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与社会主义
知识社会与社会主义
王紫华
摘要:该文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缺失。有鉴于此,该文提出并论证了以现代计算机为生产工具的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然后以此为基础论证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为本质的社会。
关键词: 现代计算机 社会主义生产工具 社会主义生产力 知识阶级 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的本质
引言
在传统理论里,传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知道,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客观真理性,它必须能够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我们还知道,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因此,如果传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那么它就必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从笔者的研究来看,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在传统马克思主义里,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是缺失的,另一方面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又是错误的。因此,笔者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尚在形成之中的科学假说,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形成。
本文所要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缺失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理解有误的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科学假说,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
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目前国内学界对此触及较少,至于国外方面,由于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相互隔绝的情况非常严重,笔者的了解并不多。“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为本质的社会”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依据笔者手头的现有中文官方出版物,笔者知道在本文之前已有国外学者在事实上提出了知识阶级是社会主义领导阶级的观点,但是现有的国外研究是否能够对此予以科学的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说明与论证,笔者则是并不清楚的。在本文是科学的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假设前提下,如果国外研究暂时还没有进入到这一步,那本文对该课题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如果国外研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本文或许也不应该被视为多余的,这是因为它还应该具有支持与补充的作用。
由课题性质决定,如果“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为本质的社会”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并且人们最终能够对它予以科学的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说明与论证,那么这将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发现并解决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最具根本性的逻辑矛盾,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向科学理论的转化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性突破;第二,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它纠正了以往人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是社会主义的“觉醒”;第三,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其面貌与命运又会因马克思主义获得实质性突破和社会主义的“觉醒”而发生改变。
一、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面貌与性质,因此,“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就应该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主要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是笔者的研究表明在传统马克思主义里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不存在的,而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又是错误的。因此,笔者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不存在的”和“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是错误的”这两个问题来分别进行说明。
1.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不存在的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具基本性的一个观点,也是它最具基本性的一个原理。可以说否定这一规律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而这一规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既然如此,那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应该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既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那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应该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关系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既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那么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就应该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这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既然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将两者区分开来,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但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却把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看作是同一性质的生产力。因此,在传统马克思主义里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不存在的。
2.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是错误的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里,尽管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并不存在,但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却是存在的。不过,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论。下面,我们分别从两个方面来对此进行说明。
(1)从生产力理论上看,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不能凭空建立起来,它的建立要以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础,这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建立却是以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认识为基础的,这就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因此,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就应该是错误的。
(2) 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上看,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是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实质与核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是错误的,那么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进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检验。
第一,从理论性检验上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的未来社会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观点相矛盾。对此,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1
将马克思的未来社会构想限定为公有制的是恩格斯。也许是受恩格斯的影响,过去,人们一直把社会主义社会理解为苏联模式下的公有制。对此,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的平田清明就根据这段引文对传统的苏联式理解进行了批判,提出未来社会是一个以个人所有为基本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他的推论是这样的:既然第一次否定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的私有制”的否定,那么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即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就不应该是公有制。因为按照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逻辑,第三阶段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回到出发点即肯定阶段的运动,既然第一阶段是“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个人的私有制”,那么第三阶段就只能是个人所有制,而不可能是公有制。如果用一个图式来表示这一逻辑,即:肯定:“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的私有制”;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否定之否定:“个人所有制”。从逻辑上看,平田的推论是正确的,未来社会的基本所有制形式应该是个人所有制。○2
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相矛盾。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而这要求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相同。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不同的,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同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因此,如果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社会主义就不应该是公有制。
