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无英雄的说辞,纯粹是昧着良心!
这篇文章是因着《论萧峰与郭靖思想的统一》这篇文章和后面的一篇网友回复而形成的。首先我要说明一下,这个昧着良心四个字,并不针对那位回复《论萧峰与郭靖思想的统一》的网友,我认为他只是没有很好的了解解放战争的真实背景,因而受到人云亦云的影响而已。
言归正传。
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在金庸的小说里,我最喜欢郭靖,顺便说一下,最讨厌陈家洛。萧峰则一般,之所以如此,可能还是如网友回复所言:
郭靖是我们华夏传统意义的英雄,值得我们崇尚,是我们华夏的精神食粮;萧峰是西方式悲情英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却不是很符合我们自古以来的文化体系,不符合我们的信仰。
说萧峰不符合信仰好像有点说大了,说萧峰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有一些距离可能更贴切一些。很多人说郭靖傻,但是郭靖的这个傻,要看放在什么地方说才合适。以郭靖最终成就的北侠地位,他的傻只能放在超一流(非五虎断门刀那一类)绝顶高手的席位上来对比。而且他的这个傻,与其说是智力上的傻,不如说是为人处事上的傻,也就是说相对于‘着眼于眼前的小利益,着眼于眼前的功利名誉’的说词来说,他是真的傻。但相对的,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比如杨康,欧阳克,金轮法王等等,最终都没有成就郭靖武林第一人的地位。郭靖的出现,其实是非常好的体现了‘大智若愚’的概念,真正的侠之大者,也是不会为眼前的小名小利所迷惑,所引诱的。郭靖之所以在中国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遭遇大面积的非议,其实是因为自那时起,中国所谓的‘聪明人’太多,或者说是中国的主流媒体总是吹捧这种‘聪明人’的作派,所以就要打压郭靖这一类‘有侠义,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心怀的英雄,即使这个英雄是虚拟的,也不能让人去追随去向往。而之所以打压这一类的英雄,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在我们这个国家去民族化,去道德化,去理想化,最终去中国化。你说我这又上升到政治高度了?可是明明萧峰和郭靖就是处在政治漩涡中作事的吗,只不过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但都是政治,一个是精英朝堂政治,一个是普罗大众的政治。如果不正视这一点,多少为郭靖或萧峰鸣不平,或者将两者作对比的文章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际意义的。
说到去这个化,去那个化,实际上都是以最根本的去英雄化为基础打造出来的。这个去英雄化,就是用所谓的‘内战无英雄’做为切入点。‘内战无英雄’这句话并不是泛泛而指,它的出现是有背景的,其实是专门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年人民解放战争当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这句‘内战无英雄’表面上好像可以成立,但这种话,只有在实现了共产主义,没有国家的情况下来说才有意义,在当下这个现实情况下说出来,就是忽悠人,甚至是昧着良心的。中国人在国内鼓吹‘内战无英雄’,那么想请问,如果你去到美国,美国人会告诉你,南北战争里没有英雄吗?如果你去到日本,日本人会认为他们的战国时期没有英雄吗?再回到国内好了,你如果是一个三国迷,你会认为三国时期的中国没有英雄吗?那些天天鼓吹‘内战无英雄’的家伙,骨子里最崇拜美国,他如果去到美国,是断不会说这样的话的,甚至没去美国都非常愿意成为‘美国炮弹之下的炮灰’,这些人,只是不想让中国人的思想里有英雄意识来对抗外部的压迫和侵略罢了。说实在的,这些人放在萧峰和郭靖那个时代,就是一帮为大辽国,蒙古元朝吹捧抱脚,却在南宋无耻吸血的家伙。
内战不是有没有英雄的问题,英雄是肯定有的,而是有没有‘民族英雄’的问题。你说内战没有英雄?三国迷,迷曹操,迷诸葛亮,迷周瑜的人也不答应啊。隋唐迷,迷罗成,迷宇文成都的人也不答应啊。而有没有‘民族英雄’首先要看到底什么是内战?
