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岩松“寻找信仰”看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迷失
从白岩松“寻找信仰”看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迷失
杨景水
登录网站,打“信仰”二字,百度一下,在76条信息中,对“信仰”的阐述五花八门,什么“信仰是宗教”、“信仰是科学”、“信仰是金钱”、“信仰是文学”、“信仰是音乐”,不一而足,主张信仰共产主义的却只有一两条!尤其吸引我眼球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2000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白岩松,在《新京报》上发表的《常识、理性与信仰》一文也在其中。他说,他要“寻找信仰”,并说“我觉得这是中国将来最大的命题”。请看他是如何谈论“寻找信仰”的:
“中国改革头二十多年,要解决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温饱、小康、翻两番,全是物质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我们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就是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吗?
进入到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一个新的挑战来了,一个13亿国家怎么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
几千年走过来,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它在一种杂糅了之后的中国文化里,在你姥姥给你讲的故事里,在你看的戏里,在小学课本、唐诗宋词里,这些纠缠在一起,养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信仰。
比如中国人讲究对长辈的尊敬,对孩子教育舍得投入,懂得节俭,还有敬畏天地。
但过去我们有的一些信仰,几千年来对中国人起到支撑作用的东西,彻底被毁掉了,文化大革命达到了巅峰。
因此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曾经提出‘信仰危机’,那时候提的信仰危机跟现在我说的寻找信仰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信仰危机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对内心的挑战,而现在我们真的要寻找属于中国人的信仰,它是什么?
它不一定是宗教,但应该是把中国人被摧毁掉的信仰链条重新接上,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任何畏惧,他会让整个社会感到不安。
我借墨西哥的一句谚语,大家一起赶路,突然一个墨西哥人停下来,旁边人问他为什么停下来,他说走的太快,把灵魂扔在后面,要等一等。现在我们很多人的灵魂也扔后面了,我们得等等它。”
“寻找信仰”,如果是一般人有此念头,说明他不胡吃闷睡,还算有心迹。 但作为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不等于把自己送回到他娘肚子里去了吗?这倒有个好处,免得使中央电视台的领导和十大杰出青年的审评者们不太过于难堪,也算给他们一个面子,我们的白岩松不是很求进取吗?刚从娘肚子里爬出来就寻找信仰不是很好吗?然而,白岩松并非刚从娘肚子里爬出来。从他的文字中便可看出,他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改革,遗憾的是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说什么“过去我们有的一些信仰,几千年来对中国人起到支撑作用的东西,彻底被毁掉了,文化大革命达到了巅峰。”那么,被毁掉的“一些信仰”是什么呢?只说“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提的信仰危机跟现在我说的寻找信仰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信仰危机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对内心的挑战,而现在我们真的要寻找属于中国人的信仰”。这里,他把代表时代潮流的信仰割裂开来——“文革”时的和“现在”的。“它是什么?”这就是这位大主持人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对信仰迷惘的自白!
还好,白岩松还知道信仰“是中国将来最大的命题”,但只是说,是“将来最大的命题”,难道现在不是?
白岩松对信仰“它是什么”这一“最大命题”的回答是:“它不一定是宗教”,而是那已经“被摧毁掉的”。因为“被摧毁掉”了,所以“应该”是把“被摧毁掉的信仰链条重新接上”。但是,君不知,只有明白了“被摧毁”的到底是什么?才能知道是“接”什么?遗憾的是,到底“它是什么”,说来说去还是没有下文。
不过,惟有那个所引用的墨西哥谚语发出了一丝闪光:那个谚语说,在大家一起赶路时突然一个人停下来,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停下来时所说的话。“现在我们很多人的灵魂也扔后面了,我们得等等它。”白岩松先生以此结束了他对“寻找信仰”的论述,颇有那么一点味道。
看来,白岩松先生对信仰并非胸无成竹,只是他胸中的“竹”,不知是何等颜色?
作为央视数一数二的“名嘴”,非同小可,在我等草民心目中,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化身啊,他对信仰的迷惘,而且似乎是被他的上上下下的领导们熟视无睹的迷惘,以及百度网那五花八门的“信仰”,难道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迷失吗?!
我殷切地期盼着从信仰的迷惘中快一点走出来! 20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