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先生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杰出辉煌的一生,献给了他深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将永远缅怀他,20世纪中国的伟人.
钱学森先生1936年在美国取得多项硕士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28岁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应该说,是一位国际级的科学家.12年后,即1950年,他听说新中国成立,就积极要求回国,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于1955年才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那一年,他44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照理,钱学森先生那时已经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多年,生活优越,事业如日中天,,完全应该在事业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以当时美国的条件和他自身的水平能力,摘取诺贝尔奖都有可能,可以说,前途无量.尽管当局劝阻挽留,他还是离开了美国,这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叫"人各有志".
当今社会,中国的人才是都向国外流,这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在国外的高端人才超过100万.在钱学森先生回国的1955年,中国是个什么情况?"一穷二白"是非常恰当的比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应该说,国内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无论那方面都比过去好.虽然我不同意是因为什么什么造成现在的条件会这样好,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社会物质条件肯定应该比当年好,有人硬要为自己脸上贴金,只能说明他脸皮厚,不能说明其他任何问题.但不管怎样,物质条件比1955年好却是事实,那么,在物质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为什么那么多高端人才还要往外跑,他们脑子都进水了?在物质条件差的情况下,钱学森先生等一大批科学家冲破艰难险阻要回国,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却在为他国效劳,不合情理啊.
问题是,如果钱学森先生是处于当今社会,还是28岁的青年,在美国获得多项硕士博士学位,他会选择回国吗?我看未必.原因是什么?我试着揣摩,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众所周知,钱学森先生那时回国,是因为爱国.但是,他却没有到台湾.大家应该知道,那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加入联合国,在国际上主要是被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当时在国际上的合法政府是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因此我们就可以说,钱学森先生爱国爱的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他向往的是社会主义,这一点,在逻辑推理上应该是完全成立的.如果单纯讲爱国,他实际应该选择去台湾,就象当年乃至今天,台湾的学者学成仍然回台湾一样.因此,志不同,选择必然不同.按照钱学森先生的"志",在当今社会,如果他还是28岁的青年的话,他未必会回到大陆的中国.因为他逝世前有这么一句话:中国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丢掉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就要完蛋.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钱学森先生的"志"是什么?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说的可不是什么"摸着石头"的话,肯定是经过科学思维得出的结论.在当今社会主义为名,资本主义为实的中国,我看钱学森未必会回来.二是在目前强调接轨普世价值年代,留在"先进之邦"(所谓的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语言)的美国,比回国更好,因为你中国还要和美国接轨,回国不是多此一举吗?回国可以,是传授"先进之邦"的经验.何况现在普世了,在哪里不一样?回国是为了世界,在美国也是为了世界,而且美国的方方面面都比国内好,为什么要选择回国.我想,这也是目前超过100万的海外人才的基本想法.钱学森先生如果生在当今社会,因为国内到处宣传接轨普世价值,我想,他也会与100万海外人才的选择一样.
提出 "如果钱学森先生是处于当今社会,还会回国吗?"的问题只是一个假设.假设毕竟是假设,时光不会倒流,.假设的目的是想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有句俗话:"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钱学森当时回国确实是这样,而如今,中国富裕了,条件好了,为什么100万高端人才还滞留他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官们是否知道个中的真正原因,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在大喊"人才重要"的同时,压根就没把人才当回事,认认真真地研究过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