第二,从实践性检验上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严重阻碍与束缚了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为此付出了亡党亡制的代价,而那些既没有倒下又能够获得显著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又是因为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公有制改革,这就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是错误的。
通过上述理论性与实践性检验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是错误的,因此可以认为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是错误的。
二、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逻辑推测
公有制与私有制是两种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既然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制,而我们这里又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要先从公有制与私有制这两种基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来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考察。如果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公有制,那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应该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会不会是私有制。对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应该是私有制。这是因为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提到的个人所有制不可能是向私有制的真正回复,它应该是保留了某些私有制的成分,表面看去仿佛是私有制,但实质上应是和私有制不同的、比私有制更为高级的所有制。一种所有制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又高于私有制,那对此合理的解释就只能是这种所有制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要说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仅从公私所有制这两种基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来研究是不够的,对此,我们还要从阶级所有制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而我们这里又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公有制,既然如此,那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就应该具有阶级性,是一种阶级所有制。那这又应该是怎样一种阶级所有制呢?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相互对立的。按照辩证法关于矛盾解决方式的理解,它们的矛盾解决方式应该归结为三种:一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的发展达到对立面的融合,也就是融合为一个新的阶级。按照第一种解决方式,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就只能对应一种所有制形式,这就是无产阶级生产资料所有制。但是,从无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看,无产阶级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应该存在的。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3因此,过去我们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决方式仅仅理解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是不正确的。按照后两种解决方式,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应该是生产资料的新阶级所有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阶级不应该是无产阶级,它应该是真正代表社会主义生产力,比无产阶级更为先进、更有前途、更具革命性的新的阶级。至于这个新阶级具体是什么阶级则只有在我们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以后才能真正搞清楚,这是因为它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力决定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新阶级所有制,它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这就应该是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个人所有制”。
三 对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三个传统认识的重新分析
在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中,社会主义公有制,人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即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产生而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自觉建立,为我们描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面貌。
为了更好地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除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外,我们还要对“人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产生而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自觉建立”这三个传统认识来进行重新分析。
我们知道,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人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两个方面与上面提到的新阶级所有制是相互对应的,在逻辑上没有问题。至于实践性检验,由于社会主义所有制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所以一时还无法完成。
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产生而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自觉建立”这个认识,则应该说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一切生产关系都应该是自然产生于旧社会内部的,人为制造出来是不可能的。对此,我们这样认为:
首先,新的生产力是来自旧社会内部的。这是因为新生产力是旧生产力的质变,而这并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的性质(新社会的确立除生产力问题以外,还要涉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的问题,而至少上层建筑的变化要晚于生产力的变化)。已知生产工具发展史就可以说明新的生产力是来自旧社会内部的。新生产力形成的根本标志是新生产工具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奴隶社会的生产工具是铜器,封建社会的生产工具是铁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是热力发动机,而这些新生产工具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都出在旧社会的内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热力发动机,热力发动机的出现虽然晚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却是经过工业革命才得以最终确立的,因此,热力发动机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应该出自于封建社会的内部)。
其次,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是同时出现的。这是因为新生产力形成的根本标志是新生产工具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而新生产工具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过程就应该是新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没有新生产关系的形成,新生产工具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就是不可想象的。已知生产关系发展史表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产生于奴隶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在阶级社会里,新兴地主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内容都是国家政权的更迭,革命是为了变革旧的上层建筑而不是在旧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既然新的生产力是来自旧社会内部的,而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又是同时出现的,那么新生产关系就应该是自发地产生于旧社会内部的,而不应该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四 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
我们知道,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根本上看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但是,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的是生产工具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这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生产与科学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而科学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依笔者来看是由于科学具有变革生产力的作用○4,而科学变革生产力的作用又是通过它对新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来体现的,这在生产工具与生产力的关系上表现为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对此,已知生产力发展史是可以证明的:铜器取代石器导致奴隶社会生产力取代原始社会生产力,铁器取代铜器导致封建社会生产力取代奴隶社会生产力,热力发动机取代铁器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力取代封建社会生产力。
以往的理论研究者没有提出“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这一原理,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对此毫无认识。马克思对生产工具与社会性质之间关系的那一著名论断:“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这一思想。这是因为只有将“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这四个原理按顺序连接起来,才可以得出马克思的上述结论。另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也认为:“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比先前的社会形态达到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归根到底是因为在生产中应用了更进步的生产工具”。○6实际上,这与“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已经非常接近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这一问题已经有所认识,但总的来看他们的认识还不能算是完全清醒的。这是因为事实上他们一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热力发动机)当作社会主义生产工具来看待,从而又违背了“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这一原理。
