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从毛泽东三首井冈山词读党史

火烧 2011-10-0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毛泽东三首井冈山诗词,解读其革命信念与党史背景,分析黄洋界保卫战及毛泽东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展现井冈山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井冈山是中国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也是毛泽东建党建军思想的摇篮。毛泽东对井冈山情有独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用诗抒发自己对事对人的感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毛泽东一生诗作并不多,有资料记载的不过100来首;公开发表的只有30多首。这些诗词基本上是一时一地一事一首。唯独井冈山写了三首,毛泽东对井冈山的深情厚谊可见一斑。

          一九二八年秋,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是毛泽东坚持井冈山根据地斗争,反对湖南省委错误冒险军事行动使边区红军受到重大损失后驰援驰援井冈山;仅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保住了中国革命摇篮根据地后,心潮澎湃,兴奋之余,一气呵成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

        黄洋界一战,是红军以少抗多,以弱御强之战。战斗形势对红军是非常恶劣艰苦的。“我自岿然不动”过去的注家总是从好的方面解读,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理解这首词中最重要的钥匙是“我自岿然不动”和“报道敌军宵遁”二句。毛泽东留守井冈山的红军不足一个营,而“敌军围困万千重”通过这样的白描写实,当时红军的处境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从军事上讲不可能是“岿然不动”的;为什么说“岿然不动”呢?我认为这应当首先是指毛泽东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岿然不动”。这与接下来的“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是一脉相通的。正因为如此,敌军在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的情况下,放了一通炮为自己壮胆、压惊后乘着夜色走了。 “宵遁”过去注家说是敌军“逃跑”了,应该是不准确的。井冈山易守难攻,回旋余地大;红军手里只有一门迫击炮,几发炮弹;其中一发击侥幸击中敌军指挥所,敌军认为是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杀回来支援了,不再恋战就作“战术撤退”了。“炮声隆”应该是指敌军的炮弹和红军的“土炮”(铁桶里放鞭炮)、机枪(鞭炮)的混合交响曲。“报道”隐含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意思。对这几个关键词句作这样的解读,更符合当时的力量及形势对比。

         古话说,仁者乐山。毛泽东平生对山情有独钟。他诗词里70%以上都把“山”作为形象思维的审美对象。“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毛泽东对山的一种诗化的审美价值解读。

         一九六五年五月,也就是距离前面的《西江月-井冈山》38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在这次逗留井冈山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两首词,一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诗在一九七六年元旦公开发表: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开头二句,毛泽东就迫不及待的表达了自己对井冈山的怀念及赞美之情。眼前井冈山的新面貌让诗人百感交集,心旷神怡,喜从中来,赞美不已。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不仅是写景,更是抒情表意;表达诗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成功的无比信念!而且提出了更高的憧憬要求:“高路入云端”!毛泽东在1933年写的《菩萨蛮-大柏地》里有“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句;一个是旧貌新颜,一个是遗迹留存;一个变,一个不变,都反映了诗人的一种非常精妙细微的特殊的审美情趣。墙上留下的“弹洞”居然也会成为一种“更好看”的装饰,非个中人不能道也!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险要哨口之最。这是写实,更是抒情:黄洋界那样事关生死的险恶一战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继续前进的脚步呢?语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毛泽东更感兴趣的是他看见了井冈山人民(也预示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工作,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热情与干劲:同时也反映了毛泽东对世界革命形势发展的乐观向好前景:“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这这些都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儿。在毛泽东的眼里,“只要肯登攀”,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做到的。然后才能够“谈笑凯歌还”!诗人的浪漫主义豪迈情怀渗透了现实世界的改造之中。既是对现实成绩的总结和肯定;又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期许。诗人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得天衣无缝。 

         另一首是在毛泽东生前尚未公开发表的《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这一首《念奴娇--井冈山》与同时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差不多;上片都是写眼中之景并抒情;“车子飞如跃”与“高路入云端”异曲同工。只是在下片各有所侧重而已。同样是写盘山公路,毛泽东在七律《登庐山》中的“跃上葱茏四百旋”比“高路入云端”和“车子飞如跃”都更美。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句,可以印证我在前面对“岿然不动”和“霄遁”的分析是正确的;这也是毛泽东自己对《西江月--井冈山》的注解。其他的注解显然都是不太靠谱的。

          有人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不是独立的二首词,而是同一首词的二个不同版本;换言之,是“待定稿”和“修定稿”。理由是我前面说到的“差不多”。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首先,这二首词看似“差不多”,细品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上片开篇由情入景,是一种“有我之境”;《念奴娇--井冈山》开篇则是由景生情,是一种“无我之境”。因此,同样是写诗人眼中的井冈山,审美感受还是大不一样的。,其次,诗人38年以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第三,二首词的词牌也换了。如果是同一作品的“修改”过程,换词牌就无法解释了。我认为是诗人有意从不同角度写“重上”井冈山的不同感受;而且诗人已经意识到,此生很可能不会再来井冈山了。1965年,毛泽东已经是72岁高龄的古稀之人了。重上井冈山的“凌云志”时不我待,不能再等了。一旦重上井冈山,百感交集,浮想联翩,“诗人兴会更无前”,一鼓作气写了二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样的例证在中国诗歌史上屡见不鲜。第四,《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没有涉及到当时“九死一生”和已经作古的战友;诗人有意把这个问题放在《念奴娇--井冈山》里来解决。“独有豪情”句是诗人告慰革命先烈们的祭奠之词。

           鲁迅先生在《悼杨铨》诗中如是云: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

           鲁迅先生面对倒在国民党屠刀血泊中的战友,除了同情、无奈、愤概而外,别无它法;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抚今追昔“独有豪情”似“风雷磅礴”,只听“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更显毛泽东作为伟大政治家的气魄。说到这里,自然又想起毛泽东在1950年写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百年魔怪”们也是在“雄鸡一唱”中结束了他们“舞蹁跹”的历史。如果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下片是在赞美、预示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力和决心;那么,《念奴娇--井冈山》却是在揭示人民必将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业绩(“万怪烟消云落”)。

          我们再把时间往前推移到1930年,毛泽东对林彪“红旗能打多久”的悲观论所作的批判而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则是用理性的理论分析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乐观主义必胜信念。与这三首井冈山词里表达的同样精神是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

          党爱民,民拥军,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会迎来雄鸡一唱,万方乐奏的美好明天。这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井冈山精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