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永远不抛弃,永远不放弃——党校札记(一)

火烧 2009-12-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党校札记,探讨现实官场生态与理想之间的冲突,揭示潜规则与利益驱动下的党校现状,体现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与现实困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f74db0100gik0.html
  窗外,寒风瑟瑟,室内,暖风融融。
  记忆里,党校是革命的大熔炉。
  而今,经历了市场经济洗礼的党校,也讲究利益优先,就象一座电磁炉,周遭有一个强大而神秘的磁场......与时俱进的党校,早已经不再单纯、朴实,而是沾染了这个市侩时代的红尘,在迷茫在沉淀、在赤裸中招摇......当某些党校成为资本家的传声筒、培育富二代的温床,甚至成为资改派的竞技场的时候,只剩下那块曾经大智大慧的金字招牌,在苦风凄雨中欺世盗名.....
  党校其实还是官场,至少是官场的延伸:所有现时代的官场生态,都在这里被复制、粘贴、链接,只是,还披了件金光闪闪的外衣。
  党校更象是一个交际场。同学、朋友、同事、战友欢聚一堂,迎来送往。
  酒席上,同样有官品的高下,人情的亲疏,有政治的冷暖,也有GDP的汹涌......内需在日复一日的被拉动......醉眼朦胧里一遍遍从复着真实的谎话,还有谁对民生、对社会看的透彻、还有谁能够抵挡名利的诱惑?要么学习钻营,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逢场作戏。潜规则无处不在----到处是被污染了的官场生态,崇高的理想无处可逃。

  党校也可以做为休闲避世的港湾。既可以是官场失意者疗伤的锚地,也可以作为清流睁眼看世界、社会、人生的南山。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神明,或者是权力、或者是金钱、或者是利益的纠结、或者是心灵的挣扎......
  然而,党校毕竟与现实的官场还是有量的区别的,它已经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张力的小社会。因为是学校,就必然有一些思想层面的碰撞,对于现实的彷徨、对于未来的愁怅!这里不闻风声雨声读书声,却无法规避国事家事天下事。
  人,总是离不开思想的。不同的人总会站在相近或者相异的思想层面,在某个社会的基本面上建立、寻找、重构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一场寒流袭来的时候,才容易看清楚自己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够看明白周遭的氛围。

  清朝末年,腐败丛生,国无以救。清朝官场流传着一首著名的词--《一剪梅》: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
  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
  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
  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
  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大家似乎都不关心“政治”,但是又没有谁不关心自己的“前程”。国家离大家很远,民生离大家很远,然而,大家又不得不成天面对这些。作为执行者,更多的时候是不问是非对错,明哲保身。但是,他们又是这个社会的中坚(间)力量,随大溜的一群?!  
  我想起了刘邦,想起了萧何,想起了大汉初年的那一群豪梁.....

  如果一切都是逢场作戏,那就一定是一个国家、民族潜伏的危机!

  有些日子没有上网、没有写东西了。
  乌有之乡是我有时间必须浏览的。在这个市侩时代,乌有之乡虽然有着高贵的品质,却更多的时候介乎于隐者和侠士之间,我有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乌有之乡的受众群是如何分布,也不知道是否作过定位和调查,总之,乌有之乡的宣传力度还应该大力加强。我曾经几次向身边的同事、同学推荐,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乌有之乡,更少有人表现出兴趣,倒是与几位党校老师的课后交流,有表示要关注一下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以我个人两年来在乌有之乡的实践,觉得乌有之乡在坚持先明的政治立场的同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还应该更包容一些。在这个浮燥的利益优先的时代,我也为乌有之乡的前途担忧,因为乌有之乡是少有的几个能够与我心灵交融的知己,时常,我读到了她的清醒,也读到了她的孤独。我愿意和她一起,为了那分对生命的尊重、对理想的承诺、对民族的挚着,永远不抛弃,永远不放弃.....
  很喜欢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同样喜欢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的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
  我将林少穆这幅对联和两句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与乌有之乡的知己共勉。
  17:57 2009-12-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