所谓‘内战’,就是要着眼定位于一个‘内’字。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就是典型的内战。当时的天下,并没有受外国,外族侵袭的现实,完全是内乱。是十常侍干政,何国舅胡乱指点江山造成的。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实也是内战,大家都在周天子治下,都是诸侯,后来汉朝的八王之乱,再后来到明朝朱棣这小子夺了侄子的皇位,也是典型的内战。再举个简单至极的例子,如果你和你老婆关起门来打架,那就是内战。但是如果你打老婆,是因为有第三者向你施压,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内’的定义最基本的要有一条:没有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压迫,甚至侵略的情况下,自家人为了争地盘而打仗的事情,就叫做内战或者内乱。
那么‘内战无英雄’这个说词所特指的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是不是内战呢?我认为不是的,那依然是一场中华族对抗外族,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争取国家独立,争取人民自由的战争。详细的历史背景就不在这里说了,大家可以去图书馆翻书,简略的历史背景可以参考我写的另一篇文章:《五谈国民党与共产党:解放战争的大背景》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4/143845.html可以说,人民解放战争中出现的英雄,涵盖了所有的英雄概念。
首先,两军相遇,勇者胜之人,便已是基本的英雄概念。这些英雄,就好像东汉三国的英雄,日本战国的英雄,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所以,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决战,最基本上达到这个英雄的概念。
再上一层,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被西方列强所把持的中国,依然是一个把日本高级战犯冈村宁次视为座上宾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与这些列强所扶持的中国代理人国民党的作战,就有对抗外侮的成份在内,所以英雄也因此升格为民族英雄。
同时,按《论萧峰与郭靖思想的统一》的作者所说‘若本族人民内部,本族的领导人对本族的普通百姓的压迫,致使生灵涂炭,那么带领本族人民反抗这种压迫并重新创造新的民族生存环境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一个虽然地大物博,可是连面粉,大米都要美国援助,一个连外交次长的女儿保不住,都要被美国大兵强奸,一个抱着一大麻袋的钱去只是为了买一盒肥皂,可是那个最高统治者的妻子,却可以在美国的私人户头上,存放着二亿美金;在逃亡的时候,却可以拿走整个国家黄金的政权,难道还不应该被推翻吗?以此论,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绝对担当得起民族英雄这个称号。
‘内战无英雄’的论调,无论从古至今,无论从中到外,都是说不通。可是这种论调却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大行其道,只能说,在中国昧着良心的人太多,蒙住了双眼的人也太多。
本人的文章就此打住,下面稍微评论一下《论萧峰与郭靖思想的统一》的作者关于民族英雄的定义。关于这个定义,作者写得太繁琐,不过还是先录下来,才好一点一点的评论,作者也说不反驳,那就不反驳,各说各的理,摆出来,让人评断。
1. 我不认为简单地带领本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作战且英勇无畏的人就是民族英雄。【评论:但这其实就是英雄的基础标准。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再说别的什么英雄都是空中楼阁。带领人民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吗?就拿作者写这篇来说,我看就思考了一些时候,然后还在文后特意做了解释以示客观,连写一篇反驳的文章尚且有顾虑,你要一个人带领人民去反抗去作战,随时准备牺牲生命,随时成为出头鸟,不但被对立的民族视为敌人,还很有可能被本民族的败类出卖,这样的情况之下,有多少人愿意带领人民作战?】
2. 在我的概念中,倘若别的民族的同志要比本族领导人的统治强得多,且更能让本族人民生活得美满幸福,那么还带领本族人民去与之作战的人在我的概念中非但不是民族英雄,而是民族幸福的破坏者。【评论:这个概念和内战无英雄一样只能在共产主义时代,没有国家,没有民族的情况之下才能成为概念。在当代强国林立的现实情况下,这种言论在特殊时刻甚至是名正言顺导致汉奸卖国无罪的土壤。回复的网友亦不赞同作者这个观点:对于民族内部矛盾,绝对不能由外族来武力干涉。不管是否能够给本组人民带来幸福,正如伊拉克之战,即便独裁,也不关他美国佬的屁事,因此我本人把伊拉克战争定义为侵略战争。】
