币税,而是先作为负债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并发生利息支出,再由中央银行以资产运用方式获得收入,所获收入抵减利息支出、扣除中央银行履行职责必须开支的各项费用后形成利润,此利润即属于铸币税。用公式表示如下:
铸币税=中央银行各项财务收入-中央银行各项财务支出=(对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外汇储备经营收益+证券买卖收益+财政借款利息收入+金银储备经营收益)-(金融机构存款利息支出+邮政储蓄转存款利息支出+其他存款利息支出+各项费用支出)。
铸币税的概念
所谓“铸币税”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税种,而是理论上对货币发行收入的界定。在金属货币时代,基本上不存在货币的发行收入(也有例外,如在铸造铜币时,由于成色不足,一单位货币可能价值只有0.5个单位,但是由于背后有国家的承认,货币就可以流通。国家在发行货币时,就赚了0.5个单位,这就叫“铸币税”。)。但当货币形式发展到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从技术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成为一种能为发行者带来发行收入的特权。西方政府曾以“铸币税”的形式对私人银行发行现钞课税,作为允许他们拥有货币发行特权的交换。在国家货币体系中,名义货币的使用给中央货币局带来了铸币收益税,可被中央政府挪用作为收入来源。正如凯恩斯所说,“在别无他法时,一个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生存下去”。
[编辑]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
铸币税通常被与通货膨胀税等同起来。在信用货币这一前提下,铸币税一般总是存在的,但如果发行的货币是经济活动所需要的,那么则不存在通货膨胀税。只有当过度发行的货币引起了通货膨胀时,才存在通货膨胀税。但两者一般并不相等。
[编辑]铸币税的获取
在汇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获得铸币税。
其一,在通货膨胀率为零的条件下,国际和国内利率的下降使货币的周转速度不断下降,社会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增加,使民间部门向中央银行出售外国资产以换取本国货币,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印制钞票换取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获取铸币税。
其二,执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当世界其他国家出现通货膨胀时,随着国外价格的上升,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导出国内价格也将会上升,名义货币余额的实际购买力将下降,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就会产生,中央银行通过适量增加货币供给以抵消价格上升,使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随着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收取了铸币税,并不减少任何储备。
其三,当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潜在增长引起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同步增长时,如果中央银行增加的货币供给恰好能满足社会对实际货币的增长需求而不出现超额供给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取得铸币税,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其四,当一个国家的国内商品供给过剩且存在失业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实际货币的超额需求。如果央行所增加的货币供给恰好能满足政府通过公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实际货币的超额需求时,就不会出现货币的超额供给,政府也可以由此而获得铸币税。
[编辑]我国征收铸币税的基本思路
(一)征收铸币税的可能性
征收铸币税是否能获得成功,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经济走势与资源的利用状态,也取决于一国货币信用程度和汇率制度。如果国内已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再增加货币的供给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所征收的不是铸币税,而是通货膨胀税,其结果只会将经济引向灾难。如果一国货币缺少信用,且实行固定汇率制,当央行增发货币时,实际货币余额的超量供给会导致外汇储备的等额损失,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实际上没有征收到铸币税,而是用外汇的损失换取了等额货币的超量发行。由此看来,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条件是在保持物价稳定和外汇储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增发货币获得某种购买力而又不使社会出现超额的货币供给。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产能过剩、设备与资源闲置等现象,各项经济指标在低位徘徊,国际与国内利率已经降低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物价指数自1997年10月以来不断下降,屡创新低,这些表明在我国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符合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条件。通过征收铸币税,可以向经济中注入新的带有特定需求的货币增量,用这笔钱可以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性
通过征收铸币税,可以使我国实现短期经济目标。
1.征收铸币税,可以使财政赤字货币化,降低还本付息的债务负担。与向民间发债的形式不同,这次财政部发行的债券是直接卖给中央银行的。作为一种交换,政府获得了由中央银行下拨到商业银行的资金。这时由央行持有国债所应获得的利息仍可作为一种收益交还国库,不会加重国债负担。这样可以弥补财政赤字,改善财政收支。
2.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征收铸币税,可以在不出现超额货币供给的前提条件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通过公共工程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更快增长。这对于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和提升我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提高就业水平。征收铸币税,可以扩大内需,缓解经济中产能过剩的供给矛盾,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扭转价格下跌的被动局面,使企业真正走出低物价和低效益的经营怪圈,同时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与民间投资,提高就业水平。
