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信用评级
自中国民营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于7月11日发布首个国家信用等级报告后,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关注,赞者有之,贬者、质疑声也不少;特别是大公国际的“美国被降级”使得一些人士颇为不满,甚至有些光火。题为《美质疑国家信用降级 中国企业称报告无官方背景》一文道:“降低美国信用评级是因为美国从账面看已资不抵债,处在破产状态,只能靠美元贬值,对外输出美元债务生存,‘这是对全世界债权人的侵略’”大公国际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如是说。此观点是否有道理呢?答案或就在由美国华尔街刮向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就在题为《华尔街财务丑闻似地震 美商界信誉危机如海啸》、《高盛深陷“欺诈门”:华尔街巨头遭遇信誉危机》等报道中。
然由题为《中国对评级巨头说不 中国版国家信用评级问世》的报道来看,想要打破美国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独霸\垄断的国际信用评级市场,还就真不是件易事。因为关键的因素在于“获得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资质即被公认为国际性的评级机构。”这个叙述。也就是说,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之所以能够独霸\垄断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完全是有赖于美国政府、国会的鼎力支持;因为,不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其国会,维护、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也是不容其他国家有些许挑战的。从媒体报道的美国新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与以往一样,奥巴马对美国的战略定位还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换句话说就是,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或怎样的“普世价值”、人权、民主喊的震天响,其实施的战略都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自己的修辞是“领导地位”)。那么,要想维护、保持作为唯一的霸权\领导这个地位,是不是必须保证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霸权地位呢?
“截至目前,全球近200家评级机构中只有10家在美获得资质,其中7家美国本土公司、2家日本公司、1家加拿大公司;但后3家外国机构进入美国后从未开展业务。”此现实难道不耐人寻味吗?或许,这3家外国评级公司之所以能够获得资质,也只不过是为了向世人“表示自由”、展示“不垄断”吧。因为,对照着1997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因美国华尔街引爆的并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诸多美国政府官员、国会议员们,甚至是金融界众多人士、媒体在对待这两个危机时的言论、做法和不同的态度,等等,以及题为《华盛顿国会山悄然酝酿狙击中国资本出海行动》报道所述的现实问题,美国是不是把维护其政治、经济、军事“三霸”地位演绎的淋漓尽致呢?
问题的关键或还在于,据资料显示:花旗、巴克莱银行、美国银行、高盛等投资银行大鳄,还是这三大评级机构的主要股东。试想,投资银行所发行的各类金融产品的信用等级是由评级机构评出的,可发行人又是评级机构的主要股东,这其中恐怕很难避免猫腻吧。雷曼兄弟的倒闭、华尔街已曝出的丑闻是不是佐证呢?或也可以说,大公国际还将在所谓的竞争中面对着美国金融大鳄们的游说、排挤、打压。
而美国普天间军事基地问题已经直接导致了日本鸠山首相的辞职;因此,这又怎能不使人相信诸多国际舆论的欧元正式进入流通市场后,美国必开启整垮欧元的系统工程呢?何况,美国政府中的一些官员和不少国会议员、团体不也还把自己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灾难归罪于欧元、人民币汇率吗?同时,虽说美国也对华尔街金融大鳄们进行了问责、调查,惩处了麦道夫之类的骗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对高盛“欺诈门”提起了诉讼(最终的结果是:高盛集团同意支付5.5亿美元罚款,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民事欺诈指控达成和解,其好处是,相关的详情外界恐很难了解了),诸如此类;号称是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的出台之起因,也不过是源于“石头”狠狠的砸在了自己的脚上而已,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说:“美国人民将不再为华尔街的错误买单”。可其他国家的人民呢?因而,在其国内不能干的事情,在其他国家大可放心的去“创新”,去“衍生”,甚至是不为外人道的操纵、控制吧。所以,大公国际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列入拒绝程序再也很正常不过了,除非大公国际心甘情愿的充当聋子的耳朵,或他人的玩偶,否则恐怕很难在美获得资质。媒体报道的美国财长盖特纳在今年2月所说的:“虽然有巨额债务,但美国永不会失去顶级信用级别”和穆迪、标准普尔几年前就曾警告美国可能会丧失AAA级别,可迄今为止其不还是照样3A,是不是很好的佐证呢?
