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逝去的记忆:读书只要三毛钱

火烧 2010-07-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回忆过去读书只需三毛钱的年代,对比现在教育困境,强调教育公平与回忆价值,展现时代变迁与教育成本变化。

        如今,许多还没有达到喜欢回忆过去的年纪的人,却喜欢“忆苦思甜”起来。这是一种不容商量的悲哀。

       时下,对于贫苦百姓而言,子弟该不该读高中上大学,居然成了“两难”问题——担心考不上,考上更担心;考不上没前途,考上还是没前途。

         如此教育特色,天下奇闻啊!

         教育问题从来都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

         1975年,不知道幼儿园为何物,时年6岁未达入学年龄的我,踏进了学堂。读的是队办民办学校,学校老师教书没有工资,挣的是工分。

        那时6岁的农村孩子,十分颟顸,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记不住。有一件事情,我却记得特别清楚,村上(那时的村实际叫“队”)一个五女一男家庭,由于子女多负担重,又严重重男轻女,就是不让他只读了小学二年级的大女儿再上学。学校几次三番动员家长让孩子来读书,家长拗不过,终于把孩子送来了,她所交全部书学费竟然只有三毛钱——其他学生所交全部书学费是九毛。

       那时,一盒火柴好像是两分钱。三毛钱的学费,那女孩相当于只交了15盒火柴钱,其他人则只交了45盒火柴钱。9毛钱翻一百倍也才90元,翻500倍是450元。因此,不管是考虑货币贬值的因素,还是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后来学生读书所交的书学费,与之相比,都是天文数字。

       那真是一个完全免费义务教育的穷幸福时代。

       由于那时是生产队集体劳动,家庭个体劳动相对少得多,因此,读书郎除了放牛、砍柴,没有更多的家务,书读得相对轻松。正因为如此,我们村60后男孩齐刷刷都读过初中。这在边远落后地区,已十分了不起,整体受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

        可惜这样的日子好景不长,田土要各个家庭自己种后,沉重的的农活和繁杂的家务劳动,扑向了学生娃娃。少小年纪起,起早摸黑,爬坡上坎,伤痕累累,伐木、锯板、插秧、打谷、犁田、担粪……凡是主要劳动力要干的轻重农活,在15岁以前我都干遍了。我已记不清我为此流过多少泪。我的同村同龄伙伴都是这样过来的。这样近乎牛马不如的生活,只是背后少一条鞭子而已。

        这不是父母狠心,是迫于无奈呀。如果我们这些娃娃不参与这样的劳动,哪有农村的“解放生产力”“勤劳致富”啊!我们的父母就很可能更是被累得死去活来仍食不果腹啊!在盘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时,不要忘记我们农民的“娃娃贡献”哟。

        有一次,由于太过劳累,中午我一靠床就睡着了,就忘记了下地劳动,我的母亲就有些抱怨我懒;母亲对我的态度,受到了我父亲的严厉斥责。这样劳胜其力的脏活、累活、苦活,没完没了,不见尽头。

       自初中时起,父亲总要安排我兄弟仨的周末假日劳动,那就是将猪踏牛踩过的一堆堆农家肥,蚂蚁搬家似的一挑挑,担到很高的山上,很远很远的田里。这样的安排,这样的劳动,直至我兄弟仨上完学,参加工作后才完全结束。

        可是,在我兄弟仨远离家乡求学的日子里,超强度的劳动却把我父母的身体搞坏了。由于父亲白天要教书,他就两头黑在田间地头,田水冰冷刺骨,他也要坚持犁田。而我的母亲,也因此要一个人肩负起全家人才能完成的劳动任务。

       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不付出百倍地努力去耕种的话,挨冻受饿,谁管你呢!此一时,彼一时,不比过去了!集体生产队时,村上有一个出奇的懒汉(这种人极少)——一个十四五开始岁起生活在新中国的富农,单居一处,长年不愿出工劳动,生产队次次把劳动所需的一切东西备齐,磨破嘴皮请他出工,他最多干满一天,就又窝家里去了。他一年四季总工分不足100分,分到的粮食就比别人少得多,粮食总不够吃,队里没办法,只好主动赊给他粮食。更要命的是,不知他在家里怎么鼓捣的,家里三次失火,次次烧的一干二净,队里不但要白给他一家粮食,还得次次给他重新盖房。这换成别的时代,他只有一家老小要饭去。就是这样的家庭,他的三个儿子,也没有一个没读过初中,队里、学校连收他一分钱的念头可能都没有。

       这样的余绪,后来虽然慢慢变了味,读书的钱越收越高,但我兄弟仨还是蒙受其惠,在九十年代初相继都完成了学业,尽管我们花光了父母的全部积蓄。换成后来,想都不敢想。当我站在讲台上,向我的喽啰们,深切怀念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时,我说:“大学四年,我总共只交了50块钱学费。”台下嘘声一片,他们感到不可思议。我说:“比我更早的人,书读得越高,反而越赚,说不定还有粮食、粮票带回家。”他们的瞳孔大得喷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