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恶果:教育局变成教育公司--警惕教育资源“国退民进”
警惕优质教育资源“国退民进”
2010-07-03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教育局长和校长联手成立了一家公司,然后收购了他们治下的两所公办学校,此后,这两所仍然由公办教师授课的学校,摇身一变就成了民办学校,收费标准随之水涨船高。无论怎样狡辩,遂宁教育当局带给公立教育的暴利敛财,都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基础,彻底背弃了教育的公益本质。
书生香(湖南注册会计师)
教育局长和校长联手成立了一家公司,然后收购了他们治下的两所公办学校,此后,这两所仍然由公办教师授课的学校,摇身一变就成了民办学校,收费标准随之水涨船高。事情发生在四川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和遂宁二中实验学校。这两所实验学校的“公有民办”身份遭到了当地众多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士的质疑。(7月2日《中国青年报》)
先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人为从公办学校中独立出来,用最好的硬件最好的师资搞出“校中校”,然后教育局长任董事长、校长任总经理成立某某教育集团,接着莫名其妙就将此优质“校中校”予以廉价收购,最后上演的则是空手套白狼的疯狂敛财之旅――优质教育资源如此民办化,简直与抢劫国资无异。
对照曾经的国企MBO(管理层收购)模式来看,发生在四川遂宁的这一幕,无疑是不折不扣的教育领域MBO,是公立教育的“国退民进”。这已经不只是“教育产业化”,而简直就是“教育私有化”,原本作为公益性质的公共教育产品和服务,就这样沦为掌勺者私分国资的敛财机器。由于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被掠夺一空,低质教育由此成为公立学校的代名词,学生和家长事实上只剩两种选择:要么挨宰交钱,要么接受低质。
无论怎样狡辩,遂宁教育当局带给公立教育的暴利敛财,都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基础,彻底背弃了教育的公益本质。其中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红顶商人、滥收学费、贪污腐败等各种违法犯罪问题,理当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问题更为严重的地方在于,尽管方式可能不同,尽管程度可能各异,但这种优质教育资源民办化的现象,事实上在很多地方都同样存在。
近年来,在很多的地方,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名声在外的好小学好中学,突然之间就挂上了某某教育集团的招牌,不再属于国家免费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列。明明是公办学校,只因披上了“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的外衣,就可以按民办学校的标准收费。内部MBO也好,暗地出售也罢,如此以“民助”之名敛财的办学模式,其实就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退民进”,幕后本质则是:让优质教育资源去赚取教育暴利,让劣质教育资源充当教育公共产品。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早已是普遍共识。为此,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位置,并且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始终是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变基调。因而,像遂宁这样为谋取地方或者个人私利,而不惜背弃公益教育基本职责,利用“国退民进”手段,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以大敛其财,实在是对民族、对国家、对未来的犯罪。
四川遂宁的教育当局MBO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当权力不是全心全意投身于如何提高教育水平,而是全心全意投身于如何利用教育敛财,教育很可能会走向一条产业化、私有化的大踏步倒退之路。那么,全国可能会有多少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当地的“摇钱树”?在媒体聚光灯之外疯狂敛财的它们,又会否受到教育部门的追查?或许,这股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退民进”暗流,是该进行一次全面而彻底的清查了。
作者:联系记者
不可把教育局变成教育公司
2010-07-03 来源: 新京报
观察家
既当掌控教育资源的教育局长,又当收购公办学校的公司的董事长,当看到教育局长若隐若现的双重身份时,你就能看出“伪民办”的猫腻了。
四川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和遂宁二中实验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在全市数一数二,没想到近来却成了“民办学校”———因为民办的帽子,他们可以向学生收“三年一次性缴13000元”的高价学费。媒体调查显示,这两所学校“从公办转为民办”的过程疑云重重,收购学校的公司的董事长,竟是当地的教育局长张永福。(7月2日《中国青年报》)
既当掌控教育资源的教育局长,又当收购公办学校的公司的董事长,当看到教育局长若隐若现的双重身份时,你就能看出“伪民办”的猫腻了。这样的双重身份,可以一方面利用权力将教育资源向这两所学校倾斜,配备最好的设施和最好的教师,享受到最好的政策;另一方面则通过掌控的公司将其收购,以改制之名从公办转为民办。有“教育局董事长”罩着,这样的“伪民办”仍可享受公办资源,却能以民办之名大肆收费。
这个生意经,做得真好。通过这种改头换面、偷梁换柱的“假民办”操作,教育局长当公司董事长,教育部门岂不成了当地最大的教育公司?其治下的教育也自然变成了赚钱的产业———难怪当地家长抱怨,学费本就高昂,可今秋开学的学费还将进一步上涨,上涨幅度将翻一番。
从师资到设施,明明是公办国有的,怎么变成民办呢?这对一般人是天大的难题,可对掌握着权力的某些官员却不是什么难事,他们甚至没有费多大力,没有出什么钱,通过“公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参照民办学校运行”一系列文字游戏,神不知鬼不觉,教师都蒙在鼓里,一夜之间就实现了公转民,从政府限价变成市场定价。
“名校办民校”还背负着侵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的骂名,可遂宁的“伪民校”做得很狡猾———收购公立学校的、教育局长任董事长的公司,也是一家当地国资委控股的国有公司,国有收购国有,资产还属于国家,在名义上算不上是国资流失。可是,国有收购国有,用国家的钱收购公立学校,用左手倒腾到右手,学校仍是国家的,怎么能叫“民办学校”呢?
肩负教育公益责任的教育局长,怎能担任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的董事长,这不是公然将教育当做产业去经营、将教育当成牟利工具了?而且,这么好的公立学校,这么优质的国有资产,为什么要卖掉,为什么要转为民校身份———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借民校身份收更多钱。
审视遂宁这场权力操盘的闹剧,可以看到制度出了许多漏洞:学校产权的混乱被钻了空子,而改制的不民主、不透明也让权力肆无忌惮,政企不分、亦官亦商的混乱更让操作畅行无阻。民办学校制度,本是为了与公办竞争,或者补充公办的不足,可在教育垄断之下,真民办很难获得生存空间,假民办却大行其道,成为权力创收的工具和牟利的手段。
曹林(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