3. 同理,若本族人民内部,本族的领导人对本族的普通百姓的压迫,致使生灵涂炭,那么带领本族人民反抗这种压迫并重新创造新的民族生存环境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
4. 反之,若外族想统领本族人民,但他们给本族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时,带领本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人自然也是民族英雄。【这个论点的前提已在第二段否定过了,所以只要后一段就行了。】
5. 而若民族内部,本族领导人可以并给予了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活,还有人要起来反抗的话,那么他也是民族幸福的破坏者。关键还在于,反抗与抵抗是否真正符合本族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由哪个民族来统治的问题。【评论:这个说得这么小心隐晦干吗。直说吗,就是为个人私利阴谋造反,还反什么抗。反抗这个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至于后面提到的民族统治问题,参看第二条评论。】
(附贴)论萧峰与郭靖思想的统一
本文原名《萧峰是否比郭靖更伟大?》有一种论调,似乎已形成了主流。即:萧峰一死换得宋辽数十年太平,要比郭靖更为伟大。这种观点有很多人都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过,并且认为萧峰的精神与思想已逾越了束缚着郭靖的思想的框框(似乎是郭靖的民族情节),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境界。由于我本人实在无法将自己代入他们的逻辑与立场,所以可能无法将这一观点完全正确地表达出来,但大体意思却不差。
起初,我认为这种观点以为萧峰的境界在郭靖之上是因为萧峰的“一死”。后来想想又不对,虽然《射雕》、《神雕》两部有对郭靖进行直接刻画的书中并未提到,但自第三部曲《倚天》中可以找得到,郭靖最后死守襄阳、力战致死,与城池共命运的结果。那么二人的结局都是死了的,也不见得萧峰之死要比郭靖之死更为伟大吧。
且先分析萧峰之死。其实,按书中情节看来,若仅仅是因为宋辽数十年太平一事,萧峰是大可不必死的。因为,萧峰在自杀前,已然完成了保证“宋辽数十年太平”这一使命的。耶律洪基当众下令,“大军北归,南征之举作罢”,并“于‘他’一生之中,不许‘他’大辽国一兵一卒,侵犯大宋边界”。事至如此,那么无论萧峰死不死都与这一已完成的使命无多大关系。若抛去其他原因不谈,就只这一事而言的话,即便萧峰不死,也不影响他的英雄形象与他的思想境界。甚至,萧峰若不死,他的思想境界恐怕更高。因为在他死之前,“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可见若抛去其他因素不谈,那么就应该是这句话的“前因”造就了萧峰之死的“后果”。说明萧峰还是局限于民族情节,有着民族性的。若再由此看来,他的精神境界逾越了郭靖的思想中民族情节的框框的说法就已可被打破了。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假设。萧峰的确是死了,无论新修版、三联版还是连载版都是这一结果。只是,萧峰之死,是否真如他临终遗言所说,仅仅是因为“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我看不然。说大一点,萧峰之死的必然性,是他一生经历的波折造成的。萧峰的故事不必由我再来复述了。他的悲剧性似乎自慕容博制造的那一幕阴谋起便已注定。起初时,他还不知道自己身世,于是接领丐帮一心为国以抗外族侵略。此时的萧峰当真称得上是“为国为民”的典范。然而就在其“民族事业”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另一起阴谋又几乎将他直接打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阴谋是必然的,即便没有康敏的精心设置,但萧峰他爹萧远山还活着。从后边萧远山完美地配合康敏的阴谋并将这一阴谋更进一步完善来看,萧峰在被揭破身份后要走的道路似乎正符合他之所望。或许是他了解儿子,知道若要使萧峰完全脱离大宋,不能仅以亲情来单方面“感化”萧峰这一方。或许借大宋一方已伸出的(摧残萧峰的)手能更好的达到自己这一目的。只是他老人家或许也没料到,这一条路上所发生的一切才是致使他儿子最后一死的真正原因。但假若康敏的阴谋以及萧远山的布置都不存在,就让萧峰这么继续下去。那么他最后应该和郭靖没有丝毫区别,二人同一立场、同一角度,或许成就上会比郭靖更高点,不过考虑到黄蓉弥补了郭靖某方面的不足,就算扯平了。