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庄周三易其字

火烧 2014-11-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庄周三易其字的象形文字特征,分析汉字的象形、形声、会意等构成方式,强调汉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引用仓颉造字的典故,揭示文字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在《养生主》里庄周三易象声词:砉、騞、謋,为什么呢?从这三个字,我们又能可以看出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汉字的主要特征是象形的,也就是从结绳记事到刻画记事,结绳是繁琐的工作,就是绳子结出五花八门的花样,也记不尽越来越繁琐的事务。刻画势在必行。开始是形象的,随后是用抽象的线条勾勒。中国后来国画注重意象的原因也在这里。西方的文字则没有这个特征,他们的文字是偷来的,据说是从巴比伦后人那里偷来的,巴比伦的古文字也是象形字,差不多与中国同时,只不过他们过于写实,没有抽象的加工,一幅幅小画儿拼接累积如山峦,自必要夭亡。巴比伦的后人也做过一些修改,把一幅幅小画子用一个个音符来替代。西欧人捡过去就成了拼音文字。

  中国汉字当然不是停留在象形这一初步成果上,后来又有了形声、会意、指事等等方法组成新的表不同意思的汉字。这样汉字就像后来的活字印刷一样活活牢牢的,就是既灵活又牢靠的意思。古印度、埃及和巴比伦一样,一个字就是一幅写真的画,自然也是命不长。汉字正由于这个具有象形的特征,所以能像中国人能看懂三千年前的古文,唯独中国,拼音文字的国度就是看他们五百年前的文章也颇费周折,不是专门研究者不敢问津。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古老诗句,就是有了一定年龄且只具备小学水平的当今人也会看明白的。关关象声,就是斑鸠在河滩上呼唤它的伴侣这么一幅图景,象征着爱情,这就是画中意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是这个道理。诗画同源,也就同在那个抽象出来的线条上。

  文字对文化的传播,科技的进步起着决定意义上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文字起源,我们人类还在石器末年。也正因为我们能看懂古代的文章,我们才胆敢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的极大错误。“天雨粟,夜鬼哭。”这是我们大家口头上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指仓颉造字的结果。现在人们又加了一句,“思念漫太古。”通常人们认为仓颉造字让邪恶不能遁其形。而事实上邪恶的东西愈来愈多,而天雨粟倒是真的成了事实,现在的科技成果不像天雨稻米一样,吃不了,全变成了垃圾了吗!其实,这句话来自《淮南子.本经训》【百度就可以了】。“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这里“棰”字需解释一下,相传为中国上古尧舜时代的一名巧匠,善作弓、耒、耜等。看完这仅仅的几十个字,我们就基本明白了古人的用意了。“伯益作井”能抗旱,也是小规模的“天雨粟”。能持久吗?现在的北方,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井只怕无处可打了。怕什么?修水渠、造水车。现在就更不用我说了。真的是鬼无处遁形而日夜哭泣吗?相反,“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是人间的“鬼”愈来愈多矣!“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相反,大巧愈演愈烈!

  再我们来看文首的提出的问题,砉、騞、謋,这三个字有两个与石头有关,无疑问题早出在石器时期。“騞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就是人类若不自省的最终结果。 “磔”与“謋”仅边旁不同。“磔”,一种刑罚,就是“凌迟”,在石器时期就是用石头一块块把那些能工巧匠活活割死。从“謋”得知,只怕还与谣言密不可分。其中“马”字旁我不用讲解了,真是日新月异呀!这就是旧石器时间如此漫长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庄周讲解牛,既是讲“科技”,也是讲“凌迟”。《南华经》早于《淮南子》,更为可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