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晓燕的红围巾到伊拉克小男孩的眼神

火烧 2009-12-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42
文章讲述晓燕红围巾与朝鲜战争英雄精神,展现志愿军战士无畏牺牲,以生命守护乡亲,体现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与英雄气概。

从晓燕的红围巾到伊拉克小男孩的眼神

王树增先生在其力作《朝鲜战争》的尾声<彩蝶纷飞的幻觉>提到一位小姑娘的故事:

  「一位获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勋章的老文工团员在战斗结束后出版的一本名为《盛开的金达莱》的书中,回忆了这样一位小姑娘。文工团员晓燕是北京人,16岁,脖子上总爱系一条红色的薄围巾。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刚上初中的她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参加志愿军的时候,全校师生都羡慕她,隆重地欢送了她。晓燕是个漂亮的女孩子,眼睛大,很亮,歌唱得好,为了让她保护嗓子,上级专门发给她一条很厚的毛线图脖,可她一直舍不得围。她唱的那些歌唱英雄的歌都是她自己写的,在坑道里一支二胡的吱呀呀的伴奏下,她一唱起来,官兵们就一脸温存地静静地听,忘了鼓掌,直到她唱完了,不知所措地看着大家时,这才掌声雷动。她唱的那首《歌唱英雄刘光子》,大家都说写得好唱得更好,就是刘先于一个人站起来说:“好什么好?不好!”于是晓燕就找到刘光子同志征求修改意见,那些意见都记在她的日记本上。她的日记本像她本人一样很精致,封面上有几个烫金的字:共青团手册。战斗的时候,她也很勇敢,和其他文工团员一起趴在前沿向敌人用英语喊话,劝美国兵过来投降。她的声音细细的,不知道美国兵们听到过没有。后来,她在一个朝鲜村庄里看见一位丈夫上前线就要临产的朝鲜大嫂,于是就去照顾她。她把自己那条舍不得围的厚围巾拆了,给大嫂织了一件毛衣。朝鲜乡亲很喜欢这个中国小姑娘,她就给朝鲜老乡们唱歌,唱的是朝鲜语的《春之歌》。这天,她正唱歌的时候,美军的飞机来了。朝鲜乡亲们慌乱地跑,她一个人喊:“别乱跑!进防空洞!“她一边喊,一边奔向开阔地,一边把她那条红色的薄围巾高高地举起来。美军的飞机开始向这团红色追击俯冲,机枪子弹和炸弹在她的身边爆炸,晓燕负伤了,她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血痕,最后,她被一颗炸弹炸倒了,红色的薄围巾在爆炸的气浪中飞舞起来。
  志愿军文工团员晓燕死的那天,是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字的前一天。
  朝鲜战争停战协议正式签字的时间是: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


晓燕以牺牲自己来掩护朝鲜乡亲的伟大精神,
让人想起那些在极其艰困下,
以举世无双的大无畏气概,
为中国人谱写光荣诗篇的志愿军战士:

「他们曾穿着单衣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然后开始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
他们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尸体继续冲锋,哪怕战斗到仅剩一人;
他们曾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


凭借这种惊天动地的不屈精神,

中国人以「小米加步枪」逐退「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写下历史新页: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
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
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语)

面对美国帝国主义的邪恶侵略,

伊拉克人同样展现古老民族宁死不屈的意志。

那是二零零三年四月五日,
美军一零一空降师五零二旅第二连,
在卡巴拉与数百名海珊烈士旅的战士进行街头巷战。
在一个十字路口,
一名美军朝一位手拿两具火箭榴弹的伊军射击两枪,
伊军虽中弹倒下,
但顺手朝美军发射一枚火箭榴弹。
此时有一对父女走向该伊军,
一名美军朝其再开一枪,
伊军在该父女的帮助下又站了起来,
但旋遭美军射倒。

这时两名儿童开始朝伊军遗下的一具火箭榴弹爬行,
所有美军齐声向他们大喊:

「不要拿,不要捡火箭榴弹。」

美军且朝爬在前头儿童的脚旁发射一枚火箭榴弹示警,
这名儿童停了下来,
朝美军看了一眼,
所有美军的枪都指着他。
可是他继续往前爬,
并捡起地上的火箭榴弹,
霎时万枪齐射。
他的身体被打成蜂窝状的稀烂,
跟随在后的另一男孩也马上被打死。

报导这则新闻的台湾《联合报》编译董更生先生最后写道:

「当鲜红的热血被卡巴拉的古老沙漠淹没,
当伊军的奋勇作战被美军盛赞,
当时光逐周逐月逐年逝去以后,
也许一个伊拉克小男孩桀骜不驯的眼神,
还会永远存在一些美军的记忆中。」


无论美国人如何用民主、自由的绚丽外衣装扮其帝国主义的本质,
伊拉克小男孩桀骜不驯的眼神和晓燕飞舞的红色围巾,
将会永远映照这些杀人机器的渺小与邪恶。
正如本·拉登称美国人:「胆小得跟小老鼠一样,很怕死的。」
这些屠夫们其实是不知勇武的懦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