那么说萧峰和郭靖的思想境界没有区别,我想应该无人会反对吧。可惜的是,这一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过即使这一假设不实现,萧峰的思想境界也与郭靖没有什么太大出入。理由后面还会分析。之所以说萧远山在完善康敏的阴谋之后将萧峰逼入的这一条路是萧峰之死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在走上这一条路之后,萧峰所经历的一幕幕让他人生瞬间起了两个大的转折。首先是对自己身世的明了。虽然在这之前全冠清等已当众揭露过他的身世了,当他本人还是持有怀疑的。而走上他爹为他精心策划的这一条路之后才让他对自己契丹人身份所持有的态度逐渐由怀疑转变为肯定。于是乎,联系起自己从前种种:为“国”为的竟是“别国”,而抵抗的“外族”却才是自己的民族。唯有“为民”这一条上能稍稍给自己一点安慰,却也是建立在大大伤害自己民族的基础之上的。这个转折之后,萧峰对今后的生活态度是找出凶手杀了然后带着阿朱到关外放牛牧马。此时的萧峰虽然受了严重的打击,但心还未死透,人也还未活够。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就之前萧峰统领丐帮时的种种作为来看,此时的萧峰相对于他自己来说,虽未死也无异于死了。如果萧峰是像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那样更执着于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身心的自在的话,那么萧峰在明白自己身世后的抉择是自然且应当的。可惜,这个如果也不成立。因为他是萧峰,本有一身抱负,上安国、下为民,堪称“侠之大者”的典范的萧峰。之后的又一大转折,是阿朱之死。最爱之人死于自己之手,此时的萧峰莫说想死的心都有,恐怕就连心也已死透了。活下去也就只有一个目的,即找出真凶,杀了。然后,然后怎样?若不是要报此仇,当时就准备永远陪着阿朱了。然后怎样,还用我多说么?除此之外,再加上一条,阿朱的遗言——照顾阿紫。萧峰一生,至此时始,活着的目的(或理由)大约就这两个了。之后发生的一连串事情就不多说,除了与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结拜,并助其平定叛乱后又激起了他当年的雄心,使他继续得以将生命维持下去外。萧峰已基本上可说是生无可恋了。而最后迫使耶律洪基退兵,并保得宋辽两国数十年平安,也算让他一展了心中抱负。了却最后心愿。所以,对于萧峰之死,保得宋辽数十年太平至多只能算是导火线。但若无之前的“火药”的积累,这导火索就算点燃了也只是从头燃到尾罢了。可当烟花看。所以,说萧峰以一死换得宋辽数十年太平的说法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应该说萧峰在保得宋辽数十年太平之后死了才对。当然,我的说法或许也有些偏颇,但至少比前者更靠谱。如此,要说萧峰一死要比郭靖为保襄阳、力战而亡更伟大些,实在不见得。说到这二人的“死”,我反倒认为郭靖死得更为纯粹些。而萧峰则有太多杂七杂八的元素在里面了。不过郭靖即便是死了,也要比萧峰幸福。萧峰一生都很悲,或许也正因为他的悲才更增了他的魅力吧。此段到此结束把,再扯下去就真扯远了。
郭靖之死就没什么好分析的了,纯粹得一眼就能看明白。郭靖、萧峰之死,应当算是二人不同原因产生的同一结局,算是殊途同归。但无论怎么看,我都无法从二人的结局上看出谁更伟大或说谁的境界更高些。倘若真要细分,郭靖为国为民而死要比萧峰之死更为纯粹,似乎应该还在萧峰之上。当然,光是比二人怎么死的那是比不出个所以然来的。除了结局之外,二人还各自分别造就了一个结果(成就)。虽然二人的结局都是死,但这一结果却明显不一样。非但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差别巨大。那么我就来细细分析二人分别造就的那不同的结果,看看从这结果上是否能分出二人思想境界的高下。(分析之前我就已经有结果了,但因要驳另一观点,当然得有一个程序。只辛苦了我还要码一堆字。)
萧峰最大的成就在之前就已经提过了,即免除了一场战争,并保障了宋辽数十年的太平。更重要的是,萧峰不费一兵一卒而做到了(倘若救萧峰时那场战斗算的话,那么还是费了的)。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很伟大的成就,轻易不能做到。相比之下,郭靖的成就似乎要弱得多了:死守襄阳,保障了襄阳城数十年不被攻破。并且是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以换得的,中间还穿插了杨过击杀蒙古大汗,迫使蒙古退兵一节。就算考虑到杨过深受郭靖影响,把杨过的功劳全算在郭靖身上,但与萧峰的成就相比,似乎仍差了很远。倘若就从这俩结果来看的话,萧峰成就确要在郭靖之上。但却不能因此就说,萧峰的精神境界及思想也在郭靖之上。因为这不同的结果(成就)是他二人在不同的位置与方向上做出的努力而造成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不一样,结果自然也就不相同。
