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经济断想(续)
中国市场经济断想(续)
作者:荣誉作者
求是理论网 2010年08月30日 11时18分
来源:南方日报
【十一】
吴敬琏老先生称中国改革的方向是市场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的目标就是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方向,而不是其它的任何一个经济社会的构成方面。因为是市场经济的方向,那么中国经济社会的一切改革都应该服从于这样的一个目标的实现。市场经济推进到什么程度,其它方面的改革就应该紧跟到什么程度,并且必须适应而不是阻碍这个市场经济的进程;同时,因为市场经济的改革必然要引起中国社会的其它方面的相应改革。
那么,在说明这个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市场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改革目标和具体内容呢?这样的一个市场经济改革的结果将要造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政治格局呢?任何改革都必须有具体的改革目标,既然中国的一切改革内容绝不是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复制,更不仅是对旧有体制的改革,那么中国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在内容上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呢?
讲破就得讲立;没有破也可以立。这种“立”就是“自主创新”:立前人之未立;创前人之未创。如果说中国改革的方向是市场经济,那么这个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的实现到底是破与立的统一,还是一个独具智慧的自主创新的“立”的过程呢?显然,目前“破”的目标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要“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三十年间已经建立起来的但不适应新时代变化和发展需要的那些政治经济体制;那么在破这些旧有体制的过程中要“立”什么呢?在“改”和“立”的过程中,应该让国民清楚到底该“立”些什么,并且这些“所立之内容”必须能代表和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
中国的改革必须是反思性的改革,改过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也得改那些近三十年已经建立起来的但被实践证明是“不合时宜”的所谓的“新体制”;走“自主创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有能力建立一整套有别于传统也优越于当代的那些政治经济体制,创造出为人民群众喜欢和拥护的利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和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应是一个科学的理性的“改革开放”心态。无疑,所谓的“立”,就是要立有助于这些目标达成的各样“新体制”,从而使中华民族强力于世界的东方。
【十二】
说“中国的改革必须是反思性的改革,改过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也得改那些近三十年建立起来的但被实践证明是‘不合时宜’的所谓的‘新体制’”,并且后者更显必要。在经过了来自华尔街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市场经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改革使命。
中国要可持续地全方位地发展下去,必须闯出一条真正地有中国特点的发展之路。走“自主创新”的探索之路,这是唯一的选择。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打出泱泱大国的时代牌,扛起中国共产党的特色旗,一切都要来自于和依靠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切不可忘记和不顾潜藏在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无穷智慧和创新力量。
在探索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上,必须坚决反对那种虚无于中国历史和随便否定或歪曲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潜能的可笑做法。跟在他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或总以他人的做法为标杆而妄自菲薄,如此做派只能让今后的炎黄子孙汗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其宗旨就是要站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制高点,真正地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现在,有一种“新教条主义”始终在左右着中国人的思维。这就是以为近三十年来所建立的一切政治或经济的“新秩序”都是不可动摇的,不可更改的。须知,这样的一种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僵化。我们说,变是绝对的,并且这种变必须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客观科学地变。
当我们讲“改革开放”时,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品格和作为:要坚决地改在此以前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适合、有碍于与时俱进的东西。凡是不适合、有碍于与时俱进的东西,不管是已有的还是现有的,统统都必须适时必要地加以“改”或“革”。我们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繁衍生息于今日,能领先于世界各民族长达16个世纪,靠的就是这种实事求是地“改与革”、“破与立”的精神。
【十三】
中国市场之大,若失去必要的宏观调控,而任由市场自发调节,那必将使市场经济陷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关于这一点陈云老先生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曾警告过。物价放开后到底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疑问,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市场经济中已经充分地得到说明了。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其中居民消费价格(CPI)3.1%的同比涨幅尤为引人关注。专家周清杰指出,因为这一指标创造了中国19个月以来的历史新高。当前,“通胀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形呢?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为地“不作为”是根本原因。
中国的市场经济学界,很少有人真正关顾诸如刘国光这样的有理性的经济学家的忠告,而一味地倾心那些非理性的自由市场派经济学者的过激观点。若按照那些自由派经济学者的意见,中国的市场经济只能依据市场法则,只能是在继续淡化政府对市场干预力度的过程中的推进。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做法。西方市场经济的演变史表明,完全的依据市场法则推进市场经济,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危机那便将是自然的了。并且,这样的市场经济也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表现。
【十四】
历史上的历次“救市”经历表明,摆脱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手段,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大国而言,就是开辟世界市场,或是对外战争。近三十年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所发动的各样战争,其实说到底也是为了摆脱自己业已潜存和已经暴露出的经济或金融危机的结果。这一点其实是十分地清楚的。
有人乐观地猜想,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了,预防或避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途径已经有了保障了的种种意见,其实不过是这些人的一厢情愿的痴想而已。再过一百年,世界的经济将是一种什么现状呢?到那个时候,就是一派莺歌燕舞的尽顺人意的景象吗?
只要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弱肉强食就是必然。凌强欺弱就是始终客观存在于市场经济中。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保持中国自己的立场和做法,正是为了避免陷于这样的一种结果。说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是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前提。因此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道义去推进,否则只能是重复西方已有的市场经济的老路的市场经济而已。
积极地、富有理性地、明智地汲取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经验教训,走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就必须尊重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不朽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宏观调控,这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的特征。也是自有市场经济以来,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所得出的必然结论。离开了必要的宏观调控,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将周期性地陷于混乱。这一点是无需要再通过惨痛的代价去证明的。
【十五】
通览世界三百年来崛起的各资本主义大国,其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这些国家的各路资本家、强势集团对内不断残酷地剥夺本国的资源、劳动者的利益,对外不断扩张自己的资本势力范围的过程,加上这些直接地受控于这样的一些资本和金融寡头以及强权集团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的、军事的手段不断对外侵略和领土扩张,使得它们赢得了在资本世界的霸主和有影响角色的地位。
今天的西方资本列强实际上依然采取这样的发展和保持自己占据世界资本市场优先地位的战略。美国这个世界霸主已经在称霸世界的过程中竭尽了全部的招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范围的牢靠的利益链锁。美国人十分清楚,未来的真正对手在亚洲而不是在美洲和欧洲。包括新型的亚洲的那几个经济强势的小国,其实也是未来构成对其威胁的对象,虽然现在美国对其尚存在一定程度的控制力;而中国毫无疑问地是美国现在和未来在亚洲的最大劲敌。即便中国始终坚持不称霸的战略,即便中国永远是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并负责任地维持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敌视不会改变。这是由美国的全球战略和美国人的商人性格决定的。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及其盟友在中国近海的军演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的发展不靠对外扩张,不靠任何意义上的对外侵略。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融于世界市场经济的大洋之后,面对的是来自美国这样的主要资本强国的直接冲击。这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因为中国现在所抱有的这样的一种面向世界而发展自己的战略,所以美国面对的将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的中国,并且对中国的无理那对美国人而言则是必然的。
中国将如何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呢?“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能否适应这样的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呢?如果中国的市场经济依然是不顾对外市场经济的开发和培育,那么中国的市场经济其实依然是封闭的。这种封闭不过是给人一种开放的现实感觉而已。
因此,中国应该主动出击,主动扩大自己的对外市场。中国应该从各个方面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当然这样的一种态势和作为,又不能是孤军作战,而是应该有自己的可靠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盟友,拥有自己的世界势力范围。如此,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统一起来,而以国内市场的完善和发达为根据,中国的经济社会才能有真正的可持续的冲击力。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金州分校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