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一个有着祖孙四代,几十个人口的大家庭与一个仅有3口之家的小家庭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区别是家庭每一个人的吃饭问题。大家庭虽然人多力量大,但是由于人口之间的能力差异,有人混得好、有人混的差,难免贫富不均;混的好的吃饭不成问题,混得差的就有可能饿肚子,作为一家之长就要考虑到,让全体家庭成员都能够吃饱饭。而一个三口之家就无需考虑太多的吃饭问题,只要两口人有工作,养活一个小孩应该问题不大。这就是大家庭与小家庭的区别。
如果把家庭的概念换成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国家大、人口多,自然环境不同,就会出现有的地方富裕,有的地方贫穷,作为一家之长的国家领导人就要考虑全体国民的吃饭问题。而小国家人口少、负担轻,只要国家稳定、政策对路,稍微发展一下就能解决人口温饱问题,或者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通过国际分分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也能解决吃饭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有人要问: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我相信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因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者粮食市场都无法满足的,因而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只能依靠自己,绝对不能寄托于外国人身上。
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应从国家经济安全层面来深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粮食供给满足需求这么简单,它本身还涉及到国家战略安全。现阶段,许多跨国粮商在中国是有战略性的布局目标的,企图控制粮食整个产业链,大豆行业就是最惨痛的教训。目前应当认真研究外资公司在粮食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布局情况,提防外资渗透风险。中国已经连续5年获得丰收,这源于国家正确的连续的农业支持性政策,国家通过 “价格托市”来保障农民利益。但是不能因为国家粮食丰收就掉以轻心,中国对国民的吃饭问题永远不能放松。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使整个世界面临饥荒,它是比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世界性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又严肃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养活这13亿人口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显得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要得多。
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粮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全。
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寄托于国际市场?
有人说:中国对于18亿亩耕地保护无需太严格,中国所需的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市场采购解决,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的幼稚论点。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使国内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增加,如万一发生针对我国的粮食禁运怎么办?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认为,1950年到1984年间,全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85次经济制裁,其中涉及到食物的出口贸易禁运为10次,10次食物禁运中,有一半左右属于部分或全部中断援助性粮食出口。余下的粮食禁运大都是广义粮食禁运,即对象覆盖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乃至全部商品贸易的禁运。真正属于我国有关政策讨论中假设的以粮食为主要对象的商业性粮食出口禁运只有一次,对象是前苏联,1980年至1981年,该国入侵阿富汗引发的。
如果因国际环境变化,发生针对我国的粮食禁运,将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为了降低粮食禁运的风险,有必要对粮食进口依存度和用途加以监控;还应鼓励对粮食进口替置的粮田在农业生产范围内加以利用,以求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粮食安全应该有几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是口粮的满足。口粮指的是人们直接消费的那一部分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证,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连口粮都要依赖进口,不但人民的生活受到威胁,而且,世界粮食市场也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的粮食供我国进口,因此,必须依靠自己解决口粮问题,这是粮食安全最基本的条件。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有根本性的改善,目前已稳定的跨越了温饱阶段,中国粮食安全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某些指标甚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们的口粮需求,而是使人们吃的更好。而一个国家人们的口粮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达到了基本的粮食安全的水平。因此,中国粮食生产可以在保证粮食安全储备的基础上,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口粮,其余的通过进口解决。这样的话,即使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和不测事件,人民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二是基本储备粮。从本质上讲粮食储备说的是一个“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粮食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部分,周转储备主要是为了克服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与粮食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后备储备通常是用来补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足,或者是用来平衡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有时也叫专项储备。所以,中国粮食安全的最低产量为口粮加上最低粮食安全储备粮。