先说萧峰。首先,萧峰在铸造这一成就前的身份是辽国南院大王,虽因劝住辽帝、抗拒出征而下狱。但他本身立场仍是在辽国一方。他劝谏辽帝,是以同族的身份劝谏的。其前提是他属于这一民族。这是郭靖不具有的优势。其次,萧峰所在民族立场是侵略者的身份。辽帝希望萧峰带领大军挥师南下,直取大宋。在这样的立场下,大宋是作为一被侵略者的姿态呈现的,而战争的主动权在萧峰(辽国)这一方。所以萧峰有劝谏拒绝或从根本上免除这一场战争的可能性。这也是郭靖所不具备的。这二者为萧峰最终的成就发挥了最大程度的作用。
再说郭靖。郭靖在铸造这一成就前的身份是一介布衣。他是以江湖中人的身份参与保卫襄阳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本身的立场是在宋朝一方,是以他不可能如萧峰那样,以同族的身份去劝谏蒙古不要侵略。虽然郭靖与蒙古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但这些瓜葛在战争上,显得太过微不足道。何况就是萧峰以同族的立场、南院大王的身份劝谏,还未成功。不同的是,郭靖根本就没有劝谏的条件,也没有劝谏这条路可走。总不能让他去劝南宋皇帝别与蒙古打战吧?我想当时在位的南宋皇帝不用郭靖劝也不愿与蒙古打战。但在这样的立场下,大宋仍是作为一被侵略者的姿态呈现的,战争的主动权在蒙古一方。所以郭靖从来就不具有从根本上免除这一场战争的可能性的条件。此时的郭靖的唯一的选择就是拿起武器,组织兵力,以抗外敌。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萧峰的成就是有着先天条件的,而郭靖却没有。但上面的分析也透露出一个讯息,萧峰是为阻止自己的民族去侵略别的民族,而郭靖则是组织自己的民族而保卫自己的民族。这应该是“萧峰境界高于郭靖论”者的最充分的理由了吧。乍一看还的确像那么回事。然而政治书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告诉我,要透过表现看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那么我就再来“上升”一下。其实只要细心就不难发现,在耶律洪基欲请萧峰带领辽军南下时,曾与萧峰有过这样两段对话:
【耶律洪基道:“不是我要和南朝开仗,而是南蛮要和我较量。南朝太皇太后这老婆子主政之时,一切总算井井有条,我虽有心南征,却也没十足把握。现下老太婆死了,赵煦这小子乳臭未干,居然派人整饬北防、训练三军,又要募兵养马,筹办粮秣,嘿嘿,这小子不是为了对付我,却又对付谁?”
萧峰道:“南朝训练士兵,那也不必去理他。这几年来宋辽互不交兵,两国都很太平。赵煦若来侵犯,咱们自是打他个落花流水。他若畏惧陛下声威,不敢轻举妄动,咱们也不必去跟这小子一般见识。”(《天龙八部》第四十九回)】
从这两段话中不难看出,倘若萧峰也面临别国侵略自己国家的情况时,一样会选择帅兵抗争,以御外敌。岂不正如郭靖所为?在之前就分析过了,郭靖所在一方是被侵略的一方,战争的主动权不在自己一方手里,所以郭靖能做的只有抵御,没有其他的选择。而萧峰则不一样,萧峰面临的是战争主动权在自己一方的情况,所以他有足够的选择来为别的民族考虑。况且萧峰自小在宋朝长大,是宋朝的人民抚育了他成长,虽然那是一种补偿,但他与宋朝确已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他站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方,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能为大宋百姓(别的民族)考虑,并不显得比郭靖在无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只能抵抗要高明。倘若将郭靖换到萧峰的位置,我相信郭靖的选择也会如萧峰一般。在《射雕》的末尾,金老就透露出了这个讯息。
【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甚么就说甚么。(《射雕英雄传》第四十回)】
可见在郭靖的心中,也如萧峰一般,是以“民”为主的。无论是自己民族,还是其他民族。郭靖在成吉思汗麾下,帅兵破了花刺子摩,致使花刺子摩的十数万百姓惨遭蒙古铁骑践踏。我想应该从见到那一幕的那一刻起,郭靖开始明白了这个道理。《射雕》中第三十九回目是“是非善恶”,探讨的也包括这个问题吧。
《射雕》是郭靖的成长历程,而在《神雕》一书中才是郭靖真正为国为民的体现。在这里,为国与为民是统一的。郭靖守护襄阳,主旨在于为民,但在这为民的过程中同时也为了国。我曾经以为,郭靖的做法只是为民,为国只是顺带,后来发现,我错了。我曾经这样想的依据是郭靖对忽必烈的一番话:
【郭靖道:“不错,淳佑皇帝乃无道昏君,宰相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众人又都一怔,万料不到他竟会公然直言指斥宋朝君臣。忽必烈道:“是啊,郭叔父是当世大大的英雄好汉,却又何苦为昏君奸臣卖命?”
