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画饼充饥的“城镇户口”

火烧 2010-09-0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的影响,分析城镇户口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利弊,强调改革中农民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利益变化。
        作家阎连科在集子《七十年代》(一本通过许多个体的历史记忆来拼凑出真实的70年代)里说:当我成名后,几乎所有采访过我的记者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作品是什么?我的回答都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张抗抗,作品是她写的《分界线》。

         这是个挺正常的回答。但接下来的叙述颇让人感觉到人生轨迹的诡异:《分界线》写的什么我都忘记了,但是在书的最后一页赫然写着:张抗抗,杭州到北大荒的知青,因为要到哈尔滨修改出版她的作品《分界线》而留在了省城,从事文学创作。

        对于一个正在经历生活艰辛困顿的农村少年,一个通过知青眼见了城乡巨大的物质和人格尊严的不平等的少年,就是那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原来,写小说也可以逃离土地,成为城市人。

       这是一个心酸,充满怪诞色彩的小故事。在我十岁左右的少年时代,无数次的幻想过,因为自己的某个特殊英雄事迹,而被政府破格农转非。

        城市户口,对于上一辈的农民来说,那是富足、身份、衣食无忧的铁饭碗的象征,通往城市的道路只有高考一条路,错过了这条道,当时看来是几乎世代为农,永不翻身。而今天,重庆市政府开始把城市户口的香饽饽摆在了农民面前:你可以自由选择,成为城市人还是继续当农民。

        几个月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CCTV介绍重庆在破冰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大胆创新,在把农村人变为城市人进行了大胆的制度设计,我震惊的座在沙发上,不停的反问自己:历史无数次已经证明,最后负担改革成本的,永远是农民,这次,能意外?

          说农民天然热爱土地是书斋里书生们的人文想象,但并不因为此,就要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重庆政府最新颁布的户籍制度改革里这样阐述:

        问农村居民转户后有什么好处? 答一是转户居民退出承包地,二是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如此等等。

        这是好处?似乎土地是农民的枷锁,现在政府把土地这个沉重的负担接了过来,农民就得到了好处。是这个逻辑吗?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怎么就跳过集体,直接回到政府手里了?

        全民小康与伟大复兴,城乡二元结构就是最大障碍。其中的祸害与造成的积重难返的恶果,无需赘述。如果真的把当今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看成是户籍制度,那不过又是士大夫与官僚阶层联合起来耍的把戏。事实上社会改革进程走到今天,城市户口已经失去了保障的意义:所有的城市人都必须自找工作,自己买房子,并且还得为自己的养老、医疗等保障缴纳四金。当下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在于,城乡不具备同等的国民待遇,农村人大多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享受不到国家的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真正的破冰,不在于户口的转换,而在于把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之中,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工作机会与待遇。

        CCTV新闻联播至今都频繁出现“农民住进别墅”这样的标题党,以为城市化就是住公房,那不过是粉饰太平安抚人心。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就业。楼房不过是面子,生产关系没转变,农民变市民就是空中楼阁。

         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西方学者预言2009年中国必定大动乱。理论上显示很清楚:全球金融危机的后果就是中国将有几百万人失去工作,由此引发社会动荡。但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那几百万的民工失去工作怕什么?回去种地呗,日子一样过得好。而今,如果真的土地没有了,旧的生产关系是破除了,农民欢天喜地当市民了,新的生产关系又建立不起来,经济稍微一波动,谁来消震?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城市化就一定要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然后让世界和全国各地的城市精英来享受土地红利?既然政府走上了卖地为生的土地政策,为中国的工业化原始积累牺牲了两三代的中国农民,为什么就不能拥有土地收益的同时拥有平等的国民待遇?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第12条赫然写着:农村村民对宅基地没有继承权。好嘛,照这个办法,我家的祖屋现在其实已经彻底属于国家了。

        我一向对社会阴暗面用阳光的态度对待,霍金说人类基因中天然带着自私贪婪的基因密码,并因为此人类活不过200年了,对待光怪陆离的社会,我尽量秉承宽容开脱的态度。但对于制度设计中的重大不公平甚至愚蠢,我常常觉得很绝望。一个士大夫与官僚体制联手的社会,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一谈到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天然的对他们充满敬意。吕思勉在《中国通史》里说,士农工商四种职业,2000多年来没有改变,而为社会的根砥的,尤其要推农人。韩毓海教授在其畅销书《五百年谁著史》中,这样论述:近来以来,中国没有科学、工业、自由和民主是不行的。但是,如果离开组织劳苦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个中国社会的主体,离开了改造土地制度这个中国经济的最深层的基础,就不会有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但是,在几乎所有知识分子阶层的历史叙述中,依然是帝王将项、财政金融。我看不到一部完整的中国农民史、农业史,无论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还是韩毓海的《五百年谁著史》,对待农民和土地问题,都是表达完敬意后,再也不提及。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基本上只字不提,中国的历史简化成宫廷史、朝代史。当下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李昌平他们著书立作,更多的是以解决当下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着手,而不是把农民问题放眼于几千年来的大历史背景中来探索。农民,从来都没有主流阶层的代言人。

         我从重庆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地方出来,十年没回家,我想象不出那地无一尺平、贫瘠而广阔的农村土地闪烁霓虹灯是什么样子,如果把农转非成功推广后,那么多远离城市主体,没有任何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土地,政府用来干吗?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我衷心祈祷,自愿的原则能充分的执行,不要在统筹规划的帽子下,最后演变成必须执行。将来不要拿农民生活得更好的事实来敷衍我,因为他们原本可以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相关文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