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危机公关”屏蔽了多少百姓呼声
 
 
   
网络上还有多少未知的虚假
■ 邱 巾
任何存在监管漏洞的地方都是暴利生意滋生的土壤。对长江大学溺亡学生的报道中对“捞尸人”的调查尚未平息,“删帖公司”又浮出水面。现在如果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删除负面信息”,就可以找到关于“职业删帖”的相关信息20多万条。形形色色的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删除网帖”成为他们的生财之道,被美其名曰“网络危机公关”。
“网络删帖”一词或许对经常上网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也就止于过眼云烟。在中国之声的这则报道之后,人们才蓦然惊觉,承载了民意寄托的网络中也有超出我们想象的复杂和黑幕,而且这种删帖公司的为数之众令人咋舌。我们不仅怀疑,网络上究竟还有多少我们未知的虚假,还有多少被掩盖了的真相?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承载了民众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伸张的冀望。有些所谓的“企业危机公关”,其实是进行暗箱操作,通过人为干预达到为企业掩盖劣迹的目的。这无疑是侵害了民众的知情权。
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下去,企业的所谓“危机公关”尚且算可以说得出口的,恐怕还有更多的“公关”是说不出口的吧。这不能不让民众对网络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再度划上问号。
笔者以为,正是网络监管的缺位才让这些所谓的“危机公关公司”找到了敛财的大好门路。有那些为了钱财不顾道义廉耻,不惜铤而走险的网络新闻从业者们,也到了该被治理治理的时候了。
如今,网络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对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约束和监管力度,坚决打击这些钻网络空子敛取不义之财的删帖公司,将这种戕害民众话语权和媒体公信力的行为消灭殆尽正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经历了周久耕事件,经历了开胸验肺和断指示清白,网民们欣喜地看到,网络不再是虚拟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正是由于网民的关注和呼声才得到了解决。网络的影响力正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网络已经成了民众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和堡垒,保护好这块阵地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责任。民安则国安,民兴则国兴。运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更好地倾听民意,解决百姓疾苦,对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删帖公司背后是病态的危机应对
■ 朱四倍
“删除网帖”是不是“网络危机公关”,且不多言,但是,其蔓延的趋势,却让人心惊胆战。因为所谓的“网络危机公关”背后,“删除网帖”成了社会底线被屡屡突破的明证,更见证了网络舆论监督权力滥用和公信力丧失的丑陋。
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是当下社会中危机公关病态的一个缩影。在笔者看来,职业删除网帖抽空了危机公关存在的价值基础和道德空间。从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到“结石门”事件,三鹿集团最终轰然倒地。不难看出,危机公关不仅“救”不了三鹿,而是“救”不了任何超越道德底线的企业。
删帖公司的出现是自律意识和道德敬畏缺失的显现。媒体如果不加强自律,如果被不道德的企业摆平,那么危机公关的道德底线就缺少了最重要的守护神,一旦媒体不再承担监督的责任,很可能就成为不法企业的帮凶。
删帖公司的出现,表明病态的危机公关依赖症开始在社会中蔓延。健康的危机公关是信息公开,通过权威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百姓释疑解惑。而在现实中,千方百计地封堵,打招呼、送封口费,无所不用其极。有的人因为屡试不爽,便将这种变味的危机公关当作是救命灵药,不顾公众利益、社会安定。
更进一步说,这是争夺网络信息控制权的残酷结果,昭示着网络社会公共管理的深刻危机。危机公关如何走上对公共利益负责的道路,强化道德底线意识,提高突破道德底线的成本,是网络信息争夺时代的课题之一。
职业删帖挑衅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 齐 鲁
一些网站被“职业删帖”收买,原本开放的网络载体,就可能成为一些腐败分子、无良企业的保护伞,这就会使民众对社会舆情陷入闭塞的局面……
网络的蓬勃发展,让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伸张,令一些腐败分子、无良企业恐惧的“人肉搜索”,恰恰是建立在网络海量信息基础上的。由于一些人害怕网络的无穷力量,新兴“职业删帖”便应运而生,据说市场潜力还非同寻常。
