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郭树清的面目
从郭树清11月3日的谈话,看金融治理思路
11月7日《财经》杂志登刊了一篇采访文章《郭树清谈金融微观治理》,文中说明是记者于11月3日在日本京都清水寺采访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篇文章应该是郭树清本人对记者的真实表达,除非记者有自己的不敬业行为而篡改。文章对郭老先生在金融改革方面做的成绩和自己的理论写了很多,但本人从中读出了一点其他的味道:
――文中写:“国有银行股改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引起较大的争议,不少人士认为,此举是将国有银行贱卖。郭树清表示,外界不理解,外资入股使国有银行在国际投资者前建立了信心,没有外资进入,国际投资者不敢买。此外,有外资机构在董事会,就能使董事会决策不能乱来”。
郭树清的解释真是直白的很,潜台词很清楚:为什么中国国有银行只引进国际投资者,不让国内民营资本进入呢?有两个重要原因,这是国内人民不懂的(中国人弱智?):一是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就是卖给外国人的,要让外国人有信心,不关国内投资人的事。建立外国人的投资信心是主要出发点;二是银行董事会如果都是中国人,决策就乱来,也就是说,郭老先生认为,国内大银行的董事,怎么说聘的也是国内的精英,连决策的定力都没有还当精英?国内董事决策都乱来,来个外国董事,银行的决策就变科学民主了。这是我们郭先生对银行改革为什么只引国外狼、不请中国狼的解释,真汗啊!
――“郭树清认为,战略投资者给建行带来诸多好帮助……他举例说,银行要提高效率,缩短客户等候时间,美国人会明确提出,什么叫缩短客户等候时间?然后他们会用一个月的时间来测量……我们(国有银行领导)通常是大而化之,美国人必须精确统计”
这个例子是郭树清解释美国人入主建行给国内银行的帮助。可这个例子拿出来,没说明别的,却反映了国内银行,特别国有大银行办事的效率和国有企业领导的高高在上:调查储户的等候时间,这用得着万里迢迢请美国人来,我们建行国内那么多储蓄点,基层银行工作人员都有表,自己作个统计,总行汇总分析一下,又真实又可靠,也不什么先进统计方法。这只能说明,银行领导不放心员工,不做调研,对内部管理也是大而化之。其实,你郭老只要放下领导之身,多与员工聊,员工的工作情况、储户等候情况很清楚的。每个员工一天做几单,每个业务做多长间,统计这点事,还是很容易。郭老作为自称为改革者的人事,连调研都不自己做,可发言权却拥有很多。
――“郭树清并不讳言目前行政化仍然存在……但也认为,进一步去行政化仍可以探讨。”
现在“去行政化”成了改革新词。教育去行政化,XX去行政化……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什么意思,去行政化,就是市场化、民主化。其实,许多高官没搞清楚,他本身就是行政化的受益者,现在自己得势了,反说行政化是恶政。首先,国有银行,大股东是国家,你是股东的代理人,就应该听政府的,你也不是从市场招聘来的。如果,国有银行全球公开公正招聘,现在领导够格能有几多?建行去行政化,真实的含义就是市场化、私有化。我想问一下,现有的官员们有这么多钱吗?有这个能力吗?
--郭树清认为,国有控股数量界限,是否要保持在51%的绝对控股地位,比如可否降到35%?
也就是说,郭树清内心认为,现在我国金融领域,国有控投占比太高,应该低。低到多少呢?35%。这一点也说明郭树清还知道一些国内公司法规定。根据国内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的特别重大决策事项如合并分立等都需要2/3以上,也就是说拥有33.33%以上,在特别重大决策上有否决不让通过的权利。可是大家别忘了两个前提:一是如果国有大股东把权利自动稀释,2/3以上的表决权力给了谁?没有重大决策的决定权,你建行也好、国有其他银行也好,不是让市场上的强权者,主要是外国投资者给左右吗;二是,如果国有控股降到35%,那16%的权利给了谁?国内的投资主体,除了国有,就是民营、外资、私人。可国内什么时候给过国内民营企业这么好的机会,就是民生银行,人家史玉柱买点股票,你们这样的官员银行家还不是反对。这明了说,就是给国外人预留的。
如果,郭树清这个意思放出来,我很担心,在证监会主席任上,卖国的事会迟早会发生,国际版也会加快进程。这点,他到尚主席要差很多。尚主席很务实,没有这么多卖国理论。
(无极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