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战略思维的品质

火烧 2010-09-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深入解析战略思维的三大核心品质:前瞻、务实与整体。强调战略目标与能力的平衡,问题导向与历史辩证法的结合,以及大局统筹与系统整合的重要性,助力战略思维的实践应用。

战略思维的品质  

     

一般而言,战略思维包含如下的思维取向,这并非战略思维者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战略的本质所决定的。  

1.前瞻。战略思维的前瞻取向主要包含着如下内容:第一,“方向”意识或“目标”意识。战略是朝着目标前进的行动,一旦目标模糊不清、定位不准或因实现过程遭遇挫折而轻易放弃或改变目标,往往意味着战略的失败。第二,“预”的意识。战略是面向未来的行动,而任何行动都需要时间准备,距离未来愈远,行动愈艰巨,所需准备愈要充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危机处理,坚持“预”字优先,可化被动为主动,化有形于无形。第三,“落差意识”。未来是一种高度不确定性的存在,任何情况都有发生的可能,要考虑到多种不同的结局,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2.务实。战略思维的务实取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意识。战略目标与战略能力是辩证的关系。战略目标的选择和配置必须虑及现实和可能的战略能力,战略能力必须按照战略目标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以使二者相平衡;当战略目标超过战略能力的支撑时,则要么调整战略能力(包括增强或合理分配使用方向);要么调整战略目标(降低目标或分解目标)。二是“对应”意识或“问题”意识。战略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战略目标和行动都要有问题的针对性,切不可流于空洞的玄想。  

需要强调的是,战略思维的务实取向不是简单的从现实提供的条件出发,而是要“在现实中透视历史,在历史中把握现实”,从具有“历史合理性”的现实因素出发。总之,对“实际”的理解要坚持历史辩证法,否则会陷入实用主义。回顾中国近代历史,“维新运动”的领袖们只是看到简单的现实,却看不到现实中的历史,也就无力把中国历史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转化为手中的战略能力,把变革之梦冀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以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3.整体。战略是“历史合力”作用下的行动,要求坚持战略思维的整体取向。其中,特别要注意:第一,“大局”意识。邓小平同志指出并强调:“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跟到底,要顾全大局。”第二,“统筹”意识。全局固然高于局部,但不可离开局部,要善于调动一切局部的积极性服务和支持全局。第三,“系统”意识。战略思维要涵盖达成战略任务所必需的所有要素,要把诸多要素整合在一起纳入战略思维的视野;而系统思想作为一种从整体上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显示出了传统方法不能与之相比的优越性,特别适用于战略思维。  

4.主动或控制。战略不是普通的行动,是定向行动,要引导行动朝着最有利于战略缔造者的方向前进。所以,既不可以坐以待变,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可以消极应变,被动应变,而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化解矛盾,引导历史。战略思维的主动取向包括两种情形:一是面对危机,要化被动为主动;二是面对顺境,要主动发现问题,不为“风平浪静”所迷惑,更不可掩盖问题而沉迷于“好大喜功”。回顾苏联解体,无论原因多少,无非是“问题”类和“战略”类。相比较,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要在“战略”中寻找,在“人”中寻找。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国家顺利发展、繁荣昌盛之时,不能自我迷失;在面临危机之时,要沉着冷静;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要审时度势,制定合适的国家战略。总之,最大的危险不在于问题,而在于怎么对待问题。  

5.创造或创新。历史不会提供完全相同的素材、环境并让完全相同的人去制定战略,战略思维贵在创造,战略思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战略思维的创造性的重要意义不断地被历史所证明着。战略思维的创造性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开放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开放的目的;没有思想的开放,就没有思想的创新;没有创新的思想,思想的开放就失去了价值。  

6.自然。战略是大众的行动,大众的行动离不开宣传,因此要重视战略思维的语言取向。战略思维的语言取向重在自然,所谓自然即返璞归真:第一,要准确地传递战略思想所包含的信息;第二,要简洁无华,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传递战略思想所包含的最有效信息;第三,艺术地传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