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本质是什么?---- 必须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私问题认识的误区
自古以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似乎已经成为千真万确的真理,这种人生哲学的理念即是剥削阶级与其思想意识误导人民群众的理论基础,也是相当多民众被其误导而产生的糊涂认识! 持人的“私字”,“私心”是天经地义的,永世永存的论点是: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需要,都追求自身的切身利益:生理的,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阶级,每一个群体也都是为着自身的利益,自身的需求而生存,而奋斗! 无论过去和现在,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是在自私观念的主导下和支配下进行的。
这里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一个定论,也就顺理成章的产生了一个重大的误区:把每个人的实际需要,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个人需求认作是每一个人绝对天生的自私本性!
事实是什么呢?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来,无论在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是在阶级产生后至今,直到人类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前的阶级社会,即使在遥远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私人需求,个人需要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这里问题的焦点是:个人的需求与需要,个人的利益并不等于个人的“自私”。“需求需要”的本身不是产生“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等等思想和意识乃至行为的根源!“私字”,“私心”是一种人生观念,是一种后天受社会私有观念影响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与意识!这种思想,道德,意识所代表的,所体现的,所表达的不是“需求”“需要”的本身,而是对这种人人都具有的”需要”和“需求”每一个人所持的不同的认识态度和由此而产生的处理行为,处理方式!
举例说吧!食物不足,人人都会感到饥饿,有的人会自己忍受饥饿,甚至饿死,但把食物让给别人,而有的人会为自己吃饱的需要,把别人的食物抢过来满足自己。这两种对待饥饿不同的态度,一个是“无私”,一个就是“自私”!人人都向往过上丰衣足食,吃好穿好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放弃自己的利益需求,甘愿忍受自身奋斗的艰难困苦,而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安逸,为了金钱和美女会出卖自己的同志!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人都需要宝贵的生命,有些人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为救他人而舍命,有的人会为自己活命连爹妈都不顾而自己去“范跑跑”!
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对自身的“需要”和“需求”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处事方法呢?这是因为人生下来以后,会在本身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接受了不同的熏染和教育,一旦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后,其意识形态的阶级烙印,阶级特性和道德品质将会影响他往后一生中的思想和行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定论,即人的世界观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一句话:自身的“需要’不等于“自私’,只有只关心自己的需要,或者首先关心自己的需要,而不关心他人,集体或者国家的需要,只有希望牺牲他人的利益,牺牲集体的利益,牺牲国家的利益用来换取满足自己个人的利益,或者把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建立在损失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行为和思想,才被称为“自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