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为刀俎,“生”为鱼肉 培养什么?
  史料《史记·项羽本纪》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然题为《老师发电影券让小学生看恐怖片 需写影评上交》的报道似在告知我们,如今是“教”为刀俎,“生”为鱼肉。如此,又是在培养和教育什么呢?
我们常说,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可要是“教”成为了刀俎,“生”成为了鱼肉,未来和希望又在哪里呢?由此来反观“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答案是不是就有了点眉目了呢?
而不论是如题为《中国出现第三拨移民高潮 中坚阶层集体流失》报道所述的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子女的教育所致,还是近些年来火爆的如题为《中国富裕阶层纷纷赴美产子 教育制度等为主因》、《国际学校成逃离应试教育避风港 入门费昂贵》和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的现实,以及很多国家针对中国留学生逐年提高的留学费用,其实质难道不是“教”为刀俎,“生”为鱼肉吗?只不过是无奈的家长们择“刀”而“鱼”罢了。如题为《父亲自办私塾教子续:15岁儿子被高校录取》的报道,不就是这种选择下的一种结果之佐证吗?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生”都为鱼肉了,还如大山般压的家长喘不过气来了,豪华的校园、楼堂馆所一个更比一个奢华,怎么一些人士还在哪里喊不足呢?虽然国家投入增长慢,可家长们的投入确如驴打滚般成百倍的增长着,这钱都那里去了呢?同时,学费等成百倍的交纳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在纵容创收,或《大学课堂普遍似走过场 老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这又如何成为一流学校,又是在培养怎样的人才、人生观呢?由此再来看题为《中国孩子“官瘾”大 九成学生想当官》的报道,我们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史料《管子·权修》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也就是说,人之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是个长久、循序渐进的事情,一朝一夕点滴积累而成。可遗憾的是,无论是如题为《幼儿园贵过大学入园难于考公务员 引中央关注》的报道,还是《公务员考试催热“国考经济” 培训班噱头多》、《济南出现公务员“面试包过”培训班 7天费用5万》,或是花样繁多的择校费、或打着“民办公助”的幌子收取高额学费等问题的层出不穷,不都是“教”为刀俎,“生”为鱼肉导致的吗?培养出的不就是小团体、“土围子”的钱包吗?题为《记者揭秘双城市高收费初中背后灰色利益链》报道所述的“既然选择收费,学生都是不差钱的”,不就是很好的佐证吗?而这恐怕多已不是个别现象了吧。
当教育成为急功近利贪婪的刀俎,“生”也就只能沦落为鱼肉了,才、未来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不是吗?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