再有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原理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并不存在矛盾。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而生产工具又由科学决定,这说明科学对生产力具有根本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之一,而科学则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如果这样看,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原理就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发生了矛盾。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看问题并不全面。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在把科学视为知识形态的同时,也把科学视为物质活动,承认“它兼有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二重特性”○7,而由科学的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性决定,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原理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并不存在矛盾。
掌握了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原理,就可以看出能够把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区分开的是生产工具。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就应该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工具”。
五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本文认为,以现代计算机为生产工具的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对此,我们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与论证:一是现代计算机是社会主义生产工具。将此作为论据是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实质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工具”。二是现代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使生产力在量的变化上超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度的范围。将此作为论据是因为只有生产力在量的变化上超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度的范围,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出现。
1. 现代计算机是社会主义生产工具
对此,我们又可以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与论证:
(1)从电子计算机对社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上看,现代计算机是社会主义生产工具
一种生产工具能够成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工具,是由于这种生产工具能够对社会生产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也就是说社会形态的生产工具就是指能够对社会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生产工具。铜器、铁器和热力发动机之所以分别成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就是由于这些生产工具能够对社会生产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计算机(当前现代计算机采用的是电子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计算机采用比电子技术更为先进的技术也是有可能的)的发明和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社会生产出现了由热力发动机大生产到信息化大生产的革命性转变,生产由此呈现出高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新特征。因此,现代计算机应该就是新社会形态的生产工具,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工具。
(2)从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上看,当前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出现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生产工具的诞生
传统马克思主义通常以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社会形态,近年来又给予了技术社会形态的补充。技术社会形态是指“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出来的社会形态”。 ○8新科技革命以来,随着信息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正在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9,一个全新的技术社会形态出现了。从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史上看,一种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出现就意味着一种新经济社会形态的接踵而至。农业社会出现不久奴隶社会跟着就到来了,工业社会出现不久资本主义社会跟着又到来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根本上决定技术社会形态性质的东西仍然是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石器决定原始社会也决定渔猎社会,铜器决定奴隶社会也决定农业社会,热力发动机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也决定工业社会。在这里新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之所以晚于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因为经济社会形态的确立并不完全等同于新生产方式的确立,它还要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问题。当今时代出现的新技术社会形态是由现代计算机决定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经济社会形态,因此,现代计算机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工具。
(3)现代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可以导致前文所推测出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我们前面讲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是新阶级所有制,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是个人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产品分配方面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是我们在不知道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情况下,依据现有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进行的逻辑推测。我们知道,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又是由生产工具决定的。因此,如果现代计算机是社会主义生产工具,那么它对这样一种生产关系就应该具有根本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现代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可以导致前文所推测出的那样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出现。首先,我们来看新阶级所有制。从现代计算机与知识的关系上看,现代计算机是是知识在社会形态生产工具上的物化。而知识一旦物化为社会形态生产工具,劳动形式就会因此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即脑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对此,西方理论界的察觉是敏锐的。“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温斯洛和布拉马认识到劳动将由体力劳动变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并将此作为“知识经济”的特点。○10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这一国际组织文件中提到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社会劳动方式不一样,就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将成为主要劳动方式。○11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标志工业时代结束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1956年美国从事技术管理和事物工作的白领工人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12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当前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也已经开始认识到劳动形式所出现的这种变化。如“俄共纲领指出,在当前,生存劳动的性质将发生根本变化,劳动将越来越变成为主要是智力劳动”。○13
而对阶级社会来说,劳动形式的这种根本性变化则会导致一个新阶级的产生,即知识阶级的产生。对此,一些西方学者已经提出了新技术社会形态下脑力劳动者已经形成“知识阶级”的观点。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此则是不予承认的。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中,阶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传统马克思主义是不承认知识是生产资料的。但是知识物化为生产工具以后,知识就会成为生产资料——而且是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由此可以看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知识阶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进一步看,而知识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就又会使知识阶级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从而导致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的出现。而知识阶级所有制则正好对应了我们前面所推测出的新阶级所有制。
其次,我们来看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知识阶级所有制是不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对此,我们要看知识阶级所有制是否同时兼具私有制的成分和公有制的成分,另外还要看剥削是否能够被消灭。这是因为一种所有制同时兼具私有制的成分和公有制的成分说明这种所有制处于公私两种所有制之间的过渡状态,而剥削的消灭则可表明过渡方向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首先,我们认为知识阶级所有制具有私有制的成分。这是因为知识阶级所有制是阶级所有制,所以这种所有制仍具有私有制的残余。其次,我们认为知识阶级所有制具有公有制的成分。要说清这个问题,就要说明剥削的消灭,因为没有剥削是建立公有制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认为现代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成为可能,而这会导致剥削的消亡(详见本文第7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本质”)。最后,我们看过渡方向。剥削的消亡表明过渡方向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知识阶级所有制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最后,我们来看个人所有制。知识阶级所有制是不是个人所有制?对此,我们认为,个人所有是知识阶级所有制的基本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知识阶级所有制就是个人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知识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体,而知识又是由每一个脑力劳动者所掌握的,因此,生产资料就是个人所有。在这里,个人所有制与个人私有制的区别是:旧的个人私有制的前提是物作为生产资料,它的基础是个人劳动,它的性质是纯粹的私有制;而个人所有制的前提是知识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体,它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它的性质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留下来的股份制为个人所有制提供了现实的实现形式。
