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文化湘军使湖湘文化蒙羞

火烧 2009-12-3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揭露文化湘军推崇曾国藩,使湖湘文化蒙羞。曾国藩被神化为楷模,引发争议。文章批判其历史罪行,指出文化湘军的吹捧行为与清廷造神相似,引发对湖湘文化的反思。

文化湘军使湖湘文化蒙羞  

   

提到文化湘军,自然联想到武装的湘军。湘军是一支邦肋满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反动武装力量。其代表人物为曾国藩,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刽子手,有“曾屠户”“曾剃头”之称号。安庆屠城,数万太平军士兵及安庆青壮市民无一幸免。尸塞长江,造成长江三角洲的东南各省大瘟役。天京(即南京)屠城有过之而无不极。他除了甘当清庭鹰犬之外,还联络国外势力,依仗外国资金和洋枪队,联手围剿太平军主力李秀成部。致使天京失陷。如果这些尚不箅是他卖国的行动,而当他主政后,在处理“天津教案”中,替洋人屠杀我人民,汉奸卖国贼的本质暴露无遗。连主子也为之汗颜,便撤了他的一切职务。这些是稍有历史知识的人知道的事。湘军的另一头目胡林翼为镇压贵州民众闹事造反。实行团防联坐制。世人尚不知是什么东西。2005年,我去浮丘山清涼寺调查清凉寺的历史,有个90多岁的黄爹讲了一个关于团防局杀人的事。他的一个堂叔,外出做生意时,遇到了一个当土匪的同乡,托他带个口信给他家里人。被团防局的人知道了,说他参加了土匪,就来捉拿他。他认为这是说不清的事,便逃走躱起来了,团防局便抓了他的胞弟押往修山团防局。声明在五日内不来自首,首先杀掉他弟弟。家人不将其捉拿归案,还要杀掉他父亲和隐藏的家人。于是他的家人和亲友都被逼出来一同将他捉了,一扭送团防局。扭送的亲友还未到家。通知收尸的人却先到了。湘军头目的这种作法,清廷也认为不妥。但皇帝依仗他们,任其所为。湘军头目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无以用之以极的违法乱纪之事。这样的湘军头子还值得去歌颂吧。吹捧它的文人,不知良心良知何在。

象这样自甘为满凊的奴才,一个残暴的刽子手, 千夫所指的汉奸卖国贼曾国藩,自改革开放以来, 又经文化湘军极力吹捧, 并打造为世人的楷模。出版界为之出版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书》商界为其推出了“曾国藩酒”等各种商品,旅游打造了“曾囯藩故居”,形成了波及全囯的“曾国藩热”。今天曾囯藩不仅造成为”湖湘文化”的典型假像,而且是全国开改时代的精神偶像。  

为什么“曾国藩热”经久不衰。使人想到清庭为关羽造神的闹剧。关羽的髙傲失荊州,毁了刘备光复汉室的大业,应为千古罪人。因关羽有投降曹操的行为,后人美誉为”“身在曹营心在汉”。 进关后的满清王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份子则极力吹捧关羽,封他为“武圣公”与“文圣公”孔子并列。开展了旷日持久的造神运动。其文庙仅普及到县,而关庙普及城乡。这是满清政府奴化教育的技俩。今天文化湘军为曾国藩造神与清廷为关羽造势何乃相似.。

 改革开放时代需要这样的神,他们一波又一波地祭孔尊孔运动。是为官僚资本主义复辟造势。也企图把中囯特色的封建礼教推销到其他国家。用封建礼教来统一世界。但这远远不夠,他们希望有这祥一个卖身求荣,沒有国家民族观念的刽子手来对付中国人民。文化湘军为曾国藩造神, 是对攺革开放事业的巨大贡献. 因之文化湘军之一翼,无耻的文化汉奸,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化界独领风骚

文化湘军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化界独领风骚另一翼刀是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湖南影视文化湘军。什么是湖南影视湘军文化. 至今尚无确切的定义,根据他们的表现是一辟超男超女、性感低级、庸俗的撟笑娱乐文化,或简称为性感消费文化。它适应了大亨大欵性生活的要求,去填补他们极度空虚的灵魂,满足它们一时的快感。 因而他有极大的票房收入,可以说财源滾滾,超男超女们大红大紫,湖南的领导也为夺目,增添无尚光彩。影视湘军文化是在几千万产业工人下岗失业,失去任何经来源的情况下,亿万农民工为讨不到工钱回家过年的情况下,在矿难不断频发的情况下,诞生而越办越红火的。劳动者苦难化为了他们的欢乐和欢笑。他们是代表的是什么声音,们是为那一个阶级服务,是昭然若揭。歌舞昇平,粉饰太平,他们是最大的毒贩。每时每刻向广大靑少年薩输那些腐蚀灵魂的毒素。

怎么看待文化湘军. 还是引用毛主席的话作出正肯的评判。

毛主席在1950年提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他的文章中说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于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们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们的作者们也不去研究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  

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 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影视文化湘军的大红大紫,而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苍涼冷落,出版业的难以为继,草根作品无法面世等等,作为一个宣扬传统文化湖南人,我为文化湘军而羞耻。  

湖湘文化的主流是什么呢,那就是渊远流长的南楚历史文化,“唯楚有材“的理学文化,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和前赴后继的革命文化。下录了我尚未面世的《本源论·民族篇》中的相关篇章,以介绍真正的湖湘文化。以此作为抛砖引玉,共同来挖掘湖湘文化,探湖湘文化的真缔。为弘掦湖湘文化作出幸勤的劳动。并以此揭露文化湘军的反动本质。使湖湘文化大放异彩。

   

一、历史悠久的南楚文化  

   

湖湘之湖者,乃洞庭湖;湘,自黄帝登熊湘,始有湘山。《楚辞》中的沅湘之地,实指沅水、湘山。帝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妃子娥皇、女英殉节于湘江,后为湘江女神。殉节之地传为今日之君山,经君山之水,后为湘江。湖南因之称为湘。《禹贡》中荆州有九江,包括湘、资、沅、澧。先秦时期,这里是荆楚之地。湖湘之地在楚之南,也有南楚之称。南楚文化今日称为湖湘文化。  

   

女娲文化《史记·三皇本记》中记: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伏羲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造笙簧,故易不载,不轮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己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  

按司马迁《史记》的构架,中国远古代社会分为“三皇、五帝”时代。黄帝代神农炎帝而为“五帝”之首。女娲为神农氏之母,因功高而列入“三皇”。女娲补天的故事哙炎人口,女娲用黄泥创造人类的传说流传至今。女娲造人是我们先人对人类起源的一种解读,是有别于西方文明根本之处。“女祸补天”也是反映了我们祖先应对某种自然现象的一种解读,并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灾害抗争的勇气及奉献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本源,也是女娲文化的本质。女娲氏乃炎帝之母,黄帝与炎帝同族。因之,三皇之一的女娲是中华圣祖。  

“女娲补天”的故事,首先见于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一书之中。唐代司马贞作《三皇本纪》中又作了描述。后将《三皇本纪》补入《史记》之后,“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被列入正史而传世。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记:“(女娲)当其末年,诸候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木乘水,乃与祝融氏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补天,断蹩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  

《淮南子·天文训》记:“昔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女娲乃炼五色石补天。”  

