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林东:菊与刀文化的新感受

火烧 2010-11-20 00:00:00 思潮碰撞 1033
文章分析日本军事文化中的拼搏主义与效益主义,探讨其如何通过勤俭节约与高效投入实现军事崛起,对比中日国防管理差异,揭示其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

九万里风按:读罢此文,我横生一种彻骨的悚惧与忧患。悚惧者,日本还是一百年前的日本;忧患者,中国还是一百年前的中国。  

该文中所描述日本军政两届的质朴刚健,相对比今日其中国同行的浮华虚荣,真像极了一百年前明治天皇的日本与慈禧太后的晚清。一百年多年前,明治天皇提取皇室内帑、约省文武俸禄来接济海军军费,叶赫那拉氏却反挪取海军白银修园庆寿。一百多年后,日本军界宁可粗食陋室也要整军经武,中国却玩不尽焰火烧钱的“血色奢华”、一掷亿金的瓷瓶风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如此,国也难例外。呜呼哀哉!  

但愿上上个甲午年的事故不会重演。  

   

菊与刀文化的新感受  

作者:林东  《世界军事》2010年第5期   

后来居上的拼搏主义  

日本领土面积仅38万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60位,而其经济实力却长期稳居世界第二。防务能力上,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的实力,在亚洲仅次于美军,目前没有哪个国家不把它作为大国对待。
    那么,自卫队究竟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原因众多,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文化传统中那种强烈的拼搏主义——即不管起点多低,都始终将赶超世界先进列为目标。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当日本国门被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准将的“黑船”叩开之时,扛着“竹枪”的幕府军队实力远不及清军。但明治维新后短短十来年,日军就一举成为亚洲首支近代化军队,跻身世界列强之林。二战中,日本航母起步明显晚于英国,却首先编成航母舰队。同样,二战后自卫队从零开始,长期以来国防预算被限定在1%以下,轰炸机和航母都不许建造,但日本却巧妙组合了驱逐舰和护卫舰,打出“八八舰队”的招牌,在西太平洋独树一帜地建立起常规作战备件下的近海优势。
    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日本人在总结时,很少与自己过去做纵向比较,而只以世界一流军队为准绳,关注横向差距。他们的工作总结很简洁:不谈今年比去年有多大进步,只谈任务完成情况。跟他们高层的见面会俨然就是个揭短会,每位来宾都要求给自卫队提2条缺点。这种做法,使他们很少有自满情绪和自我陶醉意识,因此能长期保持不懈的干劲,屡屡创造出后来居上的业绩。  

以茶代酒的效益主义  

日本防务开支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国防预算为47903亿日元(约合530亿美元),却只有26万人来花。按理各单位手头都相当宽裕,可他们计划内的招待宴会大都是简单的快餐而已,高级午宴上也往往以茶代酒、点心多而菜少。在他们看来,招待上花钱不值得,所以宴会尽量要少,开支尽量要小。甚至,他们在改善办公条件上也极为吝啬。我在防卫省学习时,对校舍印象最深:房子牢固抗振,但朴素简单。自卫队的最高学府集中的3栋楼里,既办公又教学。除主楼大厅是水磨石铺地,其他楼层仅在水泥地上加一道红色地胶,墙壁则是清一色朔胶,基本没怎么装潢过。1975年竣工的教学办公楼维护得很好,这么多年来既没添置新楼,也没花钱做门面。一句话,自卫队是抱着钱罐过紧日子,有时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休息室里的咖啡、茶叶都由大家凑份子购置。高级佐官学习期间没有伙食补助,就连将和将补(相当于中将和少将)也没小灶,大家一律自带便当或者在食堂就餐。360日元的午餐费(约合人民币28元,按东京物价是北京4倍来计算,实际相当于在北京7元的开销)有一碗米饭、一碗面条、一盘炒菜和一碗酱汤,没有鱼和肉。将和将补就餐唯一的特殊待遇就是有特定餐桌,以一道屏风与佐官们隔开而已。
    那钱都花哪儿去了?自然是花在自卫队视为命根子的武器装备上了。好钢用在刀刃上,自卫队计划花1000多亿美元打造导弹防御系统。除训练费外,其他开销已经压到最低。我参加“美日太平洋战争研讨会”时发现,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一天下来竟连午饭都没有。经费则用来请昂贵的双语同声传译了,以保证跨国军事学术无障碍交流。 
    受益于抠门的经济头脑,长期以来自卫队在太平洋海域保持着较强的发展势头。翻开日本军事杂志,会发现没几个月就冒出防卫大臣给新下水的军舰剪彩的消息,或是有一架新飞机开始服役了。可以想象,靠抠门省下的钱造出的军舰、飞机,当然是最心痛的了。所以,自卫队新军舰的剪彩和命名,必定由防务大臣亲自主持。这么看来,自卫队勤俭作风里蕴含着追求军事效益的目的。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效益主义,而不只是节约主义。  

均摊制下的廉洁主义  

餐桌交流是东方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日本人也不例外。不过在日本,西方的AA制和东方平均主义在饭桌上结合了起来。班里聚会不少,但不管是庆祝课程修完结业,还是为人接风洗尘,费用一律分摊。刚开始着实让我别扭,不过习惯后,反倒觉得这种饮食文化反映了日本人的廉洁理念,值得推广。
    首先,均摊制培养了人人掏腰包的好习惯,大家都掏工资集会,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学杂费。所以日本同僚喝酒时,必定将酒盅放在酒碟上面,洒出的酒流在酒碟里,再倒回酒盅喝了。有时想起来实在汗颜。另外,无人做东,人人掏钱,也就人人均等,上级和下级也是如此。久而久之,自立平等观念就继承下来,也就很少有请客送礼、花钱办事的毛病。
    在均摊制的熏陶下,自卫队官兵关系就比较简单了,廉洁奉公成为准则。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人送礼品都是花钱不多的小玩意,价值超出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80元)的礼物就非得问个明白。我的学习搭档是一名自卫队空佐,他是位优秀的航自军官,中秋之夜给我送了一块很小的月饼,告诉我这是他夫人到很远的地方特意为我购买的,可能打车的费用都比月饼本身贵得多。他送得坦然,我接受得自然。这种日式的友谊,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  