第二,知识阶级所有制决定“人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人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容的另外两个方面,它们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因此,要说明以现代计算机为生产工具的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就应该说明知识阶级所有制能够对它们两者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平等互助的关系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而知识阶级所有制消灭了剥削,对平等互助的关系起决定作用。至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分配的唯一根据是劳动,而劳动能否成为分配的唯一根据则是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能否直接结合决定的。知识阶级所有制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因此,劳动也就成了分配的唯一根据。
由此可见,知识阶级所有制与“人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对应的。
第三,知识阶级所有制对应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决方式是两者走向融合。我们前面讲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决方式不是两者“同归于尽”就是两者走向融合。因此,要说明以现代计算机为生产工具的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还应该说明知识阶级所有制可以与此相对应。这里我们认为知识阶级所有制与后一种矛盾解决方式相对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首先来看无产阶级。白领工人已经成为工人的主体○14,而白领工人就是脑力劳动者。其次来看资产阶级。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角度讲,食利资本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曾是资产阶级的两个基本阶层,但二战以来,随着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出现,知识开始上升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使掌握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开始在这两个阶层的相互关系中处于实际主导地位,而这一阶层属于脑力劳动者;从另一个角度讲,中等资本家阶层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主体,但与大型垄断资本集团不同的是,大多数中等企业采用的仍然是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合一的形式,而在知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当代社会里,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只能属于脑力劳动者。○15由此可见,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组成的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开始解体,而以知识阶级为主体的新的社会阶级结构正在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开始走向融合。
分析至此可以看出,现代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可以导致前文所推测出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因此,现代计算机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工具。
2.现代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使生产力在量的变化上超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度的范围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短短几十年里,由于现代计算机的发明与普遍应用,“劳动生产率成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法国社会学家格·普·阿波斯托尔估计,当今物质生产力3年内的变化,相当于20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3000年内的变化”。○16这就清楚地表明,现代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使生产力在量的变化上超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度的范围,社会主义生产力出现了。
六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两种并不相同的社会形态
在传统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但本文认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两种并不相同的社会形态。
既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那它的后继社会形态就应该是公有制。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公有制,认为它与社会主义的产品分配形式不同,因此,传统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就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后继社会形态。但需要指出的是,因为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生产力,所以传统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公有制和按需分配事实上还只能具有猜测的性质。
那什么是共产主义生产力呢?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共产主义生产工具”。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也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而这最终仍是由生产工具来决定的。在知识作为社会基本生产资料的前提下,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就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掌握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用科技手段将此变成现实的希望。但显然仅凭借计算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对此我们需要更高质态的生产工具。因此我们认为,从功能与作用上看,共产主义生产工具就是能够让人获得人类社会全部知识的机器,而共产主义生产力就应该是以这样一种机器为生产工具的生产力。
至于这一生产工具基础上的新公有制与原始社会公有制的区别,尽管两者都是生产资料公有,但旧公有制是对物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公有,这种公有是全体社会成员意义上的公有,就个人来说,个人不可能掌握社会全部生产资料,而新公有制是对全部知识人人所有基础上的公有,这种公有是个体成员意义上的公有,也就是说掌握着人类社会全部知识的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基本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另外,我们知道共产主义公有制要高于原始社会公有制。这是因为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原始社会公有制相比,共产主义公有制应保留前者的某些特征、特性,表面看去仿佛出现了向原始社会公有制的回复,但不应是真的回复,而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我们用以判断共产主义公有制的一个标准。而我们所讲的这一新生产工具基础上的新公有制则恰恰与此相符。因为两者相比,新公有制比旧公有制明显更为高级。
说到按需分配,这一向是传统共产主义理论中最难以让人理解的一个问题。而当我们明白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一个个人都成为社会基本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的社会,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无比巨大的社会财富的社会,就能够看出这个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就只能是按需分配。
再有,传统马克思主义还从人的发展角度,阶级关系、社会分工、政治上层建筑等方面对共产主义的特征进行了种种推测,而这些大部分都能够通过我们这里提出的共产主义生产力理论来得到说明与论证。以人的发展为例,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实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使人成为能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晓整个社会生产系统,可以全面胜任各种工作的人。而要达到这种境界,离开个体意义上的人对人类社会全部知识的掌握这个条件是不可能实现,也是不可能被人理解的。再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客观物质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们在物质上的高度富有,而当我们可以说明共产主义是每一个人都直接成为社会基本生产资料的主人以后,这个问题理解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至于其它方面,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这里就不再一一进行论述了。
这样通过我们对共产主义生产力的初步说明,就可以看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共产主义就应该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社会主义的后继社会形态。
七、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与基本矛盾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其根本问题是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本质是由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个矛盾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那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生产力呢?我们知道,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劳动者由于没有或者极少占有生产资料,只能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劳动,受其剥削,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而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物与人是统一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判断标准。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的关系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前者决定后者。这实际上违反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本原理。这是因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力的要素,它们的结合方式只能由生产工具来决定,而不能由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来决定。由于这个错误认识的存在,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去人为废除私有制和人为建立公有制才能实现。而事实告诉我们,热力发动机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为废除私有制和人为建立公有制以后也没能真正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因为这里还存在着国家这个中间环节,也就是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通过国家这个中间环节被联结在一起的。