以上为史学家对“女娲补天”的记述。而地处湘中之地的楚南名山,浮丘山南侧天穿坳,用“女娲补天”来解读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这也许是“女娲补天”神话的本源。  

在海拔300余米的天穿坳上,到处散落着直径3-5米见方的巨大花岗岩卵石群落,北面直垒向海拔752米高的浮丘主峰。对于这一自然景观,我们的先人用了离此不远的罗溪瀑布的现象来解读。  

“罗溪瀑布”在天子山谷之中。站在谷底,仰望瀑布源头。只见洞天一片,瀑布如帛,悬在空中。似苍天裂缝,银河似泻,将坚如磐石的谷底山岩,冲击成直径数丈的水潭,潭深不可测。苍天裂,银河泻,是天穿坳那些卵石形成的原由。银河泻,八百里洞庭成泽国,绝顶山峰也成为一片汪洋之中的浮动山丘。女娲来此炼石补天。在峰顶炼出了三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块五色石,放在此处,并将其压塌了,形成了山坳。补天之后,一些五色石散落在穿天坳处,遗留至今。山顶仍有炼石用的火云洞、风洞、堆石坪。并且还有女娲炼石补天时,用牙齿啃过的齿石。女娲然后用神鞭划出山川河流,疏导洪水;去瑶池盗花草,装饰秀美山川,最后自己化作为湘山羞女峰。五百年后,她的子孙炎帝、赤帝、黄帝在湘山共结盟好,缔结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华基业。  

共工与祝融战,这是有文字以来,记述的人类史上发生的一次大战。在战争期间,突发的大水,淹没了共工的军队,从而结束了这场战争。田园被淹,生灵涂炭,也引发了“女娲补天” 的故事。这种基于自然,源于现实,忠于历史的“女娲补天”的神话,构筑了女娲文化的真实内涵。  

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天穿坳尚存“炼补亭”。亭柱上的对联为:炼石功深,补天术幻。后人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打造了“浮丘胜地”。  

   

神农文化《史记·三皇本记》中记: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炎帝姜姓,母曰女登,有女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故为姓。火德王,故为炎帝以火官名。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耜耒之用,以教万人始耕故号。神农氏於是作腊,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为六十四爻。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  

女娲末年,其工氏与祝融争为帝,(共工)不胜乃触不周山。祝融争得帝位。祝融氏因在农业上的伟大成就,史称之为神农氏。补天之后,女娲归依羞女峰,祝融继承帝位为炎帝。  

祝融为火官名,在女娲时代为司掌火种祭祀火神官员所在的氏族,位丙丁火,居南方。祝融氏族中与共工战的首领,族名祝融,名为炎帝,神为圣帝,因为他的氏族在开发农业上的巨大成就,因之称为神农氏,其后的社会也称为神农氏社会。南岳衡山有祝融峰,峰顶建圣帝殿,以纪念炎帝。因之在史书上的祝融、圣帝、神农、炎帝均为一人。  

神农氏社会炎帝传八代,共计五百三十余年,末代炎帝榆罔,在湘山将帝位禅让给黄帝,神农氏社会转入到黄帝时代的五帝大同社会。  

在女娲时代,祝融氏居南方,他们很早就来到了这个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五岭以北之地。这里生长着热带、亚热带乃至温带的各种动植物,是个物种的基因库。气候适宜,瘴气、瘟疫较岭南少。据说第一代炎帝在嘉禾发现了一株产量高的稻种。史学家把此地命名为“嘉禾”, 嘉禾县名沿用至今。炎帝在沿河地带、斫木为耒,揉木为耜,教人农耕。在炎帝开始种稻之水域叫做“耒水”。秦汉在此设县时,县治在耒水之北故名“耒阳”。  

祝融氏教人农耕,北方与南方部落酋长效化之,并归服。成为女娲末年势力最大的部落。北方的共工氏任智刑以强而称霸。来南方与祝融战,不胜而触不周山。洞庭湖此时突发的洪水,淹没了共工军队,结束了这场大战。而泛滥的洪水,田园被淹,生灵涂炭。作为帝王的女娲与祝融同来“补天”治水。女娲消失之后,祝融氏自然为帝。因居南方,故曰“炎帝”。自此之后进入“农业社会”。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三皇” 其中的“神农氏社会”。神农尝百草,为寻找可食的植物,也发现了许多可治病的药草。他曾在安仁一带采药,常将药草在当地的丹霞岩石的凹处捣成泥。在此处留下了一些石坑。后来,来此采药的药农也在此来捣药,因而不断用这些石坑捣药,石坑因而扩大或加深,逐渐成为今天出现石坑石臼的“奇迹”。炎帝常去炎陵县境内井岗山麓采药。可能是食“断肠草”(俗称水莽草)而死。人们用木筏载尸体返归时,于炎陵处翻落水中,故葬于此地。为纪念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后人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炎帝陵。一九八三年国务院将所在的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炎帝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中华圣地。  

神农氏时代,是以传播农业技术为时代的特征。不设政权机构,各部落之间无统帅统治关系。神农氏社会历经五百三十余年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到末代炎帝榆罔时,相互之间的抢劫、掠夺在不断增加与加剧。《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战,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河北涿鹿的轩辕氏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面对轩辕氏的扩大,一些诸侯求助于炎帝。于是炎帝来中原组织诸侯与轩辕氏在阪泉进行了三次大战。久习干戈的轩辕氏大获全胜,炎帝败归长沙。轩辕氏统一中原而称黄帝。  

   

蚩尤梅山文化《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轩辕乃习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学家在注释《史记》中有:孔子说,蚩尤乃庶人之贪者。管子(仲)反驳说,蚩尤受庐山金,造五兵,明非庶人,盖诸侯名号也。[正义注] 鱼龙河图云;黄帝摄政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造五兵,依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万民钦命。黄帝行天子事,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谴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后,天下复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咸蚩尤不死,八方昔为殄灭。[山海经] 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泊雨师,以乘大凤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魅,以止风雨。雨止乃遂禽杀蚩尤。三国时应劭说,蚩尤乃古天子。孔安国云,九 黎 君号乃蚩尤是也。孔子的盖棺定论,在浩翰的中华历史书中仅留有这些文字记载。与黄帝决战于涿鹿的蚩尤及他的帝国兴衰在南方什么地方呢?是近五千年来的历史迷团。  

   在桃江县有个梅山村。近年来出现了一股探寻梅山文化的学术热潮。引起中外学者极大地的关注。在全国第三次梅山文化研讨会期间,在安化与新化交界,海拔1600余米处的大熊山林场,发现一块葬于蚩尤屋场字样的墓碑。《史记》中又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 之语。并在其注释中有(黄帝)南伐至于召陵登熊湘语。这样,沉睡了近五千年的蚩尤古帝国终于浮出了水面。  