三是在保证基本口粮和储备粮的基础上的国际粮食进口。进口粮食不仅需要一定的外汇支付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才能即保证粮食供给,又具备经济实力的支持。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产量之后,进口量的规模还要由中国外汇支付能力进一步决定,而进口的风险则在于中国与各个粮食贸易伙伴国的关系。实现粮食安全目标需要付出代价,这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增加产量还是增加储备,无论是扩大进口还是改进分配,都不能不付出相当的代价。粮食储备太少,达不到预定的安全目标,太多必然增加财政负担。因此,粮食储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界限,用最少的储备达到最高的粮食安全水平。
据有关部门研究表明,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在正负7%以内,以此为根据,我国粮食专项储备率的安全保障线应该为7%,即粮食专项储备量相当于国内粮食的消费需求量的7%左右,如果我们对未来中国粮食需求的预测,2030年粮食总消费量最低为5.71亿吨,最高为6.4亿吨,则相应的粮食专项储备最低为0.399亿吨,最高为0.448亿吨,如果加上周转储备,则粮食储备量为最低为0.97亿吨,最高为1.08亿吨。 因此2030年粮食专项储备的最小规模应为4000万吨左右,如果加上周转储备总的粮食安全储备最小为1亿吨左右,这便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量。
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能直接对粮食价格产生较大影响。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近期中国在海外采购重要农作物玉米和大米,并且进口大豆激增,重新点燃了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可能影响全球农业大宗商品市场的担忧。正当农业市场的注意力集中在俄罗斯重大旱灾之际,软性大宗商品生产及消费领域的另一大变化正在暗中涌动。中国的粮食进口增加推高了价格。目前,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创15年新高,而大豆进口量在5年间翻了一番。行业官员预测,今年中国至少将进口100万吨玉米,远高于2008-09年区区5万吨的水平,并且是1994-1995年庄稼歉收以来的最大进口量。而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中国的大米进口量也高于往年。目前中国正在越南及其它地区大举采购大米。
虽然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粮食波动,值得庆幸的是国家高层一直对中国粮食安全有着清醒的认识,狠抓农业和粮食生产一直是中国从未松懈的工作。国外评论说:自从30年前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一直面对着末日预言般的警告:中国需求增长将导致全球性的粮食紧缺。事实证明,这些预言基本上都落空了。斯坦福大学中国农业政策专家罗思高表示,中国粮食自给率仍高达99%,但中国是个大国,而一般来说,国际农业市场很不活跃,所以当他们进入市场,尤其是一些新市场时,就可能造成很大影响。
制约粮食产量的因素非常多,简单的探讨无法说明所有事情。一般来说,气象灾害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的收成、品质优劣和成本高低,其中干旱、水涝两大类气象灾害是制约世界粮食稳产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旱灾粮食损失更占到气象灾害损失总量的60%左右。尽管中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由于今年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将十分脆弱,能否确保粮食供求平衡仍将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中国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人口持续增长,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虽然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但城乡消费者对食品的绝对消费量,尤其是肉禽蛋奶的消费量在上升。一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在减少,这样在食品供求上必然出现结构性短缺,造成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对广大消费者来说,直接食用的粮食消费具有“刚性”特征,而且消费者对于该类粮食产品的消费预期具有超前性。该类粮食供求即使小有变动,也会导致价格的暴涨暴落,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大局。如果真出现问题,依靠刺激国内生产在短期内增加粮食供给是不现实的。
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油价和粮价的走势变幻莫测,中国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尚不掌握农产品的定价权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出现问题,依靠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是不现实的。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基点要立足于国内的供给。
今年由于气候异常,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粮食减产,他们先后作出禁止粮食出口的决定。这些政策,将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全球处于粮食危机边缘。俄罗斯、乌克兰等粮食出口大国因灾减产,而中国也遭遇了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等不利因素。
这让我们联想起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当时这本书震动了中国和世界,时至今日,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总产量提高有限,人均消费却持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9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目前,中国主要通过进口大米、小麦、大豆等来弥补这一缺口。
实际上,中国的粮食没有近忧,却有远虑。因此,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粮食安全危机,我们宁可信其有,并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万无一失。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决策层只有把仅仅满足于国内需求的“口粮农业”上升为服务于国家全球竞争的战略产业,才能真正掌握中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