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质疑易中天先生提出的“批评不问动机”

火烧 2010-08-0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质疑易中天提出的‘批评不问动机’原则,认为其在法律和实际批评中存在缺陷,主张应关注动机与结果,强调批评应有风度但不应成为原则。

问不问动机是个问题,但算不上原则  

 易中天 先生关于批评的三原则已经传播很广了,我第一次见到是在他的文章中,即《李辉、余秋雨与批评的自由》,此后又见到过几次,似乎 易 先生是在往这个原则里添加不同的东西,有点试图演算这个原则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适用的意味,最明显的表现是他又把“批评不问动机”升华为“只看结果,不问动机”,这句话和老板对雇员经常讲的“我只要结果,不问过程”口吻何其相似,但我还是祝愿 祝愿易 先生的演算早日获得成功。三原则中争议最大的是“不问动机”,动机是一种内心诉求,是一种思想活动,或者说是愿望驱使中的一种状态,如果表现出来就是实际行动,作用于行动对象就会造成一定的后果。由于在下学过几天法律,所以知道在刑法上不问动机是不行的,不问动机你就解释不了嫌疑人为什么要实施犯罪,案件公布出来大众就会疑惑,比如杀幼儿园小孩的案件,事实清楚,按律当斩,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能不问,不能不说。对于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故事,基本的轨迹是:从XX愿望出发,采取了XX种手段并经过一个时间的过程,形成了XX种结果,即主观愿望、行动过程、最终结果三个阶段, 易 先生省略过程,不问动机,比老板们还狠,是不问呢?还是不愿面对?或者仿佛如不良商贾对未成年子女说,你甭管钱是怎么来的,能使咱们过上富裕生活就行了呢?这些先不说,纵然 易 先生有将此原则扩大到美利坚的弘愿,我还是愿意把它放在批评这个范围内议论之。  

在“批评”这个范围内,要求被批评者不追问批评者的动机,属于一种道德约束,只看人家说的对不对,有没有道理,不要追问人家什么这样说,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是高尚的事情,代表一种风度,是教人学好,一切善良的人都应当支持。但是,从批评者来说,要批评某人的观点、行为,都是有动机、有目的的,甚至有时批评的本身就是围绕内心动机(要达到的目的、期待的结果)而展开的,绝不像批评本身宣称的那样纯粹,不同的动机下选择的批评方式、手段、节奏等就会有很大的区别,发展到原形毕露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时被批评者还坚持不问动机,就不再代表一种风度了,是代表他在装孙子。这时就应该将其批评的内容和批评者的动机梳理清楚后,抛给提出批评的人,公之于众。所以我说,所谓“批评不问动机”只是一定范围内的一种风度和姿态,算不上原则。如果一味强调不问动机,对被批评者也不公平,对批评者却保护太多。被批评者,不妨问问动机,问过之后该怎么回应的还得怎么回应;批评者也不妨说出自己的动机,说完之后,批评不成立的依然不成立,也就是说“批评不问动机”这一条对批评本身构不成实质影响,也就上升不到原则的高度。  

既然我说“不问动机”不能成为批评的原则,那么什么才算是批评的原则呢?这我总结不出来,但可以随便聊几句,我认为要想批评不走到反面,主要是大家共同遵守一些限制性的东西。问: 易 先生是在倡导自由民主(对 易 先生提出的后两条原则的简单总结)和风度,你却说要限制,有什么理论依据吗?答:没有!我只不过是想起了小时候玩得吵架游戏,受到启发而已。一群小孩聚在一起总是喜欢争吵一番,逐渐分成两拨互相攻击,到最后说白了就是比赛骂人玩,没有什么原则可言,但有个限制,不许带大人(就是不许带有侮辱对方家长的话,比如国骂等)一旦有人犯规,必定群起而攻之,犯规者告饶,自认在此轮吵架中以失败告终。想起来也很有道理,吵架一旦“带大人”,说明第一你犯规了,第二你已经理屈词穷了。成人辩论游戏其实也有这个规则,即不许搞人身攻击,这条我觉得比问不问动机要重要的多,动机不妨问问,有双方共同遵守这条底线就可以了。  

最后,也不妨说说我写此文的动机,因为这条原则是 易 先生提出来的,所以我有了写此文的冲动,为什么不放过他呢?因为他比较喜欢批评别人,所以即使我不问 易 先生提出这条原则的动机,我也可以得出此原则对 易 先生自己有利的判断,自己提出对自己有利的原则让大家遵守——这时我的动机就产生了。  

   

 2010年8月4日 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