世居南方的先民,生活在湘江流域的人,受炎帝农耕文化的影响,溶入到炎帝氏族之中。而生活在山里之人,仍以狩猎为生。他们以山峒而居,在围山打猎之中,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文化,梅山文化是他们的传承文化。北宋初出了个不与中国通的梅山蛮国。它地处湘中,在横互湘中的雪峰山脉的北端。由九龙池山脉与芙蓉山脉覆盖的地区,其地东至湘江,西抵资江,北到洞庭湖,南接雪峰山脉,以益阳、桃江、安化、新化、娄底、涟源、叙浦为中心,涵盖宁乡、湘乡、湘潭、邵阳、隆回等地。这里崇山峻岭,江河密布,雨水充足,也有不少的丘岗之地及沿河盆地,适合农作物生长。东侧连湘江流域,与神农文化水乳交融。农耕文化使这些地方富裕起来。在安化、新化、涟源交界处,有数百余平方公里的喀斯特貌区,地下溶洞众多,适合于洞居的先民。到神农氏末年,这里出了个酋长,因皮肤赤黔色,称之为赤酋或称之为黔首。因孔子说他是庶人之贪者,因之命名为蚩尤,看成是个嗤之以鼻的玩物。但注释《史记·五帝本纪》的史学家仍称蚩尤为古天子,为九 黎 君。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因获得庐山金,制造了多种金属农具和兵器。他们依仗刀戟大弩,诛杀无道,使万民钦命。在4700年前,当阪泉大战之后,炎帝被黄帝战败南归。蚩尤不服,为炎帝讨回公道,蚩尤举兵北伐。蚩尤依仗先进兵器,与天时,开始取得节节胜利。后因冬季提前到来,天寒地冻,补给不济,大部分部落溃逃,蚩尤被黄帝所擒杀。在蚩尤被杀之后,天下复乱,黄帝命人画蚩尤像去安抚之,天下才安定下来。他作战勇敢异常,手、足、头及肩胛身子,在不同的地方被砍掉,他的兄弟在不同地方为其筑坟。在寿张筑的肩胛墓,高七丈,每年十月,人们纷纷去祭拜他。有次见有赤气如帛,自坟中冲击,人说是蚩尤旗,故称之为赤帝。  

赤帝以结拜兄弟的方式,统一了南方各部落,这与轩辕习干戈以征不享,征服诸侯是不同的。蚩尤以平等方式,联络统一各部属,也确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形成原始公社的蚩尤文化。它有别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武力至上,后来发展为等级森严的“礼制”“ 礼教” 社会。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进程中,蚩尤文化由他的兄弟带往广大山区,形成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流传下来。唐末在这理出现了一个不与中国通的梅山峒蛮国。蚩尤文化就以梅山文化之名而流传。  

蚩尤得庐山金,造五兵,说明他获得了先进的冶炼技术,制造了金属武器,从而所向披糜,直打到黄帝的老巢涿鹿。他的这一技术后来被黄帝采纳,用于发展了手工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由新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器时代。今天,轩辕是手工制造业的老祖。其实根在蚩尤。蚩尤是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开创者  

称蚩尤为九 黎 君,并非他出自黎族。在蚩尤那个时代,是氏族时代,民族并未形成。被黄帝所俘的蚩尤将士,黄帝用他们干农作和手工制造,形成一个群体。这一群体,黎明即起,外出劳作,因而皮肤黑色,因而称为黎民百性。“九”为八卦中至大至阳之数。蚩尤曾是他们的首长,故称“九 黎 君”。也表于蚩尤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蚩尤诛杀无道,万民钦命。以他的画像可以安定天下,确有王者之气势,天子之威严。在中华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南方各部落首长,建立了蚩尤帝国。他本人虽然被黄帝擒杀,但他逃归南方的兄弟,终止了黄帝南伐召陵以武力征服炎帝的作法。黄帝兵败思尤界后,在风后劝说下,与炎帝蚩尤部化干戈为玉帛,后在湘山(按今日桃江修山)与黄帝结盟,缔结了中华民族。后来的历史岁月里,蚩尤的结拜兄弟,各部落的后裔,逐渐深入到西南各大山之中,青藏边陲之地,乃至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了中华众多的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许多共同文化风俗与社会状态,这个根源是梅山的赤帝蚩尤。  

而定居在梅山的人,其梅山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磨合之后,自宋代就形成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打造了“唯楚有才”的历史格局。出生在梅山之地的陶澍、曾国藩、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粟裕等,从蚩尤文化遗传给他们的善良的本性,刚毅、不屈不挠的性格而成就了大业。是梅山文化铸就了湖南人的人品与人格,这也是无湘不成军,唯楚有才的真实原由。  

   

黄帝文化在汗牛充栋的中华历史资料与文献之中,黄帝于南楚之地,只有《史记·五帝本纪》中一句话:“(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可这句话也打了一个千古的哑迷。至今是悬仍未解决的问题。历代史学家在注释这句话时,众说纷纭,今录如下:

[集解]泗案封禅书曰,(黄帝)南伐至于召陵(按今邵阳)登熊湘。熊山在益阳县西。地理志曰,湘山在长沙益阳县西八十里。[正义]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洛县西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湘山一名鳊山。在巴州、巴陵县十八里也。  

在益阳县志中也有小庐山碧云峰为熊湘山之说。2000年湖南省社科联曾任副主席的 符鸿基 先生著《黄帝登熊湘》一书,推论,熊湘乃一山,实指桃江修山。  

2003年,第三届国际梅山文化研讨会期间,时任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陈子艾教授,去大熊山牧场考察了一块刻有“蚩尤屋场”字样的墓碑,经调研认定,此地乃蚩尤的老巢。因黄帝的到来,就以黄帝为“有熊国”,而命名为“熊山”。宋代以前,此地属益阳,故称在益阳县西。宋代之后,此地属邵州,也符合黄帝南伐,至于召陵之语。因之[集释]之注释是准确无误的,而[正义]的注释造成了鱼目混珠。大熊山峰海拔为 1607米 ,在其西的九龙池山峰高为 1622米 ,两峰并立且突兀为熊耳状,故有熊耳山之说,但绝非商州熊耳山。岳州的鳊山因有尧帝二女,即帝舜的二妃来此哭祭帝舜而殉节于此,娥皇、女英传为湘江女神故此地也称“湘山”。到唐末史学家为了将两个湘山区分。将岳州湘山更名为“君山”,并依据《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轩辕乃修德振兵”之语,将益阳湘山定名为修山。  

黄帝打败炎帝,擒杀蚩尤之后。炎帝南归,蚩尤余部的脱逃,是黄帝心腹大患。他未尝宁居,披山通道,灭东夷,定西戎,而后南伐,以祝融为识途(后为官职名司徒,现安化,宁乡交界处有司徒岭),很快地占领了“蚩尤屋场”。而后由东进攻取潭洲之长沙。但兵经思尤界时,蚩尤余部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石山、石林与溶洞,重创黄帝军。黄帝残军于司徒岭会集。黄帝这时才采纳风后的建议,去湘山休整,任命风后为相去长沙与炎帝构和。  

桃江县修山与浮邱山属无量山脉,似资水从中腰断。修山羞女峰屹立于江的北岸,浮邱山峰则耸在江南的群山之中,互为对峙。沿江而上,眺望修山,山脉形如传说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娲,江岸的羞女峰宛如一尊圣母头像。据传女娲在补天之后,来此便失去其踪影。神农氏子民认为她化作了此山,留驻在人间。此处为神农氏的神山,祖山。每月三月三日来此祭祀。风后劝黄帝屯兵于此地休整,是有其深远考虑。在中华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及各代帝王均有陵墓,唯独女娲未建陵寝,不知所终,此山是娲皇天成的陵寝,也是她最好的归宿。故“辞海”称女娲为“娲石”。  