可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恐怕是大公国际所需要面对,并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当然,由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或许,更为严峻的现实还在于我国诸多领域中的“超国民待遇”问题,动辄以“惯例”、“接轨”来自我贬损的问题。如题为《刘登高:不能指望转基因拯救中国大豆》报道中的有关“中国大豆产量低、品质差”这个说了N年的转基因大豆比东北大豆之优势,是否有支持这个说法的依据、数据等详尽的资料呢?又是谁做的试验、认可的呢?该文中的“事实上,我国大豆油脂含量高于20%以上的品种有上百种,高者达到25%;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7%;亩产25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有上百种,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大豆平均亩产在180公斤左右,也高于美国。”这个叙述,又在昭示着什么呢?可令人沮丧的是,进口转基因大豆比我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强的舆论还是甚嚣尘上。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宣传也发生在了酒的诸多宣传上。即饮用葡萄酒比白酒好处多、健康;某些宣传还冠上了饮用葡萄酒就贵族、高雅了,优雅的生活象征了之类名头,不一而足。结果是,进口只有几元人民币一升的葡萄酒,在我国装瓶后,个个基本都成为了身价不菲的奢侈饮品。所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或多也是这样由我们自己人为造成的吧。由此再来看大公国际信用评级的前景,谁又能乐观呢?何况,“美国正在大规模收购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已经控制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2/3的份额...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中国四大评级公司中唯一没有被收购的一家独立评级公司”。而被收购的信用评级机构,又会不会如那么些被收购、合资的诸多“活力28”们一样,落得个“雪藏”、“被消亡”的结局呢?
如果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巴林银行的倒闭是个案的话,那么安然的轰然倒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假账丑闻,以及近期题为《罗氏公司被指制造恐慌谋利 甲流或是一场阴谋》、《高盛旧账被翻出 媒体质疑其恶意规避中国法律》、《美国三大评级巨头堕落黑幕重重 中国市场遭渗透》、《高盛再当被告 被诉发“欺诈财”》、《高盛的中国对赌游戏:扮融资上帝 国内企业损失惨重》、《高盛被指帮希腊隐瞒债务 欧洲多国拒其包销国债》等众多报道,又在向我们揭示着什么呢?
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另一个障碍或在于,我们对虚假信息、欺诈广告\行为和造假打击、惩处的不力,甚至是部门\地方保护和某些数据的怎一个“被”字了得。不是吗?
如题为《海外中医药违规行为带来危机 规范约束迫在眉睫》报道所述的“中医中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传播,为海外华人创造了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为人类战胜疾病做出了贡献,但某些海外中药店的一些违规的行为也为中药的发扬和传承带来危机”问题,在国内是不是也很严峻呢?那些泛滥成灾的打着中医之名的养生、保健、理疗的欺诈书籍、广告、各类保健用品;学术造假,主流教授、专家的信任危机,是不是都是严重的摧毁着我国信用体系之行为呢?此又对我国信用评级发展起到了怎样的负面影响、或阻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吧。
因此,别人的各类危机,或并不必然会成为我们的机遇;何况,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和某些金融大鳄还享有其国家给予的诸多垄断,美名曰为:领导地位。再加之近乎无处不在的“超国民待遇”的存在,我国信用评级的道路又怎能不坎坷呢?
或许,比在美国获得资质更为重要的是,大公国际的信用评级又会被多少中国各级政府所采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以及各类金融机构\证券市场、企事业单位,又是否会用大公国际的信用评级来行事呢?各种媒体会不会如报道穆迪、标准普尔、惠誉那样的趋之若鹜、铺天盖地的报道大公国际的信用评级结果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采用大公国际的信用评级结果,又如何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或得到评级的话语权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