郭靖站起身来,朗声道:“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神雕侠侣》第二十一回)】
乍一看来,郭靖只是为了百姓。而我也错误的认为,郭靖的这一番话否定了宋朝的统治者,自然也不会是“为国”。因为我很简单地将“为国”与“为统治者”等同起来了。之后忽必烈又说“贵邦有一位老夫子曾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直看到这句话时我方明白。郭靖否定的也只是“为轻”的“君”而已,而不是“次之”的“社稷”。郭靖“为国为民”的概念中,并无“为君”二字。可见在郭靖心中仍还是有国家民族之别的。然而这体现只是在别的民族来侵略自己的民族的时候。面对这个境况,萧峰的选择也如郭靖一样(上面贴过原文),那么可见在萧峰的心中,一样有国家民族之别。只是当这国家民族之别遇上了更“为重”的“民”时,若二者是统一,那么就如郭靖一般,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没有选择;若二者是对立,那么就如萧峰一般,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其中之一,而无论萧峰还是郭靖,从他们的言行看来,选择的定都是最“为重”的“民”(萧峰已经选择过,而郭靖间接地也选择过)。所以,在族与民,国家与百姓之间。萧峰与郭靖的思想是统一的,这体现在二人的选择一致上。虽然不同的立场制衡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却无所谓谁的思想境界更高明。
我对“民族英雄”的定义也比较玄乎。我不认为简单地带领本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作战且英勇无畏的人就是民族英雄。在我的概念中,倘若别的民族的同志要比本族领导人的统治强得多,且更能让本族人民生活得美满幸福,那么还带领本族人民去与之作战的人在我的概念中非但不是民族英雄,而是民族幸福的破坏者。同理,若本族人民内部,本族的领导人对本族的普通百姓的压迫,致使生灵涂炭,那么带领本族人民反抗这种压迫并重新创造新的民族生存环境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因为我认为这二者才真正是为本族人民的利益着想,而不是简单的归结为不同民族间的形式上的对立。反之,若外族想统领本族人民,但他们给本族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时,带领本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人自然也是民族英雄。而若民族内部,本族领导人可以并给予了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活,还有人要起来反抗的话,那么他也是民族幸福的破坏者。关键还在于,反抗与抵抗是否真正符合本族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由哪个民族来统治的问题。当然,大多数的外族侵略带来的都是灾难而不是幸福。所以在这些战争中反抗外来侵略的都是民族英雄。同样,一般而言,民族内部反抗本族统治者的都是因为统治者的压迫使得本族百姓生活不下去,所以带领民族百姓起来反抗本族统治者压迫的也多数是民族英雄。(Ps:以上纯属我个人想法,你不必同意,也不必反驳。它已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了,反驳得再有理也是枉然。也别拿日本侵华等外族侵略来说事儿,倘若你认为其结果是可以使我中华民族幸福的话你就说。此节有点出的必要,可避免有人来偷换概念。)
上面一段算是题外话了。但就是从我上面那段话来分析。萧峰与郭靖的思想也是统一的。郭靖自不必多说了,绝对是为了人民和民族利益着想的典范。而萧峰亦如是。因为萧峰在想到带领辽军南下后,也不单单是为宋朝百姓将士着想。战争是双方面的损失,试想这一场战争若真打下来,辽军又有多少能安然归来?
【萧峰举目向南望去,眼前似是出现一片幻景:成千成万辽兵向南冲去,房舍起火,烈焰冲天,无数男女老幼在马蹄下辗转呻吟,羽箭蔽空,宋兵辽兵互相斫杀,纷纷堕于马下,鲜血与河水一般奔流,骸骨遍野……(《天龙八部》第四十九回)】
萧峰的言行,也是真正为民族利益着想的体现。无论是对外族还是对本族,关键在于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得安康幸福?辽军以无数将士的生命将宋朝拿下,辽军将士就真的幸福么?就真的会过得更好么?那些死了的战士又怎么算?