史称伏羲、女娲是兄妹,姓风。伏羲葬南群,高平之西。风后族世居于此。风后族与炎帝、赤帝保持着友好关系。此时由风后出面调停炎帝与黄帝的关系,一拍即合。由风后与炎帝制定画野分疆,并定于重阳日在湘山举行祭祖祭天的禅让仪式,二人合力说服蚩尤余部参加祭典,且画野分疆符合各氏族与诸侯的利益。黄帝同意了风后与炎帝的建议,并通知北方各国诸侯来此参加祭典。黄帝在湘山之巅筑祭天台,在山之东侧建祭祖台,后人称之为轩辕台与轩辕场。于当年重阳之日,黄帝、炎帝率赤帝余部以及北方的万国诸侯同登轩辕台祭天。后又到轩辕场祭祖。通过祭天完成了炎帝向黄帝禅让帝位的交接仪式。在祭祖时,由风后向各国诸侯及各酋长授予疆界地图,由黄帝颁发命令:各安其域,守土尽责。从此缔结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华基业。一个团结、统一、和睦的黄帝社会由此建立,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以发展农业为纲,五百年没有杀伐的大同社会。  

黄帝登熊湘会盟之后,使黄帝改变了用武力称霸的策略,而转入王者的政治策略。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神农氏社会向“五帝社会”的和平过渡。从此由战争转入到发展农业技术、手工业制造技术百业兴旺的农耕时代。  

   

帝尧、帝舜、大禹文化  帝尧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之子。曾封于陶唐,后世称为唐尧。帝喾在位七十年,将帝位传给挚。挚贪婪在位九年后被废黜,公推16岁的唐尧为帝。尧执政之后,采取团结族人以安定天下的和睦和解政治。他非常俭朴,住的是茅草蓬,披的是麻葛衣,吃的是野菜汤。他修制了黄历,一年为366天,。令羲和掌管时令,以不误农时。他用后稷掌管农事,朝纲秩序井然。可是在他在位期间,却有九年水灾与三年旱灾。在与洪水作斗争时,有次病饿相加,晕死过去,是寿星彭祖救了他,便封彭祖于大彭。尧帝每当听到子民挨饿或受到刑罪时,他便检讨自已的政治。他看见老百姓的喜庆时,便击壤而歌与民同乐。孔子赞他: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70多岁时,他选定的帝位接班人儿子丹朱开明,可他任性且暴戾便废弃了他。他决定要在全国选贤能。在一次去湘山祭祀时,他听到了善卷的事迹。他便来到了善卷溪,考察了善卷的事迹,决定把帝位让给他。善卷坚持不干,就逃到枉山隐居,枉山由善卷的功德而名常德德山。后来尧听到虞舜的事迹后,把他安排在身边,并将抗灾重任委托给他,舜的贤能得到公认,推举他为帝位继承人。尧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最终把帝位禅让给了舜。  

在四千二百多年前,在陇西平原歧山脚下,舜生长在一个农民家里。舜的生母早逝,父亲瞽叟再娶,后母生子名象。父母对象十分溺爱。而舜从小就作各种家务和农活,还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和毒打。父母认为是他们生养了舜,责打是理所当然,也是严父慈母的责任。而舜在受到责打之后,均是在检讨自己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好,自己尽孝不周,于是愈加勤奋与恭顺。受父母溺爱的象则胡作非为,舜作为兄长,也曾责打过他。这样引起象对他的怀恨。于是在父母面前搬弄事非,这是舜受父母责打的主要原因。后来舜对象改变了做法,采用忍让、关怀、爱护的方法。这样做,也未改变象对他的仇视。象长大以后,千方百计要置舜于死地,如设陷井,装大弩,各种手段无不用之以极。舜小心翼翼逃过了无数次劫难。舜明之是象所为,他却装作不知,没有去指责和报复。并几次把象从虎口中夺回来。舜的事迹传到帝尧那里。帝尧把舜调到身边,委以各种重任,舜任劳任怨地去完成。帝尧晚年,是值三年大旱,饥民遍野。尧派舜去治是旱灾。舜带领灾民生产自救。生产的发展,使农民逐渐安居乐业,出现了史书上所说的“尧施仁政,击浪而歌“的大同和谐社会。自此之后,尧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最终把帝位禅让给舜,成为舜帝。尧、舜以仁孝治天下,孔子以此提出了“施仁政” 和“大同社会”的主张,中华文明由此而光大。  

舜帝时,水患不断,肆虐百姓。舜派鲧去治水。传说鲧到上天借了类似今天水泥一样的物质名叫“息穰”。鲧用它在拦河筑水坝,用来拦截洪水。这样,淹没的土地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大,而鲧对此坚持不改。朝野沸腾,舜帝便杀了鲧。鲧的儿子禹,与父亲一道治水,深得治水之法。他采用疏导洪水之法,成绩斐然。舜帝把治水重任交给了禹。禹不敢怠慢,第二天就率领治水大军就出发了。奔赴龙门,凿开龙门石壁,开通黄河,将洪水导入东海。在他疏竣各处江河后,把中原大地分为九州。舜帝分设地方官员,进行治理。所派官员从治水大军中选派,从而禹的势力遍及中原各地。水患消除之后,禹的功绩及势力风糜天下,舜便把国家交给禹治理。自己带娥皇、女英南巡,要去晋谒炎帝陵和安抚南方各部酋长。  

舜帝南巡,到洞庭湖上源至湘山祭祀之后。舜帝便舍舟由陆路经苍梧而去衡岳。而女眷娥皇、女英乘船下洞庭,再溯湘江而上,到衡岳,约定与帝舜一道晋谒炎帝陵。当娥皇、女英在君山听到舜帝在九嶷山苍梧之野去世的消息后,泪洒江天,泪珠落在小毛竹上而泪痕斑斑,自此而称为斑竹,又叫湘妃竹。娥皇女英殉情而逝,而为湘江女神。舜帝就葬于九嶷山下。后来屈原作“九歌”用神话来歌颂湘君与湘夫人之间的生死恋情。舜帝与湘妃把爱情留在湖南大地,把哀思也留在这里。  

在岳麓山的最高峰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一个雷达站。此处有块禹王碑,石碑上有二十几个金甲文。据金甲文专家翻译,大意是,苍天降大祸于人间,我身受帝命,不敢怠慢,将妻子及儿女安置在衡山脚下。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有次看到了妻子与儿女的身影,有次听到屋内儿女的哭叫声,我都未推门而入。而是心声凝重的离开了家,继续带领我的大军去同洪水战斗。  

大禹治水的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精神,他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把国家与人民的需求作为高于一切的神圣使命,自立自强,不怕牺牲,奋斗不息,正因为这种精神,开创着中华文明。  

禹在湖南治水,也存在着不少遗址。在安化柘溪水库内有个虎口崖,崖谷山口河道狭窄,堵塞洪水,造成上游数百里水灾。大禹来此凿开岩石,虎口拔牙,拓宽了河道,消除了数百里水患。千古以来这里建有禹王庙。在桃江马迹塘上方有座九岗山,此处资江河道狭窄,更有一堆巨石在河中阻拦洪水,是大禹把石堆搬开,堆成九个山峰,而成九冈山,山上建有禹王庙,资江沿途的禹王庙不止此两处。大禹的足迹在益阳碧云峰与华容县明山头至今留有禹王台遗址的传说。舜帝与大禹把足迹与伟业留在湖南,他们的伟大精神成为南楚文化的泉源。  

