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五
                前南峪村通过30年集体治山治水,建成生态经济沟,成功抵御1996年特大洪灾,展现集体经济优势与绿色发展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五
前面我们从《人民日报》1997年1月6日的报道《治山伏水创大业——太行深处的前南峪村脱贫致富纪事》中了解到,前南峪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一个“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庄。1963年秋,一场无情的特大暴雨下了七天七夜,又把前南峪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几分保命田冲个精光,乡亲们走投无路,甚至有人打起铺盖卷儿准备外出逃荒。村党支部一班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发誓一定要根治这穷山恶水!随即制定了前南峪20年的发展规划:5年绿化,6年造地,3年治水,7年高标准治理经济沟。从此,全村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会战。截至1977年,前南峪共修滩造地420亩,8300亩荒山全部栽上了树,打机井35眼,还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使310亩“望天收”岗坡变成了水浇地。
这些勒紧裤带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取得的成果,为他们后来能够很快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谁也不能昧着良心否定这个基础,谁也不能否认在当时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打下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前南峪也许今天还是“光山秃岭和尚头,十年九灾不保收”的光景。
《人民日报》1997年1月6日的报道《治山伏水创大业——太行深处的前南峪村脱贫致富纪事》还有这样一段介绍——
1996年8月初的一场特大洪灾洗劫了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60%的耕地,有300多万株果树被冲走,90%的水利设施遭到破坏。一些村人均仅剩1分田,有的村全村只留下了9棵玉米……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当年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所在地———同处西部山区的浆水镇前南峪村却安然无恙。
秋后,记者来到了前南峪村。憨厚朴实的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带我们登上山顶。举目四望,满山葱郁,硕果压枝,清澈的溪水沿沟谷流淌,田间地头男女老少挥锄备耕,远处幢幢楼舍整齐漂亮,呈现着一派宁静与富足。他欣慰地告诉记者:“这次洪水是196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但前南峪没有冲走一棵果树,耕地也几乎未毁,果品产量将比前年增加一成,工农业总产值可达1.2亿元,人均3200元,这些都得益于生态经济沟建设。”
注意,这里说的是1996年的特大洪灾,是196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从介绍的损失情况来看,邢台县西部其它的地方多半是又要因灾致贫了,又需要“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了。为什么唯有前南峪村却安然无恙呢?原因可能就在下面这段历史之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包产到户之风席卷全国,邢台县630多个村,绝大数已经实行,前南峪也有人主张分地、分山、分果树到户,搞大包干。在街上贴出了大字报:“根除大锅饭。”“郭成志不分地、不分山、对抗中央。”“坚决把郭成志拉下马。”……还有几个青年农民闯入郭成志家,扬言要分山分树!并质问:“你硬不分山,不分果树,想图个啥?”郭成志义正辞严的回答:“图前南峪大家共同富浴。”他引导群众认识到,集体30年积累的财产是何等坚(艰)难,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使集体经济更快发展。
大于不敢说其它的村子“果树被冲走,一些村人均仅剩1分田,有的村全村只留下了9棵玉米”是因为包产到户造成的,但敢说如果当年郭成志和村党支部不保住集体经济这个基础,前南峪村也不可能安然无恙。包产到户后,不要说没有了治山治水的力量,能够保住已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就谢天谢地了。
联想到现在有的地方的农业生产简直成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禁风,多下几天雨就是涝灾,多出几天太阳又是旱灾,年年水土流失灾害不断,难道不应该从前南峪村的发展中悟出一点道理,吸取某些教训吗?
            
            前面我们从《人民日报》1997年1月6日的报道《治山伏水创大业——太行深处的前南峪村脱贫致富纪事》中了解到,前南峪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一个“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庄。1963年秋,一场无情的特大暴雨下了七天七夜,又把前南峪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几分保命田冲个精光,乡亲们走投无路,甚至有人打起铺盖卷儿准备外出逃荒。村党支部一班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发誓一定要根治这穷山恶水!随即制定了前南峪20年的发展规划:5年绿化,6年造地,3年治水,7年高标准治理经济沟。从此,全村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会战。截至1977年,前南峪共修滩造地420亩,8300亩荒山全部栽上了树,打机井35眼,还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使310亩“望天收”岗坡变成了水浇地。
这些勒紧裤带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取得的成果,为他们后来能够很快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谁也不能昧着良心否定这个基础,谁也不能否认在当时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打下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前南峪也许今天还是“光山秃岭和尚头,十年九灾不保收”的光景。
《人民日报》1997年1月6日的报道《治山伏水创大业——太行深处的前南峪村脱贫致富纪事》还有这样一段介绍——
1996年8月初的一场特大洪灾洗劫了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60%的耕地,有300多万株果树被冲走,90%的水利设施遭到破坏。一些村人均仅剩1分田,有的村全村只留下了9棵玉米……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当年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所在地———同处西部山区的浆水镇前南峪村却安然无恙。
秋后,记者来到了前南峪村。憨厚朴实的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带我们登上山顶。举目四望,满山葱郁,硕果压枝,清澈的溪水沿沟谷流淌,田间地头男女老少挥锄备耕,远处幢幢楼舍整齐漂亮,呈现着一派宁静与富足。他欣慰地告诉记者:“这次洪水是196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但前南峪没有冲走一棵果树,耕地也几乎未毁,果品产量将比前年增加一成,工农业总产值可达1.2亿元,人均3200元,这些都得益于生态经济沟建设。”
注意,这里说的是1996年的特大洪灾,是196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从介绍的损失情况来看,邢台县西部其它的地方多半是又要因灾致贫了,又需要“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了。为什么唯有前南峪村却安然无恙呢?原因可能就在下面这段历史之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包产到户之风席卷全国,邢台县630多个村,绝大数已经实行,前南峪也有人主张分地、分山、分果树到户,搞大包干。在街上贴出了大字报:“根除大锅饭。”“郭成志不分地、不分山、对抗中央。”“坚决把郭成志拉下马。”……还有几个青年农民闯入郭成志家,扬言要分山分树!并质问:“你硬不分山,不分果树,想图个啥?”郭成志义正辞严的回答:“图前南峪大家共同富浴。”他引导群众认识到,集体30年积累的财产是何等坚(艰)难,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使集体经济更快发展。
大于不敢说其它的村子“果树被冲走,一些村人均仅剩1分田,有的村全村只留下了9棵玉米”是因为包产到户造成的,但敢说如果当年郭成志和村党支部不保住集体经济这个基础,前南峪村也不可能安然无恙。包产到户后,不要说没有了治山治水的力量,能够保住已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就谢天谢地了。
联想到现在有的地方的农业生产简直成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禁风,多下几天雨就是涝灾,多出几天太阳又是旱灾,年年水土流失灾害不断,难道不应该从前南峪村的发展中悟出一点道理,吸取某些教训吗?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