【萧峰道:“请陛下为宋辽两国千万生灵着想,收回南征的圣意。咱们契丹人向来游牧为主,纵得南朝土地,亦是无用。何况兵凶战危,难期必胜,假如小有挫折,反而损了陛下的威名。”(《天龙八部》第四十九回)】
【丘处机惊道:“成吉思汗既有攻宋之计,咱们赶快南下,好叫朝廷早日防备。”郭靖摇头道:“那有甚么好处?结果只有打得双方将士尸如山积,众百姓家破人亡。”(《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我和杨康义结兄弟,然而两人始终怀有异心。穆念慈姊姊是好人,为甚么对杨康却又死心塌地的相爱?拖雷安答和我情投意合,但若他领军南攻,我是否要在战场上与他兵戎相见,杀个你死我活?不,不,每个人都有母亲,都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抚育长大,我怎能杀了别人的儿子,叫他母亲伤心痛哭?他不忍心杀我,我也不忍心杀他。然而,难道就任由他来杀我大宋百姓?(《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郭靖大声怒道:“王爷,你说‘民为贵’,真正半点儿不错。你蒙古兵侵宋以来,残民之逞,白骨为墟,血流成河。我大宋百姓家破人亡,不知有多少性命送在你蒙古兵刀枪之下,说甚幺吊民伐罪,解民倒悬?”(《神雕侠侣》第二十一回)】
虽然萧峰与郭靖有着同一结局(死)和不同的成就,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分析,萧峰的精神境界都未必比郭靖更高明。或者说,无论是认为萧峰精神境界高于郭靖的还是认为郭靖思想觉悟胜于萧峰的,都是片面的。
(附:我本人是喜欢萧峰更胜于郭靖的。所以本无写此贴的必要,但我更喜欢萧峰却不是他思想、精神境界比郭靖更高的缘故。只是单纯喜欢萧峰这样人物性格与个性。此附言本也有多余之嫌,之所以点出我更喜欢萧峰,并非是欲借此来说明本文的客观性。此贴本就是我的一家之言,作为与我不同立场或不同思想的你,自然是同意的同意、不屑的不屑、反对的反对。我呢,则继续坚持我的坚持。)
(本文逻辑混乱处是有的,但矛盾处是没有的。)
网友回复一篇
我一直喜欢的是郭靖,在我成长的时代知道了郭靖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虽是虚拟人物,却教了我太多。
可以说他是我的精神力量,民族意识的启蒙者。
对于楼主的这么长的一篇论文,我很佩服。仔仔细细的看完了,基本观点也和我差不多,但是还是稍稍有些不同。
在我的观点里,我认为郭靖和萧峰同为英雄,但是是两种又略有不同的英雄。借用别人一句话,郭靖是我们华夏传统意义的英雄,值得我们崇尚,是我们华夏的精神食粮;萧峰是西方式悲情英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却不是很符合我们自古以来的文化体系,不符合我们的信仰。
另外"民族英雄"的定义,我也和楼主有些不同。我认为民族英雄是对抵抗外国侵略者为民族英雄,比如岳飞、戚继光,以及在各个民族之间为自己民族作出伟大贡献的人,比如袁隆平、郑和。
但是对于民族内部矛盾,绝对不能由外族来武力干涉。不管是否能够给本组人民带来幸福,正如伊拉克之战,即便独裁,也不关他美国佬的屁事,因此我本人把伊拉克战争定义为侵略战争。
而且我认为"内战无英雄"。即便是对百姓再好,那也算不得民族英雄.比如华夏历史上正常的汉人王朝更替,比如唐代隋,晋代魏,这些开国者肯定是对历史起积极作用的,对百姓起积极作用的,但是他们万万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而杨坚、朱元璋、孙中山却能够称为民族英雄。因为他们是驱逐外族.恢复华夏正统(我这里不是针对现在的鲜卑族.蒙古族和满族同胞.因为现在的这些民族同为中国人,不过以前的满清统治者和蒙古统治者却是以外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的,这当中有汉人以及南方少数民族的无数血泪。“---朕以外国之君,而主中国之事”选自雍正的<大义觉迷录>)
个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更需要的是郭靖这样的人。他能够在民族危难之时力挽狂澜,能够拯救整个民族,而萧峰却似乎有些难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