   

陆、屈文化陆通、屈原是春秋战国时,二人年代相距不远。同是楚国大夫。陆通鲜为人知,而爱国诗人屈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  

李白有首哙炙人口诗,诗中有两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自翊的楚狂人,是指陆通,名接舆。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赋诗曰: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把陆接舆与五 柳 先生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予以崇拜。  

有关陆通的记述,也在庄子的《人世间》一书中记:孔子适楚,楚狂人陆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今于之人,仅免刑焉。福轻如羽,莫知能载;祸重于地,莫知能避。已乎,已乎,临人已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这是对孔子“克已复礼”法先王的主张的劝告,也是对后世抱残守缺的儒家思想在哲学观上的有力的批判。追求虚无礼制、礼治社会,效化一个理想、设想中的先王,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不纠缠于过去的是是非非,更不能回复到过去的时代。要着眼于未来,不应等待,要积极去争取。这是楚狂人对孔子的劝告。这句是流芳万古的哲理明言,至今仍可作为处理人际、国际关系的永恒准则。  

陆通在湘山之侧轩辕古道旁而隐居。孔子来湘山,他适期而作“凤歌”。此事也记录在《论语》之中。陆接舆的事迹启迪了屈原的人生。当屈原要去九嶷山,苍梧之野去向帝舜陵倾诉自己的冤屈时。他来到了溆浦的崇山峻岭之中,心中处于极度矛盾之际。忽然他想到了陆接舆与桑扈。屈原在《涉江》一文中说:“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从此不再有“离骚”的愤懑与“忆往昔”的痴心妄想,也不再上下而求索。而是心态平衡地生活下来,以待报国时期。屈原从原路返回,来到了湘沅之地,行吟于泽畔,呼号于山野,游于江水深潭之处。后来来到了善溪与湘山,去寻找过善卷和陆通故里,祭祀了湘山之后。顺水而下,当望见凤凰山,古木参天,百鸟在林间树顶飞旋,这种自然生态使他在心中为一亮。他来到了凤凰山下,并沿杨柳溪(今日桃花江)而上,两岸桃花依然,落英缤纷。见当阳山与浮邱山夹峙一广阔盆地,秀美环境,必定是个物产丰富之地。他行十余里,来到了当阳山下,发现了花园洞。这个四面环山,有良田千顷,景物宜人之地,屈原决计留住下来。从而结束了他那流浪的生涯与心神起伏不定的思绪情怀。他在这里读书、写作、种花、植树、养鸟。他的一儿一女也来到了他的身旁。弟子宋玉、差景之也常来看望,当地的官员也少不了来拜望。今天,村口有上马石,村中的书房村,鸟姐山,莳花坳,三闾桥都是历史的见证。  

屈原在心态平衡,回归到自然的环境中,平静地生活了十几年。楚顷襄王21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楚王东逃到陵阳(今安徽寿春)。屈原报国之梦终于破灭。亲友从此断绝往来,派往郢都去探家人的儿子一去不复返。恰在此时,与他相守的爱女绣英也病倒了,病情日见严重。压抑在他心中愤懑的情绪从而喷发,他挟剑长吟于凤凰山巅,而作《天问》。秋风萧然,出子之不归,孤子呻吟而常拭泪。屈原已感觉着大限已经到来。他不再存什么期盼了。真实地写下了生命终结时的情怀,作《悲回风》、《抽思》、《怀沙》、《哀郢》等名篇。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九章》主要篇章。  

屈原用毕生的才华、血泪与生命写下了《楚辞》,留给了中华民族。他用忠贞不渝,九死不悔地拳拳爱国激情铸造中华历史上光辉地爱国者的形象。屈原的爱国主义,化作一股超越时空的热血与激情。涌动在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血脉之中,使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前仆后继,奋斗牺牲捍卫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能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乃中华民族之圣,凤凰山乃中华文明之圣地 。     

   

中华道教文化 中华第一道场应是南岳衡山,南岳庙遍及湖湘城乡。南岳圣帝的信士远远超过任何菩萨和仙圣。自古以来,去南岳烧香客从每年四月以后到秋凉十月,成群结队,络络不绝。她们起五更,睡半夜,日夜兼程,一路高歌趱行。到达衡山之后,有的几步一叩首,跪拜上山。其诚虔之心,无可比拟。  

南岳圣帝爷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上帝。这位圣帝爷是谁呢?谁也设有去考究。  

南岳后山有座祝融峰,峰上有座不大的古庙,那就是圣帝殿,这里是朝圣者的终点。祝融在《三皇本纪》中记:共工与祝融战,不胜,乃头触不周山。并说祝融,火官名,居南方是为炎帝。炎帝乃神农氏。能立于祝融峰的圣帝应是神农氏炎帝的神位。这是世界史上的历史人物,也是真神。他不是虚拟虚无飘渺传说之中的神。只因神农氏的无量功德养育了他的世代子孙,并庇护众生。因而世代中华儿女,不远千里。不辞辛劳,上南岳衡山顶礼膜拜。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上南岳进香的人,许多人身罹绝症或病危时刻,在向圣帝许愿之后,身体康复之后,而去进香的。神农在佛寺中就是药王、为药王菩萨。  

神农发展了农业,粮食丰收,六畜兴旺,添财进宝。上南岳进香,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因之,湖湘人说,求财喜去南岳;求平安长寿上浮丘,祁求祖师无量天尊保佑,刘宋道士潘逸远上浮丘避谷建祖师殿,怀女娲补天的无量功德,敬奉元量天尊。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浮丘寺后,无量天尊就成为无量寿佛,祖師就成为祖师菩萨。无量寿佛为佛教的佛陀,也就是汉传佛教的佛陀,她就是中华三教共同奉祀的女娲。  

南岳圣帝是近五千年的尊神了,圣帝殿应是最早且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中华道教由此而发源。湘中浮丘祖师菩萨,她就是中华三教共同奉祀的亦祖亦师亦佛的真神。  

在〈封神榜〉中,姜子牙封崇侯虎为南岳帝君。南岳神主,这位帝君也有三干多年的神了,比太上老君老子还要早五百年,南岳庙是历史悠久的庙宇。他始终保持道教庙宇的风格,在建建大雄宝殿与藏经阁之后。天尊、帝、君、老祖、仙圣乃道教之神。大佛、菩萨、尊者。和尚乃佛陀  

在道教的形成过程中, 葛洪是一个关键人物。道教有三大源头,即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天师道及魏伯阳的丹鼎道亦金丹道。东汉末年,以太平道为主体的黄巾起义遭镇压之后, 道教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接着曹操消灭了张鲁汉中政权之后,天师道因之解体而分散到各地传教。金丹道本来就是各自为是的沙龙体。与王权对抗的道教,魏晋政权对道教采用镇压与分化为解的方略。到东晋时,教尚末统一,又面临消亡。  

