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死穴”
中国教育的“死穴”在统考,统考的“死穴”在出题。国家统考,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初期是发挥过积极意义的。那时百废待兴,国家需要用严格的考试,选拔出一些优秀的人才,进入大学学习,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出题难一点,综合性强一点,是对的。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就是这样,当时大学小,资源有限嘛。但这一优秀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显出了反动的特点。国家为了选拔优秀人才,组织全国考试,但这种统考不该泛滥为升高中,升初中,升小学都统考。不单如此,现在的私立学校,重点中学几首月月考,这叫月考,还有期中考,期未考,模拟考,升学考,摸底考,统考,校考,年级考,以及科任老师随时进行的听写检查……
考试这样频繁,出题却没有必要的限制和约束。就拿升学考试来说吧,国家统一出题,毕竟有选拔性质,得出些难题吧,难到什么程度,往什么方向发展?一年和一年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教师不明白。倒是有一句行话“叫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但内行人都知道,小学三年级的奥数,其实解的是初中学的问题。同样以本为本,在专家手里,他可以在小学课本中,拿出非常前沿的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阅读、解词不是难倒了好几位著名作家吗?对于出题人来说,他既不能出和以前相同的题,得有水平,得有变化,还得在课本范围内,于题就和答题人捉起了谜藏,让你们猜不出题目。而教书的教师呢?题越出越多,真的没有办法猜题了,只能用笨办法,那就是多做题,把可能出的全做一遍。结果就泛滥为现在的国家课本练习题、省颁教辅书,还有老师以为好的教辅书,还有家长以为好的教辅书,学生自己买的教辅书……每一种教辅书都说课程练习一遍,三五套下来,就意味着现在的学生要做以前三五倍的练习题。教习程度好的可能吃点苦做完,差一点的,差的,思考的时间长,根本就不可能做完,结果就是抄或者胡做。这么一业,质量当然是提不高了,教师于是再布置更大量的练习题,学生就更快更多地抄……恶性循环。
现在也喊减负,也说素质教育,但减负停留在时间上,什么作业不能超过多少小时啦,问题在于超了你能把他怎么样?学生拒绝,你还想不想要毕业证?想不想操行评语好一点?想不想当干部入团?学生在教师面前,没那个胆!
这样的教育,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把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把快乐的事变成了痛苦的事。大学生同居恋爱成风,跟学习的痛苦没有关系吗?严重的地方,学生到高中就差不多神经了,根本等不到以后才跳楼。从大处来说,被动学习根本造就不出创新型的人才。而中华民族要复兴,一定得在自主创新上突破。美国那么厉害,其实就是创新厉害。反观我们,中小学生抄作业,大学生抄论文,现在连教授们也剽窃论文了,这样下去,中国华民族的复兴不是成了一句空话了?
解决教育问题,关键在考试,核心在出题。以前考上了上大学有好工作可以当官,现在是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大没必要考什么公共课统考了,应让各学校根据培养方向职业方向自主出题考试。这样,学生只要有特长,就有出路,学校只要有特色,学生就有职业。如果我们还一直沿用过去统考的方法,只能教育中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精的万金油式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没有特长,是可有可无的人才,他们找职业怕只能靠关系请客送礼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