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们离国强民富还有多远

火烧 2011-06-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46
文章分析中国当前国强民富的差距,指出人均GDP、工资收入、福利保障等指标仍低于发达国家,强调国家强盛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揭示中国仍处于低收入国家阶段。

我们离国强民富还有多远  

   

俗话说,大河涨水小河满。这个朴素的道理,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国家与个人利益关系的经典理由。的确,只有国家强盛了,个人才能扬眉吐气;只有国家富裕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总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由于发展程度和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类型:国强民富型,国穷民富型和国穷民穷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属于国强民富型。国穷民穷型主要为一些非洲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这次国际金融危险发生后,希腊和爱尔兰等相继发生债务危机,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比较高,属于国穷民富型。这类国家主要是欧洲,特别是北欧的高福利国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渐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高达2.5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一些人便认为国家已经富强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应该很高了。一些外国媒体也跟着凑热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等赞美之词扑面而来。这些热捧的后面,是不相称的各种国际责任与义务,比如,为全球气候变化买大单和向贫困国家提供援助等等。这样的表扬其实是“捧杀”,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被外媒热捧的贸易数据为例,我们的外贸主要为代工产品,利润率很低,大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拿走了,形成“中国制造赢粒糖,跨国公司赚间厂”的明显反差。2010年1月至11月,中国贸易顺差约为1704亿美元,但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就占1125亿美元,比例高达66%。

横向作些比较,也会发现存在很大差距。我们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十一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在世界排名100位之后。工人一小时的收入,只是德国的三十七分之一,美国的二十七分之一。从分配占GDP的比重看,我们只有40%多,欧美一些国家在60%以上。从职工工资占企业运营成本的比例看,我们不到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不仅如此,国企占全国就业人口8%的员工,拿走了全国工资福利的40%多,行业工资差远高于世界70%的平均水平。因此,总体上我们仍是个低收入国家,甚至比一些非洲国家还低。基尼系数已连续多年超过国际警戒线,2006年已达0.49,现在应该有0.5。甚至有人说,我们现在是“工资收入非洲水平,生活成本欧洲水平”。与那些享受“从摇GDP4%的目标还没有达到。国民医疗保障费只占GDP的5%左右,美国为17%。其它福利待遇也是低水平的。

与“低收入、低福利、低保障”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高房价、高物价和高税费”。房价与收入的比率,我国城镇为8.3,远高于3-6的正常范围。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的电价是美国的10倍,电影票是美国的20倍。有人拿杭州的物价与美国波士顿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1种商品中有12种贵于波士顿。而杭州2009年人均年收入4024美元,波士顿为32255美元,差距不言而喻。我们用最低的成本为世界制造消费品,但中国人在国内买这些商品时,价格比国外更高,比如,一部深圳组装的16G的ipad,美国为人民币3300元,国内为3988元;一双耐克运动鞋,国内售价600多元,在美国只要人民币200多元。全球14万公里的收费公路中,中国占有10万公里,占全球总量的70%。中国的电信企业,利润率超过20%,其他国家一般不到10%。多年来,政府财税收入增幅都远高于GDP的增幅和人均收入的增幅。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还在与民争利。比如在城镇化过程中发生的农民用土地换户口,土地换社保,土地换高楼(农民被上楼)等事件。央视2010年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只有45%的受访者感到自己幸福。

中科院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中称,中国在本世纪末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只有4%。这个结论显然引发国人许多争议和质疑,但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同时,更应该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应该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与责任。为了应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国家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牢固的民族凝聚力。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变化的今天,我们既不能放任自流,让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让社会矛盾越陷越深。当然也不能因为收入分配改革,使效率优先原则和群众的积极性受挫,从而丧失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者,袁子林,笔名袁河,副高职称,在多种报刊杂志发表政论、评论和文艺作品二百余篇,并多次获奖。华人作协会员,中国发明家协会会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