道教之兴,以至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东晋前后出现了三个关键人物。就是斯时的葛洪、陆修静、寇谦之三位代表人物。其中葛洪、陆修静曾来益阳炼丹布道、行医和修真。葛洪,江苏句客人,是道教理论集大全者。他早年因破石冰之功,官拜“伏波将军”。但他的家世与道教有着渊源关系。叔祖父葛玄是金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三国时,有“小仙翁” 之称。葛洪因之弃官从道。在1997年编的益阳县志中记述,葛洪曾在县治南行医布道。古益阳县治(县府)在资之阳(资水北岸)。县治之南是现在桃花仑陆贾山一带。陆贾山之东为大海塘,历来均称之为葛公庙。庙早已无存,葛公何人,现无人所知。依葛洪来益阳布道的地址推测,此葛公者,应是葛洪无疑。

葛洪为什么来益阳?他在平定石冰叛乱之后,谢绝了晋元帝高官之诏。但听说交趾(今越南)产炼丹用的朱砂,他就奏请为句漏县令。行至广州,被刺史挽留,后去太浮山修道,太浮山是五岭支脉与湖南相连。葛洪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杂家,在撰写《抢朴子》内外篇时,追寻神农氏炎帝及黄帝的足踪而来到湖南。并来到屈原流放在湘沅之地。屈原在此作《楚辞》。他的浪漫主义文风自出于流行于本地的神仙鬼怪的传说。《九歌》就是出自于民间对神仙的祭辞。葛洪步屈原之路,搜集了各种神仙的传说,而作《神仙传》,并纳入《抱扑子·内篇》之中。葛洪在这里提出了修道的终极目标是成仙,进入仙界,天堂。他与佛教的西方极乐,孔子的小康社会一样。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葛洪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览诸道戒,无不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悯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惹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道家求长生方术,炼丹为一生要务。葛洪到益阳之后发现益阳是朱砂的集散地,也是盛产金银之乡,从现在探矿资料表明,湖南新晃、怀化的汞的储量仅次于云南。氧化汞又名朱砂,经益阳集散。益阳南郊采金,历史上从未间断,雄黄、硫铁矿也很丰富,这些都是炼丹的原料。故在益阳炼丹布道。  

金丹派即是道教之中的外丹派。金即黄金或水银(化学名为汞),丹是丹砂(红色的氧化汞)。葛洪说,凡草木燃之以尽化为炭灰,而丹砂燃之变为金(即水银),积度(逐步氧化)又不定期成丹砂,服之故而长生。炼丹人描述的现象是准确的,而用作长生药是一种牵强附会之说。炼丹发展了冶金业,在炼丹所得的金银及金丹,都是贵重的财富。因之历史上有“富道士,穷神仙”之说。葛洪在炼丹的同时,收售整理各种方药,汇集成为中国最早的医药经典,并完成《抱朴子》内外篇这部道家经典这一历史上的巨作。  

在葛洪之后约一百年,益阳又来了一位道学大师,他便是南天师道的创始人陆修静。从史书上有关陆修静的记述是:吴兴东迁人,出身士族家庭,幼聪慧,博览群书,好老、庄之学,尤好道术,少入云梦山中修道,后又入庐山与慧远、陶渊明交游。宋明帝泰始年间(公元465~472)被延请入崇虚馆,收集整理道书。医术、炼丹术是主要道术,陆修静为道术而追踪葛洪来到云梦山中修道。洞庭湖周边为云梦泽。史书虽无云梦山的具体记载,因葛洪穿来此布道炼丹,又有他的师友慧远所建的清修寺。陆修静来此在情理之中。在县治南三十里处有三吾崖(现寨子仑)。益阳具志记,因三吾道人在此修真而著名。这里居高临下,极目洞庭;崖悬壁峭,保留着十亿年来海陆沧桑的地质及中生代造山运动地质遗迹,在这里发现有修仙洞和已逾千年的盆景赤楠。现在为寨子仑龙峰自然景观区。民间还有三吾道人十二首还魂丹的传说。县志上未记三吾道人俗家姓氏,是何时何方人士。“三吾” 之名,出自于《论语》中一日三省吾身,也可能是陆天师来自“三吴” 之地。山之南有豆子坪。益阳语音的“三吴” 与“三吾”“道士”与“豆豉”、“豆子”是同音,因之,豆子坪道士云集的地方。遥想当年,以斋仪为修道之本的陆天师,在此布道,教导子弟。传说中,其美妙的乐章,直达天庭。瑶池王母与天女驾彩凤,驻足瑶华山,倾听和观看。百姓见其华光,故名瑶华山。晚清重臣胡林翼爱其山水,在这里选址建“箴言书院”。此地成为一百五十年来益阳学子的摇篮。  

陆修静创建了以斋戒醮仪为修为的南天道,他与寇谦之创建的北天师道,将分散的道教整顿,成为有组织纪律的宗教。北天师道成为北魏的国教,南天师道也受到了刘宋政权的尊重。从此改善了道教与王权的关系。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定道教为国家。道教因之统一。  

自葛洪之后,他在益阳弟子中有成就者应数潘子良。潘子良在桃江子良岩(现桃花江水库大坝处)得道,后上浮邱山建有浮邱观。立中华祖师,供奉无量天尊,首创道士稽首的口头禅“无量天尊”。浮邱观改浮邱寺之后,“无量天尊”更为“无量佛”,无量佛是与如来佛、弥勒并称为佛家三大佛祖,而且是出生本土的佛祖。“无量天尊”为道士稽首的口头禅影响极为深远。  

南岳与浮丘是中华道教的策源地。道教文化乃是湖湘文化的源头。  

   

汉传佛教文化  汉传佛教的经书为汉文传播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来中土后,所形成的各宗派,在北宋时以净土法门为宗旨的联合沙龙体。其后的佛教弟子均为净土弟子。分布于中国、朝鲜与日本。  

净土法门是口念“阿弥陀佛”慈航普渡,脱离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为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经典为《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经疏》和《往生论》。净土法门由东汉传入中土,三国时来东吴的印僧支谦在浮丘山东侧安乐山建安乐寺,译著《阿弥陀佛经》。浮丘山因有女娲补天的传说有无量山之称,印僧支谦将《阿弥陀佛经》命名为《无量寿经》。安乐寺之名出自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安乐国。从而从这里启缔了净土法门。  

释道安是净土法门倡导者。东晋末年,慧远承师训,毕生研究与宣扬净土法门,他将法门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倡导外修为口颂“阿弥陀佛”,内修“心灵净土”往生西方极乐的净土的法门。慧远于公元372年承师释道安之命南下,去金陵以赏东晋武帝之约。到益阳建“清修寺” 开设“远公道场”, 弘扬净土法勹门。后在庐山柱锡,创建“莲宗”。  

南北朝时,大和尚昙鸾去印度取“净土经卷”达十四年,唐代佛学大师善导著《观无量寿经疏》与《往生论》,将莲宗更名为净土宗。仍认定为慧远为净土宗初祖。正式形成净土宗。  

来自印度的和尚,带来了各自的经卷和法门,在中土的僧众之中形成了各自的门派,建立了各自的山门,各门派之间互相摩擦了近700年。到宋代,首先是禅宗与净土宗达成以净土法门为宗旨的融合,以后各宗派、各山门也自觉地承认了这一宗旨。从此以后,广大佛教僧众均为净土弟子,形成了为汉传佛教。  