4.征收铸币税,可以使央行增持政府债券。在我国央行的总资产中,占主要部分的资产是国外资产和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债权。2002年4月公布的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这两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42.11%和41.49%,而对政府的债权(含国债)一项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5.6%。与日本银行相比,日本政府债券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66.6%,托管日本政府债券所占比重为5.7%,所借政府债券现金抵押所占比重为6.5%,三者合计共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8.8%,而外汇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4.6%(张贵乐,吴军,1999)。由此看来,我国央行所持有的国债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过少。征收铸币税,可以有效地增加央行所持有的国债总额,使央行资产的持有比重趋于合理,为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收回货币的操作提供足够的筹码,从而可以提高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三)征收铸币税的政策选择
以往各国在征收铸币税时,其目的各不相同,有些政府只是被动地征收铸币税,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实际货币余额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客观上要求央行增发货币,以满足公众对实际货币余额的超额需求,政府在增发货币的过程中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征收了铸币税。另有一些政府则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发货币,在这方面较为极端的例子是政府长期以来欠下了巨额赤字,他们已经为此耗光了外汇,大量无休止地向民间发行国债的行动已经使政府的信用扫地,再也无法据此而获得收人,靠增发货币获取收入以弥补赤字就成为这些政府的唯一选择。当然,也有些政府增发货币主要是为了换取外汇储备,有时甚至是为了换取外汇储备而不惜牺牲国内的某些经济利益。
本文提出征收铸币税,是针对当前内需不足、供给过剩的特定经济形势而提出的,其基本点是将征收铸币税作为我国稳健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可以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由央行以支票形式将等额存款拨给指定的商业银行,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有保证的资金。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购买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减轻过剩物资的供给压力,其本身就是扩大内需的良好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央行获得了国债,政府则获得了等额的国债建设资金。由于此时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刚好可以吸收这些过剩资源,增加就业机会,而不会引起价格上升。央行增发的这部分货币,是以广义货币M2的形式进入流通的。由于广义货币M2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着大于1的比例关系,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少量的基础货币,增加现实经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有效需求,使铸币税的征收落到实处。
在提出此观点时,本文特别强调征收铸币税的目的在于启动低迷的宏观经济,缓解目前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内需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收入结构和就业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国民经济弱势运行等问题,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而不是单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财政赤字是因增加公共工程支出,启动宏观经济而生,只要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转强,财政赤字就会自动下降,这时征收铸币税的历史使命也就会自然终结了。
(四)征收铸币税的主要思想障碍
为调节宏观经济而有目的地征收铸币税,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尚属首次,许多人可能会对此产生顾虑。
1.征收铸币税,会引发通货膨胀,后果不堪设想。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可能对当前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和价格下降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该指出的是,通货膨胀已经远离我们而去,防止通货紧缩,增加有效需求才是当前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要抓好的主要矛盾。如果征收铸币税会引起物价上升,这正好说明这种工具对治理通货紧缩有着特殊的功效,是我们攻克内需不足的有力武器。由于征收铸币税的目的是为了启动低迷的经济,物价上升正好说明经济已经启动,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征收铸币税的政策就可以谈出了。笔者要大声疾呼:在我们面临通货紧缩威胁的时候,大谈什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之类的口号,对解决经济中已经存在着的内需不足与大量失业来说是无益的。我们的政策目标是要解决当前经济中已经出现的主要矛盾,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如果真的出现了物价上升的趋势,央行也可以在公开市场上随时抛出手中持有的国债,收回基础货币,以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2.征收铸币税,会加重人民的税收负担,拖累经济的发展。与其他税赋不同的是,铸币税的征收得益于经济的增长潜力,而不是居民的当期收人。由于它的征收着眼于经济未来发展的需要,并不是针对人们的现期收入,因此它不会加重人民的税收负担。只有当社会对实际货币余额产生超额需求时,才会为征收铸币税创造必要的市场机会。不仅如此,发行增量货币并由政府使用于公共工程的建设,其本身就增加了经济中的有效需求,通过乘数作用,将会使财政政策的效应倍增,其结果必将会增强宏观经济的发展动力,改善企业的营运效率,提高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只要当局将征收铸币税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会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而不会拖累经济。
3.征收铸币税会消耗国家的外汇储备,引起本币贬值。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征收铸币税会增加社会中流通的基础货币,在社会对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的超额供给,对本币形成贬值的压力。央行为维持本币的法定汇率,必然会干预外汇市场,用外汇储备购回多余的本币,其结果会导致外汇储备的流失。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目前还处于资本不能自由流动的管制状态下,央行也已经表示今后会逐渐加大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范围,说明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与上述条件并不相符,况且我国征收铸币税是通过公共投资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本身就可以增加经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只要控制得当,就不会产生外汇流失的结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