而当现代计算机成为社会形态生产工具以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就可以得到实现。首先,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他们和生产资料实现了直接的结合。这是因为知识成了生产资料,而知识成为生产资料实际上就是拥有它的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正如日本学者堺屋太一所认为的那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一体化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现象。在未来社会里,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价值’的人的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是和人即劳动力密切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一体化趋势将加速进行。……由于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资料主要是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它将给生产组织带来重大影响,具有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的人若离开企业,企业的生产资料也随之消失,企业本身也无法继续存在。”○17因此,脑力劳动者被剥削的可能性消失了。其次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此时尽管其依旧存在,但它只是广大劳动者当中的极少数,这是因为体力劳动已经成为劳动的次要形式。在具有丰富物质生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些体力劳动者身上不仅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反而还要社会通过全体劳动者的收入再分配才能满足他们在这个社会里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这样从总体上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就实现了直接的结合。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就应该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生产力。
那为什么又说这种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呢?这是因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这种直接结合使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可能性消失了。因此,剥削消灭了。而消灭剥削对于消灭阶级来说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步骤,这样以来,这种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共产主义无阶级的公有制与之相适应。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知识阶级所有制,它是生产资料阶级所有制,它与消灭阶级的要求相矛盾。因此,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既然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应该是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
八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认识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来推导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及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首先,我们来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建立在以现代计算机为生产工具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它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是知识阶级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它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产品分配方面,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对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之上自觉产生的,但这是前者带来的结果,因此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
其次,我们来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认为经济基础就是生产方式,前面我们已经对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出了说明,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最后,我们来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两个组成部分。传统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理论是正确的,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理论却存在问题。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传统观点把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理解为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看作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知识阶级所有制,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就应该是知识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就应该是知识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所谓知识阶级专政就是指知识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知识阶级专政是知识阶级通过知识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在本质上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它应该是知识阶级革命。
知识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领导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体与代表。它是现代计算机大生产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真正代表,因此,它才是历史上真正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在现代计算机时代,它是劳动人民的主体,它不可能与劳动人民或者说与它自己有根本利益上的对立,因此,也只有它才能真正做到团结其他劳动人民从而组成历史上最强大的革命力量,去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它是资本主义的终结者,真正能够肩负起消灭剥削,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也是知识阶级的政党。在热力发动机时代它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现代计算机时代它是知识阶级的政党,这是它的本质属性。在当今时代,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政党要依据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逐步完成自身由无产阶级政党向知识阶级政党的转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教育知识阶级,使它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进行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从而由一个“自在的阶级”上升为“自为的阶级”。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这个双重属性,不适时完成这种转型,那这些无产阶级政党就不可能成为新时期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就不可能最终担负起领导全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
结论
行文至此,我们就应该给社会主义社会下一个这样的定义:即所谓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为本质的社会。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继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以现代计算机为生产工具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是知识阶级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它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产品分配方面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它的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设施,其核心是知识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知识阶级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69页。
○2参见韩立新:《关于“个人所有制”解释的几个问题——兼评李惠斌〈对马克思关于“私有制”、“公有制”以及“个人所有制”问题的重新解读〉一文》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2页。
○4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参见杨春贵、张绪文、侯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修订本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3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42页。
○6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7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8同上书,第368页。
○9参见上书,第371页。
○10参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7页,“知识经济”。
○11参见上书,第1017页,“知识经济”。
○12参见上书,第439页,“信息社会”
○13参见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版第274页。
○14参见上书,第235页。
○15有关观点参见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0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吴波《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一文。
○16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页,“知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