桃江县有座浮丘山,史称南楚名山第一。山之南有个穿天坳,相传是女娲补天之处。因女娲补天的无量功德,此山脉为无量山。在[清·同治益阳县志] 记为无梁山。南北朝时,刘宋道士潘逸远上浮邱顶峰辟谷炼丹,建祖师殿,供奉无量天尊。不久又将祖师殿扩建成浮邱观。此处道士云集,道士们见面,口唱“无量天尊”。从此道士稽首时唱“无量天尊”与和尚稽首时念“阿弥陀佛”一样,作为见面礼拜。唐初,浮邱观更名浮邱寺,“祖师”变成了“祖师菩萨”,“无量天尊” 成为“无量佛”。 因为净土宗的经典为《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疏》与《往生论》,无量佛就成为无量寿佛。清· 陶澍 夫人贺氏在重修浮丘寺时,重建了“无量寿佛殿”。 无量寿佛即是汉传佛教净土宗的“无量寿佛”, 此佛也是从无量天尊演变而来的无量佛。无量佛就是中国之佛,原自无量天尊的元身女娲,因之郭都贤为浮邱寺作联云:  

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  

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天。  

  联中所指的中国的圣人,是祖是师者,又是女帝,是仙圣无量天尊又是佛陀无量佛者非中华圣祖女娲莫属,女娲应是汉传佛教的佛陀。  

    南北朝时,慧远建清修寺后约150年,印僧达摩到北魏的嵩山建少林寺,开创禅宗。禅宗的修为是“参禅”, 就是参悟事理人生,而摆脱人生的迷罔而达到内心空明的涅檠境界。因之,禅宗是开拓人生哲学的宗派,是哲学的一大流派。六祖慧能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与老子与孔子齐名的哲学家。以禅院、禅林的佛寺遍及各乡镇、比寺命的名佛寺不会少,可见禅宗影响深远。禅宗在湖南,是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于公元680年左右来南岳开宗建寺。其弟子马祖道一在南岳留下了“磨镜台” 的故事。马祖弟子百丈在湖湘留下了“百丈清规” 与麓山寺“归来钟” 的传说。百丈弟子灵佑来宁彡沩山,及其弟子仰山共同开创了“沩仰宗” 灵佑在沩山建有“密印寺”。 高僧齐己、法海和尚在这里沫浴灵光。  

慧远来益阳之时(公元372年), 印僧不如密陀先期来到益阳会龙山结草为庐。他与慧远在此谈经论道,并筹建宝泉寺。慧远去青秀山在碧云峰侧建清修寺。这两所佛寺应是湖湘最早的佛寺。自清修寺之后,历史上着名的是岳麓山的麓山寺,它建于隋朝。其后是唐初的华林寺、龙牙寺、浮丘寺、西峰寺、东林寻、广法寺、崇安寺。其后才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公无677--744年)来南岳开宗建寺。历史渊源从炎帝开始的道教圣地也成为了佛教胜地。怀让传马祖,马祖传百丈,百丈弟子灵佑来宁乡建密印寺,开创“沩仰宗”,此寺与益阳白鹿寺同时。自宋之后所建佛寺数不胜数,普遍信仰的是观世音菩萨和药师即神农炎帝。汉传佛教净化了世代湖湘人的灵魂,保持着与人为善的良心。名僧海印与佛源大师在白鹿寺出家。  

二、唯楚有材的宋明理学  

“唯书、唯上”,抱残守缺的两汉经学,在东汉魏晋时已被玄学所取代。而“玄学” 崇尚于名士的清谈,脱离社会实践,脱离民众苦难,一味追求个性释放。在名士惨遭杀戮之后,巳后继无人,而从历史上消失了。失去了“道法自然”的宗旨的道教,已失去他哲学的内涵,形成神仙鬼怪之教,而濒于僵化。佛教主宰了中国社会,他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出现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的灭佛行动,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也推残了佛教。自宋以后,只有满清的西太后推崇佛教,理学及礼教主宰了中国社会。  

北宋初年,华山道士陈抟创先天太极图。传陈抟邵雍得麻衣相术创河书洛图成为理学的象数派。不久,湖南道县人,理学大师周敦颐著《太极图辩》与《易通》。用“阴阳易变”观,来解读儒家“仁义”之理,用以“究事理,明人事”,而创立了“理学”。 周敦颐而为理学派开宗之祖。北宋人张载在长沙妙高峰下建“城南书院”宣讲理学。是他第一个提出了事物变化中的“对立与统一”的规律的人,他将“理学”哲理化。与此同时的程灏、程颐兄弟提出“理在事先”的理念,要知事物,先应明理,先知而后行,即理论指导行为与实践。而理论的来源是先圣之言,经典之论,皇帝的圣旨金口御言,和经验之谈。为此,南宋朱熹编注儒家“四书”、“五经”,成“儒家九典”,以此教化百姓,使之形成了固有的理念,并以这种理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将儒家思想教条化,在认识论上又回复两汉经学的死胡同。在他主讲“岳麓书院” 时曾与理学湖湘派领袖张轼在“论经坛” 辩论数日。此时理学在争鸣中发展。“儒家九典”,通过蒙学、书院的教学与开科取土的道路,以及尊孔、祭孔活动,发展形成“三纲五常”的“礼教”,出现儒家一统专制天下。  

南宋人陆九洲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也就是宇宙”的理论,称之为心学。以心为认识事物的主体的“心学”。 便产生了主观臆断,为“唯意志论”为理论基础。为实现某种理想,达到某种目的而择手段,以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的意志去达到其目的,这是专制论的理论基础。明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一切在于心“与陆九洲同去一辙。但他提出认知目的在于致良知存天理。他说“致吾心之良知于事物,则事物得其理。”他主张“知行合一观|,反对程朱派的圣贤教条化与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用今天话说是实践去探求真理,检验真理,而不应用“真理”去验证和格式化客观事物。知行统一的认识论破除了“唯书、唯上”的方法论,是哲学上的一大进步。  

明末王夫之在抗清斗争失败之后,隐居衡山的石船山下,潜心于理学研究。他提出理是一种元气(物质),是事物的本源,理在气中,即理存在于事物之中,批判程朱的“理在事先”即“知先后行”的认识论。他提出“知以行为前提”又批判陆王的“知行合一于心”的唯心主义。他认为“天生之物,变化不息,处于日新之中。久习则性乃成。”而批判了“人性不变”论。王夫之的理学影响深远,至民国初年在长沙成立了专门的“船山学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在这里创办“自修大学”,成立“新民学会”出版“湘江评论”,以唯物论来拯救中国。  

顾炎武(1613-1682)年青时博学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音韵训诂。清兵南下时,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清失败后,一生不忘恢复明朝。在哲学上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的实体,是第一性的。他反对理学家的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后来陶澍、林则徐、魏源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开展了对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改革。满腹经纶的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是沿袭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南楚之地出现了像曾国藩和毛泽东这样的伟大人物,他们影响了中国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程朱理学义理派的思维,决定了他们的错误,不从哲学上去分析他们失败,从思维方法上去找根源。他们的错误会借尸还魂,无休止地蔓延,继续祸害中华民族。  

