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巨资回购民营卫生院的思考
题为《杭州余杭3亿购20个民营卫生院 改制后费用降24%》一文道:9月30日晚上,运河镇戚明强镇长和另两位院长在收购协议上正式签字,杭州市余杭区经过21个月努力、政府投资3个亿的民营股份制卫生院的收购全面完成。(2010年10月8日《中国广播网》)“改制后每张处方费用降了两成\让基层老百姓也能享受到新医改的利好政策”的描述,是不是颇有些耐人寻味呢?
此后,题为《浙江余杭斥资3亿购回卫生院 此前以7500万出售》的报道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政府为什么又斥巨资回购已卖给个人经营的卫生院的来龙去脉,并指出“需要从体制的变革到机制的创新,最终实现理念和服务功能的根本转变”。那么,由此是不是就产生了以下的疑问:
1、为什么要进行医改?普遍的理论是,公立医院体制僵化,人浮于事,或人才流失严重,等等,因此需要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优化、完善,通过民\私资本的进入来改变、改善公立医院体制僵化等弊端和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诸如此类,以此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和贵的问题,... ...不一而足。可从余杭斥资3亿购回卫生院的报道来看,这些目标几乎都没有达到,且还产生了更为严峻的倒退现实是“为降低成本,股东们普遍不愿再投入,几年下来院舍、设备破破烂烂。为减少人力开支,大量聘请临时工。勾庄卫生院正式员工50多人,外聘临时工几乎与正式工持平。一些卫生院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满意度下降,卫生院人才流失严重。”的叙述。
2、余杭政府回购卫生院,是不是验证了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表示的:“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的论断呢?今年“两会”期间题为《医药界委员:医改若成功是全国人民悲剧》的报道,是不是也是源于“一卖了之”的“国退民进”呢?
3、“护士长孔云芳说:‘过去感觉自己是在为老板打工,现在是自己想干事。’清波村村民沈锦芳也感同身受:政府回购后,就诊环境明显改善了,看病花钱明显少了,社区的医生下村里也更勤快了”等叙述,是不是还间接的佐证了一些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只不过是把医疗当成了砧板上的“肥肉”呢?
4、“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国敬说,巨资回购,政府不仅想买回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更想买回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卫生公平,买回全民的健康。”这又在昭示着什么呢?
而如果说余杭政府斥巨资回购卫生院是迫于现实的某种尴尬和无奈的话,那么更具有深邃思考和审视意义的恐怕当属题为《宿迁医院引国资 公私合作”办医疗之路待尝试》的报道了吧,十年前铁腕将134家医院“卖光”之“宿迁模式”,今日又要“公私合营”,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当地普通患者最清楚了吧;而从该报道的叙述来看,其所遇到的问题与余杭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一个在“回购”,一个在“公私合营”,那个方式更能解决“医疗大山”的问题,时间将会给出答案吧。
然不解的是,“很多人劝我们将医院回购,但我的理解是,国有资金只是一杯羹,社会资本是十杯羹,我们不会为了一杯羹而放弃十杯羹。一杯羹和十杯羹我们都要争取。”宿迁市卫生局局长葛志健对本刊记者说。既然社会资本是十杯羹,可为什么又对国有资本的一杯羹的进入“十分渴望”呢?又为什么这“十杯羹”在十年间却“养”出了众多卫生院之“王小二过年”、人才大量的流失呢?在此,我们又怎样的来看待被称之为清华版的《宿迁医疗体制改革考察报告》和北大版的《江苏省宿迁地区医改调研报告》呢?那一个是较接近真相的宿迁医改呢?
题为《宿迁医改真实表情》一文道:“葛志健出示的宿迁医改成绩单中有这样几项:社会医疗投入持续增长,老百姓医疗费用持续下降,医护人员态度明显好转,公共卫生防保意识加强,政府职能在改革中得到转变。”只是不知道葛志健局长同志是否还记得《时代潮》2005年第十八期的这篇文章呢?或许,我们也可从题为《江苏宿迁民营化医改10年:医托争病人成公开现象》的报道中找寻到“十杯羹”只出了“王小二过年”的深层次根源吧;“坊间称‘杀猪的也能当院长’”看中的不就是个人能够捞取到巨大的钱财吗?医生不过是他人手中“刀”,患者也不过是“砧板上的肉”而已吧。
有意思的是,与山西煤炭改革、重组所引发的“国进民退”争论不同的是,此次不论是余杭的巨资“回购”,还是宿迁的“公私合营”,既没有了一些人士的“倒退”抨击、鞭挞声,也没有了捶胸顿足的“国进民退”之痛心疾首论... ...这到真有些怎一个“惑”字了得也。
然而,深层次的问题是不是又回到了医改,改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改和为谁而改的问题上呢?由此而延伸出来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思考是不是,觊觎石油领域的资本,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带血的石油”呢?因为,题为《房山黑煤窑死灰复燃》的报道不就是“带血的煤”的继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