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在读大学生成绩优异,正准备考研,但令人痛心的是,这名大学生没有想着去找份工作,或者做兼职家教养活自己,而是为残疾的母亲找了个看厕所的差事,逼迫母亲挣钱供自己读书。如此没有道德观念的学生,如此不孝的孩子,脑子再聪明,成绩再好,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却偏离了道德的航线,让人感到忧心,寒心!
我的侄子也是这样的,过年回家时,我跟他说你上学期间可以借着星期天和节假日出去做些事情,既可以赚点钱,还可以减轻你爸妈的负担,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将来走上社会找工作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可侄子却说,我没有必要现在就去工作,现在工作和三年后我毕业了工作有什么区别?不就早几年工作吗?我以后工作了多努力就行了,我爸妈都不说,你管那么多干吗!看看看看,人家说的是振振有词,我倒成多管闲事的人了!我哥嫂听了只是淡淡地说,你小姑说得对,不要嘴坏。我知道,他们是舍不得儿子吃苦,却不知这样会使孩子滋生懒惰、依赖心理,是养优为患,会害了孩子!
其实,现在象那个不愿意自己工作,却给自己母亲找看厕所差事活养活自己;象我侄子这样思想懒惰的大学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年轻孩子的懒惰行为把自己变成了三无心学生:没有责任心,没有孝心,没有感恩心。造成三无心学生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在外面边上学边工作吃苦受罪,任何苦难宁肯自己承担自己扛,也不让孩子知道或分担,把孩子宠成目中无人的小霸王比比皆是;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于: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机制一直就在追求分数至上,学校把学生教育成考试的机器,道德教育、感恩教育基本就是空白,这正是我国年轻孩子道德理念严重缺失的原因所在。
家长爱孩子没有错,学校要求学生考出好成绩也没有错,只是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综合素质方面教育的把握,希望我们的父母多给孩子自立的空间,学校多组织公益服务活动,为学生寻找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寻找可以感动他们的机会,让他们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创造一个心理能够健康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