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倒闭潮:死掉一批是正常的
2011年4月8日 到9日,温总理在浙江就经济运行情况调研的时候,曾表示现在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国内形势总的还是好,但是现在企业遇到两个大的困难:第一个就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第二就是成本推动。这两个价格的上涨都使企业面临一个经营困难的压力。我是做好今年企业要克服困难的准备,我希望每个企业都做好这样的准备。
在四月份的时候,温总理就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让企业家们一定要做好共度艰难时光的准备。现在从国内经济的种种情况来看,温总理的话语不仅有预见之明,而且是一语中的。进入五月份以来,尽管国内经济形势依然良好,但是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却有了冷飕飕的感觉。根据温州经贸委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温州的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
“比2008年还要艰难。”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办公会主任蔡章生这样认为。
2008年的美国次贷风暴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让世人心有余悸,而此次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又潮卷土重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否预示着整体经济的走弱呢?难道经济衰退将重新来临吗?
笔者认为,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首先是市场需求持续不振,从世界经济看,虽然美欧复苏在持续,但是不确定、不稳定性依然很大,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通货膨胀问题一直困扰美国经济,美国4月份的CPI同比上涨3.2%,远高于市场预期,同期的一些欧洲国家却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这就使得对中国外贸至关重要的美欧需求持续疲软。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生存环境逐步恶化,生产要素价格逐步攀升。人民币汇率上涨,资金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总之今年基本是涨声一片。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不断创出新高,这使得不少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利润被大大挤压。温州的一些外贸企业平均利润率为3.1%,而人民币从去年6月重启汇改以来已经累计升值5.1%。而且与2008年不同,这次又出现了用工荒,用电荒,涨薪潮,融资难等新问题,工资涨,原材料涨,电价涨,融资难------生产要素供应的不断恶化从多方面打击中小企业,使得它们的生存环境更趋于恶劣。
有报讯,温州知名企业三旗集团由于欠银行高达1.23亿元的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目前已经破产倒闭,在温州颇有名气的餐饮店“波特曼”和“港尚记”,老板严勤夫妇突然离开温州失去联系,餐馆也因此关门歇业。据了解老板跑路,主要是因为从银行获得贷款越来越难,不得不借助于月息高达五六分的民间借贷,而企业利润却不断下滑,最终老板无力偿还债务,而选择了逃走。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表示,如今不少企业都遇到融资困难,资金对于企业,就好比人体和血液的关系,如果血液流尽了,那么你这个企业肯定是死掉的,资金短缺或者资金链断裂,会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笔者认为虽然要高度重视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出台一些必要的帮扶措施,但是娘要嫁人,天要下雨,中小企业死掉一批,是正常的,也是反通货膨胀的代价。没有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企业就不会出现融资难,但是不出现融资难,又如何来抑制泛滥的市场需求呢?不抑制泛滥的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的迅猛上涨态势又怎么可能抑制的住呢?中小企业不死掉一批,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不会降低,生产要素价格也就不会降低,那么抑制通货膨胀就会是一句空话。
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优胜劣汰的,那些效益差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不被淘汰,那么效益好,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优胜者得到激励,差劣者遭到淘汰,只能这样社会才能进步,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转变,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像不少报纸中提到的温州、珠三角等地中小企业发生倒闭破产的例子,笔者来看,大部分是没有竞争力的低端企业,以前依靠低工资,低生产要素价格,赚得点加工钱,活得马马虎虎,但根本缺乏核心竞争力,老板们平时不思考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效率,一到艰难时刻,就哭着喊着什么融资难,要政府给予输血援助,岂不荒谬哉。如果这些差劣的企业不倒闭破产,那么生产要素就不会向优秀企业会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是一句空话,抑制通货膨胀也就无法得以实现。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也曾表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依靠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使转变了发展方式的企业能够胜出,使没有转变发展方式的企业被市场淘汰。现在的情况就是对于这句话的鲜明注解,要么继续输血维持低效率的经济生产方式,要么依靠优胜劣汰机制,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战胜生产要素的恶化局面。
总之,中小企业是人民就业,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中最具活力、潜力的经济单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政府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目前抑制通货膨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死掉一批竞争力差的低端中小企业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不死掉一批,中国经济就不能活的好,活的精彩。目前政府所能做的很有限,最多就是积极帮助一些真正有潜力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化忧解难,防止它们被一时的困难所误伤。所以笔者劝那些还在观望的企业家,与其哀求政府输血援救,天上掉馅饼,还不如真正沉下心来,自觉接受市场竞争机制的挑战,仔细考虑如何自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