铁板钉钉的法制主义   

日本人法制观念和照章办事态度可谓一丝不苟,一举一动都要寻找法理依据,超出法规一步的灵活性都没有,除非先修改法规或者追加法规来放宽政策。所以,自卫队在这种氛围下堪称“以法建军,以法治军,以法用兵”的典范。
    这点在我进修期课程学习上也有所体现。课程往往从研究日本《宪法》和《防卫法》《国际法》《应对周边事态法》开始,再分析自卫队防卫大纲,进而提出自卫队发展与运用之道。像自卫队从事国际事务的范围、行为和自身防卫问题,都得从法律中寻找依据,并推导应对何种情况使用部队的类型、数量及装备。日本《防卫白皮书》里就列出了几十种自卫队出动的政策规定,相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自卫队要想超越雷池,必须先在法理上过国会这道关。
    在自卫队,法制军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事小事都一样。比如像入营门的检查,从经验上讲,一般进门严格查证就行了,但人家居然是出门和进门都必须严格查证,即使刚跨过门就出来也要重新验明正身。人家不怕繁琐,原因很简单,进出营门要查证是哨兵职责,按条令办事不能打半点折扣。
    当然,最“死板”的是在编制体制这样的大事上,没有一点余地,别说超编一个将补,就算全自卫队多配一名少佐都不行。因为各级军官定额由国会确定,属于国法,实编不足可以,但超编就被认定违宪。为此,国家还在财政上严格把关,多配的自卫队军官都地方领工资。自卫队是每月18日报领工资,实际要等4个工作日钱才到账,这4天是国家财政审计日,认定无差错后财务省才将钱打到各帐号上。
    另外,自卫队经济制度十分严格。自卫队资产由防务省统一管理,军官则是死工资,全自卫队实行统一待遇,各大小单位均没有自己小后勤,无权搞福利,法律上也不允许自卫队从事生产经营,对违反者视为腐化渎职。
    在严格的经济制度和审计制度下,各单位几乎没有预算外的机动费,计划外活动就只能由各级领导自己掏腰包了。如果单位要搞评功评奖的话,要么是精神上的,要么给受奖者提前晋职,不可能也不允许搞金钱奖励。由此,自卫队军官较好地保持了军人与金钱不沾边的传统。
   如果考虑到日本人的这种法制主义,就能很好理解,为何每当日本政府推动防卫法律修订时,日本人往往如履薄冰,而邻国舆论则如临大敌了。  

同舟共济的协作主义  

危机意识深重的日本人有着深深的孤岛情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同舟共济式的“大和文化”。这同舟共济协作主义的历史传承,给自卫队带来了2个优秀品质:一是公平竞赛,良性竞争;二是自主协调,善于协作。我在班级研讨会上对此感受颇深。自卫队同僚们常用大半天时间来热烈竞争发言题目,最近临近终点时突然达成一致,不需要主持人协调就能达成一致。而主持人也是轮流坐庄,一人负责一个主题集体研究,没有固定班长。
    不得不承认在现代军事变革中,自卫队所特有的团队协作意识能使其很快适应联合作战要求,满足时代需要。从自卫队近几年统合发展实践来看,他们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全自卫队情报系统整合,与美国相比,不仅速度快,而且摩擦少。
    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共同推进作战能力整合发展计划,他们各自军种利益竞争的冲突却并不明显,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军事转型的阻力。陆上自卫队对海空自卫队优先发展并没有意见,他们认为军舰、战机越多,地面部队就更安全。这种认同协作、自觉协作的传统同样也使自卫队克服了机械化发展中条块分割的毛病,能较主动地合作解决跨军种领域的交叉问题,而不是只自扫门前雪,更不是遇事先把自己的责任推干净。

附录:

何新:平生见闻的奇谈怪论与奇闻轶事》 之 德间康快令我想起古越国人

    1990年我应德间书店邀请访问日本。一晚,德间康快正装着和服,设宴招待余于东京赤阪王子大酒店。席间讨论及日本民族特性,德间老先生忽投箸,神情默然严肃。缄默片刻,德间正色云:
“日本人的生存环境与中国人不同,我们的心情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中华是幸运的民族,居住大陆,土地辽阔,物产资源丰富。你们失败后还有机会。而日本人仄据海隅,除了大海没有资源。日本岛的地质是高危结构,多活火山且经常发生地震,将来可能陆沉。而且常年有飓风台风。山地贫瘠,食物无法自给。国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却超过一亿多,生存空间非常狭小。日本人是宿命的民族,我们知道自己的命运,不能不作求生的奋斗。因为日本人没有机会输。所以不敢松懈,不敢不团结。而且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是一个战败的民族。”
    言谈间,德间先生神情凛然庄重,正襟危坐,宛如一尊石像。当时对此,我脑中忽然浮生勾践文种范蠡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乃知道日本从未接受失败,未来是一定要突破重围的。
    德间一族乃日本旧族世家。德间先生后引荐我见到宫泽喜一、佐伯喜一等日本政坛巨臂,所谓”知中派“,惜乎今日均已谢世。
[故今日之钓鱼岛事件,不过是一个开端而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