三、历史悠久湖湘书院文化  

北宋初(公元960年)以庐山白鹿洞学馆改为白鹿洞书院起,书院之名由此而起。到清代光绪帝(1901年)废科举,学院更名为学堂,历时近千年,发展至7000余所,遍及各州县和大中城市,并传到朝鲜、日本、南洋、美国、意大利。书院同私塾、馆学一样,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教育的一个层面。它与学馆私塾组成了传统的教育阶梯。书院是具有资格和资质的高等学府。他为社会与科举培养与输送了大批人才,在提高中华文化素质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书院是人才荟萃的地方,科举之士、学识高深的人在书院任教,大大地提高了学院的威望,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书院是读书、教书、藏书、著书、讲学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地方。中国的书院,最早出自于名山佛寺的藏经阁。如白鹿洞书院在慧远开创的净土宗庐山清修寺之下,益阳松风书院在唐初的“龙牙寺”内,岳麓书院在麓山寺山麓,张轼的“小庐精舍”在碧云峰清修寺内。名寺的藏书、高僧的学识,佛学的哲理,是学子猎取知识之源泉。因而文人云集,于此地交流,进而开馆授课形成书院。后建的书院必选择形胜之地,经文人刻意打造,其楹联、书画、匾额、碑刻,营造一种深厚的文化气氛,形成一种优良的学风,着意培养人才。  

湖南最早的书院是岳麓书院,也建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4年),是全国最早的书院之一。他也是全国仅此一家续办了大学的高等学府。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是打造了“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历史格局。中国的书院可以说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同步的,是宣传理学的讲坛。北宋理学大师张载创办城南书院,南宋朱熹、张轼同在岳麓书院讲授理学,促进了理学的传播,开启了学子的智慧,创就了大批的英才。  

益阳人黄照为宋仁宗庆历六年(1047)进士,他就读于龙牙寺内藏经阁。后来在龙牙寺内办起了松风书院。黄照的六个儿子均是进士及第,父子七进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也是书院史上的奇迹,更胜于民间“五子登科”恭贺之词。松风书院培养大批人才,促进了益阳文化事业的发展。明嘉庆三十年(1551年)益阳知县刘激创办龙洲书院,为今日益阳市二中的前身,培养学子延续了450余年。其在晚清五十年内就有150余人登科及第。同治癸酉科,刘集勋、龙骧、田游苏三人同科及弟,也是书院史上的佳话。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安化知县赵尺壁捐薪俸创办“中梅书院”。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均在此耕读而胜出。位于山清水秀益阳瑶华山的箴言书院,是由晚清重臣胡林翼捐祖产和平生积蓄及由左宗棠、曾国藩出面向江浙为官的湘军统领募捐而建成的。书院之名出自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为教育后代而著的“子弟箴言”一书。胡达源为嘉庆已卯科探花,胡林翼为道光乙末科进士,胡林翼的祖父胡显韶为乾隆诰封中宪大夫,国子监司州,翰林院庶吉士。箴言书院子弟继承胡氏严谨的学风,因而人才辈出。一个书院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学风是优秀中华文化的沉积,是促使学子成才无穷的动力。是该院校的无价之宝。应很好地予以打造和利用。  

四、前赴后继的湖湘革命文化  

在湖湘之地,宋时的理学,出现了张载和张轼的哲理化理学。从南宋朱熹入主岳麓书院,编著的儒家“九典”将经典之道、圣贤之言、天子之语、祖宗之法奉为明事理知人事的金科玉律。其又经元、明、清三代帝王与后世之儒的刻意打造,成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实行了近千年的儒家一统天忄。  

礼教 包括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严格等级待遇制度和“仁、义、礼、智、信”僵死的教条,以及“唯书、唯上”的义理哲家思维和思想工作作风。  

脱离客观实际的礼教,到明代王守仁(1472-1528)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此时发生了江西宁王叛乱。王守仁在平叛之后,对社会的反思,提出了“求至善,致良知,存天理”的哲学观,对“程朱理学”直接予以批判。但对一统天下的“义理派”有如蛇蜉撼树,更对“义理派”盘据的湖湘无一丝影响。1664年,清入主中国。明朝的灭亡,抗清的失败,明末一些儒生又进行反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期望中华儿女增加社会责任感。对风行百世,为科举仕途的经学,提倡“经世致用”观点。学以致用是学的目的,是为了对社会的改造。在他一百年之后,清道光年间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在任期内,引用这种思想,实行盐务改革和惩治贪吏。他几经挫折,死于任所,改革而夭折。但他影响并培养了魏源、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等大批人才。一些人在改革中的失败和挫折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帝王与封建礼教。谭嗣同说:“历代帝王皆大盗也,荀子之流皆乡愿。惟大盗唯依乡愿,惟乡愿唯工媚兴大盗也。”在戊戍变化中谭嗣同决心以热血唤起民众。他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民族大义,激发了志士同仁的革命意识。桃江人夏思痛了衔命去武昌找唐才常的自立军举事。事泄。唐才常、禹之膜被杀。夏思痛再痛亡命日本,促成黄兴的华兴会与孙中山联合为同盟会。澧县人蒋翊武在武昌首义,黄兴即赴前线指挥与清军血战。浏阳人焦达峰在长沙举事响应武昌起义。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面对袁世凯的称帝,桃源人宋教仁组建国民党,试图组阁,利用内阁来节制袁世凯,不久被袁暗杀。邵阳人蔡锷在云南首义,使袁氏王朝夭折。在民族民主革命中,桃江人夏思痛几乎参加了同盟会举行的起事、起义及倒袁护法战争,为革命奔走呼号,奋斗四十余年,被孙中山誉为“革命模范”。在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湖湘人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气是一种物质,是宇宙的本源。”“知”以“行”为基础,实践是第一性的。王夫之称王船山,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在长沙的船山学社,是毛泽东新民学会及自修大学的校址。毛泽东聚集革命青年,寻找富国之路,深受其影响。后来,毛泽东何叔衡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创建者。蔡和森、夏曦、李维汉、张昆弟为中共最早的党员和领导人,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为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信仰马列主义,他提出马列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从1928年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及早期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倡导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以及延安整风时提出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全党在哲学思维上的统一保证了全党团结,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如果说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首先他是伟大的哲学家,他是不同于历代的政治家、革命家。他是以哲学指挥革命的政治家。他在耄耋之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旨在搉毁官僚政体 为打破 黄炎培 先生在建国前忠告的几年年的循环率而建立一种激励机制. 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 但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财富.

中共领导人陈云于1942年在延安整风提出“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的九字哲学思维,到1994年朱钅容基调中央时,特意书写了这九字格言赠给他。说明“唯书、唯上”的义理思维仍然主导了中国社会和执政党。经济上改革后,儒家经典早已远离而去,马列著作随去毛化被人质疑,“唯书”作为千多年的哲学观也离我们而去。效益至上,唯利是图已成时尚。“唯上、唯利”取“唯书唯上”而代之,主导着当今的中国社会。  

为推进中美国一体化战略,去毛化之后带来的去共和国化和去民族化的政治思想一体化。革命烈士陵园被掘,为秦桧翻案及孔子曾国藩热,革命文化的被否定,历史被歪曲。湖湘革命文化因之而冷落。许多应该去挽救的事,一无资金和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给每个中国人以社会责任感,应对“唯上、唯利”者以棒喝。民族的复兴,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长民族之志气,灭民族之骄奢。遵循“道法自然”之道,建设阳光经济,构建阳光社会。光大中华文化,创建人类社会文明,让人类永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