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构想(第二版)
我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构想
(第二版)
前言
很多人考虑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总是从概念出发,公有制啦,没有剥削啦,按劳分配啦,由这些概念来构造一个生产关系,但是,这真的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吗?真的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吗?以前有一句话,“宁愿去资本主义国家受剥削,不愿在社会主义国家做主人”,就是对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人的生活水平远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写照。实际上,工人真正关心的是(其实所有人都一样),他自己真正能获得的利益的多少,而不是有没有剥削。如果受了剥削反而能获得更多利益,工人肯定会选择受剥削。
因此我想,应该从工人实际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公有制、剥削、按劳分配这些概念出发来思考,看看怎样的生产关系可以给工人最大的实质利益。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实施可以看到,工人们需要的就是这个,他们拿到这个之后,就抛弃了“共产主义事业”。虽然西方的福利制度到现在难以为继,但却无法否认,工人需要这样的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难以为继,原因是缺钱。钱到哪里去了?到资本家的钱包里去了。把钱拿过来搞福利,不就行了吗?思路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怎么拿?通过竞争,通过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竞争,把利润夺取过来。但是,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做到,因为为了保护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有企业是不盈利的,美其名曰“不与民争利”,其实是“不与资本家争利”。
我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构想,其实就是从这最简单的思路开始,而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觉得,这条路才是真正现实可行的,真正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所以,本文的第一版在表述上,还是从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概念出发来分析,虽然说,由此推导出后面的结论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多只知道研究抽象概念的人却完全无法理解,因此,第二版还是按照我整个思路的发展过程来表述,可能这样会更好。
正文
一、 出发点和思路
我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了人民群众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是现实的利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过去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众多构想,往往都是从公有制,从按劳分配这些词语中推导出来,构想的时候可以想象得很好,一旦具体实施就会受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而产生扭曲,最终与原先的构想南辕北辙。当年实行的计划经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构想很好,公有制、没有剥削、按劳分配,但实施的结果却是人们“宁愿去资本主义国家受剥削,不愿在社会主义国家做主人”,这说明,与当年实行的计划经济相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个多世纪之前,资本主义被广为诟病,共产主义理论由此诞生,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但之后,资本主义给了人民群众福利制度,逐渐地,人民群众抛弃了“共产主义”。是人民群众错了?不是,利益问题没有对错,既然人民群众选择了福利制度,就说明这更符合他们的利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果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必须比资本主义做得更好,而不是鸵鸟般地无视这个问题。
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维持的成本。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维系基本是靠税收和国家负债,目前各个福利国家的普遍现象都是赋税重,而国家负债又比较高,造成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说白了,难以为继的原因就是缺钱。钱到哪里去了?到资本家的钱包里去了,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决定的。为了保护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有企业是不盈利的,美其名曰“不与民争利”,其实是“不与资本家争利”。福利制度的难以为继,其实就是资本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资本家把利润都拿去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福利制度当然难以为继。
实现公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于是,在利益分配上面,利润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福利制度也就有钱了,不单可以维持,还可以做得更好。公有制比私有制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体现在这里。
二、 我的构想
我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构想,就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发,通过公有制的改造,将原先由资本家占有的利润逐渐转移为全民所有,不断改善和提高福利水平,最终实现按需分配,实现共产主义。
简单来说,我的构想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国有资产运营的利润,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壮大国有资产的规模,其余部分上缴,用于社会福利。除此之外,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可以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同,例如,工人仍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饥饿法则仍然生效,不劳动就会饿死;工人的工资仍然由经营者决定,受法律保障等等。
虽然只改变了两点,但带来的是整个发展方向上的改变。
首先,整个社会经济当中加入了国有资产的成分,而这些国有资产与私有资产一样,是要相互竞争,争夺利润的,甚至可以说,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争夺利润。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企业,但其国有企业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与我构想中的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完全不同。
其次,国有资产运营的利润,除用于扩大生产,壮大规模外,其余部分都用于社会福利,从而保证了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利润,真正用到社会全体成员身上,是公有制分配方式的具体体现。
第三,国有资产的运营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运作即可,与资本家对私有资本的运营可以完全一样,因此,国有资产的运营相对于私有资产,不具有特别的缺陷。而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具有两个天然的优势。
1、规模的优势。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能集中更大量的资本,因此其规模可以远远超越私有资产、私有企业。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存在各自的规模经济,即,在一定的程度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会逐渐下降,简单来说,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由于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规模可以更大,所以更容易达到规模经济,从而使得其成本更低,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2、工人心理上的优势。在国有企业工作,产生的利润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用于社会福利,其中包含了自己在内,在私有企业工作,产生的利润与自己无关,因此,心理上国有企业会有一点优势。
由于上述两个优势的存在,从整体上看,国有资本、国有企业通过竞争是可以战胜私有资本、私有企业的,也就是说,可以夺取越来越多的利润。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上面,国有资产的成分将越来越大,私有资产的成分将越来越小,公有制的成分将越来越多,私有制的成分将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将向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
三、 构想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任何一种构想出来的生产关系,都必须面对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这样的生产关系真的能适应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吗?这样的生产关系真的能够在现实当中建成吗?