在去年可口可乐计划收购汇源果汁事件中,就被曝光了一起“删帖门”:国内一家著名网站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对多位专家进行了访谈,专家们均表示,可口可乐如果收购汇源将在华构成垄断,因此,并购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仅仅3个小时后,该网站就删除了专家的所有言论与视频内容。而在“三鹿奶粉”事件中,也曾被爆“删帖”公关的丑闻。可见,不光是小公司青睐“删帖”,一些大公司也热衷“网络危机公关”。职业删帖公司,正是瞄准了这个“灰色产业”,还大张旗鼓地叫嚣“清除负面信息负面报道刻不容缓”。
其实,“职业删帖”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金量,一种做法是将正面内容放在搜索结果的前几页,但更多的是通过对网管或网监等有权限的人进行有偿“公关”,删除相关信息。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职业删帖”挑衅的是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一些网站被“职业删帖”收买,原本开放的网络载体,就可能成为一些腐败分子、无良企业的保护伞,就会使民众对社会舆情陷入闭塞的境地,这显然是与网络时代的开放性背道而驰的。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职业删帖”还属新兴行业,相关的监督还处在一个几乎无人管辖的状态,使得一些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权钱交易”沉渣泛起。
公众知情监督权岂容“职业删帖”亵渎?当务之急,“删除网帖”应纳入互联网的监管范围,对那些出于私利、私心而沦为腐败分子、无良企业“帮凶”的人,应视情节进行处罚,使网络时代的公民权利,得以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破除删帖“潜规则”须从制度上完善
■ 王枪枪
这条新闻的曝出,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最多的声音,是对网络感到了极大的失望和心寒。网络之上,一片愤懑至极的谩骂指向一些网站,特别是那些知名的门户网站,直接质疑他们的新闻职业道德。有些谩骂已经跳出了理智的范畴,用词用字极其肮脏,从中不难窥见网友们心寒至冰,普遍弥漫着被愚弄的情绪。
其实,从“三鹿百万公关费”在网络上的流传之时起,就已经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公关”的高度关注,已经造成了某家大型搜索引擎的公信力危机。也还记得,去年7月9日《东方今报》曾报道过,网上一则题为《河南信阳“最牛局处级别墅群”》的帖子引起广泛关注,当时记者采访中,信阳市国土资源局一工作人员称领导好像已经知道了帖子的事,正在做工作删帖……这些迹象,加之今天职业删帖公司的现身,已经让我们清晰看到,删帖“潜规则”一直暗隐于网络和现实中。更印证了,在这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金钱社会中,一切皆有可能发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的事自然需要有一个渠道进行表达,而网络正是当下公众民意表达的最主要平台。公民从网络上获得身边以外的更多信息,同时也获得并行使了其法律赋予的知情权。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自由表达程度最高的媒体,民意参与也导向了一些事情的发展方向,很高程度上成为程序正义的一个辅佐与保障。然而,总是有一些企业,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面对网络却深怀一种厌恶感和提防感,但凡网络上有关自己的负面声音———“摆平”,就成了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正因为有这种畸形的市场需求,才诞生了“删帖公司”畸形的行业。因此,面对“删帖公司”的出现,固然板子要打在它和那些收钱删帖的网站身上,也要打在“市场”,更要打在制度的板子上———如果质检层面和司法、纪律监管层面能够足够完善,违规则罚,违法则究,怎么可能给这些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欲盖弥彰愚弄公众的机会?
网络表达是公民有序参与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路径之一,是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共同进步之下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执政风格在信息时代最显而易见的表征———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地党政干部都数度与网民对话,对网络在民主进程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故此,面对删帖“潜规则”的反思,不能简单止于拜金主义和职业道德的问题,要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要保障整个社会诚信环境,需要的是制度的构建与法治的完善。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