从理论来看,目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发展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阶段,资本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逐渐转变为对资本的运营,资本家的角色基本上已脱离了商品的生产、流通等环节,很多时候只是参与利润的分配。因此,当这个所有权由个人转移到全民时,对整个生产和流通并没有大的影响,社会生产还是照常进行,只是利润的归属变了而已,可见,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面,我的构想是没有问题的。
从现实来看,我的构想已经实现了大部分。目前,我国已成立国资委,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国有企业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经营不善的局面,国有资产所获取的利润节节上升。现实的发展与我的构想基本吻合,未来也看不到有什么特别的难关会使得二者相互偏离。
四、 向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过渡
既然我构想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存在如何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到了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饥饿法则不再起作用,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劳动,我的构想如何过渡到这种状态呢?
如前所述,国有资本通过竞争可以战胜私有资本,可以夺取越来越多的利润,而这个利润,是归社会全体成员所有的,可用于社会福利,比如说,基本的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养老等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随着国有资产夺取的利润的增长,可用于社会福利的利润越来越多,多到其提供的服务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的时候,即,人们单单依靠社会福利就可以生存的时候,饥饿法则就不起作用了,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劳动,按需分配也就通过社会福利的形式实现了,这就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按照这种形式过渡到按需分配,并不意味着私有资本的完全消失,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完全实现公有制。因为,社会福利提供的服务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们不需要为生存而劳动,只是意味着人们的选择能力更强,可以选择不劳动,也可以选择劳动,可以选择不被剥削,也可以选择被剥削,所以,私有资本、私有企业仍然可以存在。至于这种状态下的生产关系算不算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我认为算,但如果有人认为不算,我觉得也没必要太过纠结,人民群众都已经把利益拿到手了,算不算“共产主义”,已经不重要了。
五、 回到理论
上面更多的是对现实当中能观察到、体验到的具体情况进行描述,而在理论上,这整个构想及其发展过程可归纳如下。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应该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混合物。社会主义需要向资本主义学习,把资本主义中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部分学过来,最首要的就是福利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占有了利润,所以,工人阶级获得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来源于工资,只是对工资进行重新分配而已,工人阶级的收入始终只是工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国有资产与私有资产的竞争,逐渐夺取越来越多的利润用于社会福利,也就是说,社会福利来源于利润。从分配上看,工人的收入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资,作为劳动者的收入,一部分是变成了社会福利的利润,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收入,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混合物的最大特征。前一部分的收入,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所产生的;后一部分的收入,是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下所产生的。在社会主义开始阶段,前一部分占了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后一部分很少,甚至没有;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国有资产的不断壮大,后一部分的收入越来越多,逐渐超越前一部分;最终,到了后一部分能独立满足工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把前一部分彻底抛弃的时候,就是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完全战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时候。这个双方消长的过程,正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成分与共产主义成分相互斗争,此消彼长的过程,正是共产主义成分不断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过程。
六、 若干相关的问题
1、这样的生产关系是否会导致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的情形呢?
答:我觉得不会,因为工人的工资收入部分,完全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相同,管理、考核、分配上都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那样的情形。
2、这样的生产关系是否符合按劳分配?
答:在分配上,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作为劳动者的收入和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收入。作为劳动者的收入部分,是与资本主义中相同的,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收入部分,是通过社会福利形式分配,严格来说,两种方式都不符合按劳分配。当然,我这里的“按劳分配”是指,按生产当中投入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分配,如果不是这个含义,就要看具体的定义才知道了。
3、这样的生产关系中的国有企业是否会出现过去国有企业无人负责、经营不善的局面?
答: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型企业多数都是股份公司的形式,资本家通过掌握一定份额的股份来控制公司,确定公司的经营者,一旦发现经营不善,马上就更换经营者,这个职能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接管,对于经营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应该可以解决经营不善的问题。从现实来看,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确确实实是实现了。
4、这样的生产关系中的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有企业有什么不同?
答: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有企业,一般都是非盈利性质的,而我构想中的国有企业则是盈利的,而且,盈利是其主要目的,这个差别是非常巨大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限制国有企业的盈利,美其名曰“不与民争利”,实际上是不与他们自己争利;而我构想的国有企业,与资产阶级争夺利润就是其存在的目的。
5、这样的生产关系中的国有资产获得的利润用于社会福利与资本家将获得的利润用于慈善有哪些不同?
答:二者在性质和数量上都有很大差别。在性质上,前者的利润明确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所以,用于社会福利是天经地义,而后者的利润是属于私人的,是否捐献出来、捐献多少出来用于慈善,是个人的事情。在数量上,前者是国有资产获取的利润,除用于扩大生产外的所有部分,而后者通常只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数量上差距很大。
6、这样的生产关系与我国现在的生产关系有哪些不同?
答:我觉得一个比较大的不同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归属,我国现在是归政府,我的构想中没有详细提及,但我的想法是归全国人大。至于其它方面,基本是一致的。
静光
2011-05-1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