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旧恨又添新伤!

火烧 2010-09-16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回顾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分析中日关系演变,涉及钓鱼岛撞船事件及中日矛盾,强调历史教训与现实挑战,呼吁警醒与反思。

(一).九一八事变的回顾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于是,“九一八”这个数字从此便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有良知中国人的心头,也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日被铭记。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的狼子野心和野蛮侵略,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部队有16.5万人。因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二).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同时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最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为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总的来说,中日关心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那时的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日本和中国周边的朝鲜、越南一样,都艳羡中国的文明程度。遂发挥日本民族的固有传统“拿来主义”,开始了向中国学习。当时日本从社会制度,甚至是生活习惯都极力模仿隋唐,经过文化学习革新,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是影响国;而日本处于附属地位,是被影响国。
进入元朝时期,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蒙元的两次远征使日本改变了对中国的传统看法。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兵朝鲜,驱除倭寇,以及在日本国内战争中流散的浪人集团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掠夺骚扰,在为中国政治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恶化了中国的外交关系,埋下了日后两国政治经济敌对的种子。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当时中国政府的软弱外交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日本国内政治动荡,造成军国主义泛滥的必然结果。
在清代,日本起初对满清政权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上流社会视满清统治者为蛮夷,这从清初对台湾政权的支持和对满清政权的敌对可以知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中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但此时的交往并不频繁。鸦片战争后,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举国震惊,从而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清政府继续顽固不化、固步自封,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日本在二次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沿袭了德国的发展道路,以铁血政策为主导,走军国主义强国的模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反映了东亚生存空间的争夺,也反映了西方对东亚政策的影响。此次战争是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的标志,造成了中国关系半个世纪的紧张态势。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日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强权主义不敢反抗,只是服从和退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也为日本奴役中国创造了机会。在清末民初的数十年,中日关系始终是中国和外界关系的重点。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中国外交逐渐失去了主导权。东北918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只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终于取得了民族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日关系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到国际关系和两国政治方针的影响。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的现实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求,所以必然会加紧对外扩张。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无疑是日本侵略的首选,加之当时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卖国,对人民残酷欺压剥削,造成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无暇外顾,对日本的行为采取一味退让的态度。一进一退,最终引发了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状态。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直接影响了日本的对话关系,直到中美帮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才实现了破冰之旅。但中日关系发展至今都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首先,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日本在战后通过走美国路线使其在经济上得到很大发展,而富裕之后的日本加紧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决定了其国策在近期内不会改变亲美传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战略地位一度程度上也依赖于日本的协助。
其次,中日在经济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问题上,能源即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血液。日本基于本土资源不足和政治领土上的考虑,对海上资源一直很看重。无论是在东海,还是南海,对于日本的觊觎中国不可不防。虽然时间距九一八过去七十九年,但中国在与日本政治外交博弈时仍然可以当时的进退为鉴。可以说当前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再有,中日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两个民族的历史问题,在世界各国中,日本对中国人民感情伤害最大最深。中国人民在日本侵华期间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而日本军国主义试图抹杀历史,否认其历史上给中国带来的巨大伤害,此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三).9.7撞船事件日本拒绝放人态度强硬,中日关系陷入全面紧张
2010年9月9日华尔街日报载文:撞船事件撞傷中日關係。
“中國一艘漁船與日本海岸警衛隊巡邏船在東海釣魚島附近相撞﹐引發了中日兩國相互間的外交抗議﹐這是加劇中國與其鄰國領土爭端緊張氣氛的一系列海事糾紛中的最新一起”。
“中國抗議者在北京舉行示威活動根據日本外務省報告﹐這艘中國漁船沒有聽從日本海上保安廳命其離開釣魚島以北日本海域的警告﹐此後與日本兩艘巡邏船接連相撞”。
“中日兩國都聲明擁有這座無人居住島嶼的主權﹐在日本該島被稱為尖閣列島(Senkaku Islands)﹐中國稱之為釣魚島。這個小群島位於台灣和日本南部沖繩之間﹐由日本控制﹐但中國大陸和台灣均聲明擁有主權”。
“據新華社報導﹐週三早上日本逮捕了這艘中國漁船的船長﹐儘管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宋濤要求日本停止非法攔截中國船只的行動”。
“中國政府週三第二次約見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距中國首次正式發出抗議不到24小時”。
“據日本外務省說﹐日本政府週二通過電話向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提出了抗議。
一艘中國漁船週三停靠在石垣島。週二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相撞後﹐日本扣押了中國船長。據日本媒體報導﹐這名中國船長目前因涉嫌故意駕駛漁船與日本一艘巡邏船相撞而正在受到調查訊問﹐報導說﹐這艘漁船及船員已被轉移到石垣島以外區域﹐而這名船長正在接受訊問。”
“新華社報導﹐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胡正躍週三會見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要求日方立即放人放船。美聯社報導﹐週三在北京﹐日本使館前出現小規模遊行﹐這可能得到了地方當局的批准。
這些行動正值中日兩國就釣魚島問題的分歧日益加劇之時。今年早些時候﹐中國一架在日本海域附近參與軍事演習的直升飛機分別兩次險些撞到一艘日本海軍軍艦﹐事後日本向中國提出嚴正交涉。5月﹐東京又向北京提出交涉﹐起因是中國船只追逐一艘東京稱正在日本領海內進行海上調查任務的日本海岸護衛艦”。
“另外﹐此次海事糾紛之前中日兩個經濟大國剛剛就商業問題互相指責。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訪問中國的日本外務大臣岡田克也(Katsuya Okada)表示﹐中國最近發生的一輪勞資糾紛是由於日本企業支付工人較低的工資造成的。岡田克也則反擊警告說﹐中國可能會失去外商投資﹐除非其商業規則更具透明度和連貫性﹐其中包括建立處理勞資問題的法律框架。”
“關於兩國過去發生的沖突﹐中國堅持認為自己行為得當﹐並且重申釣魚島屬於中國。”
此一事态的演绎和发展彰显了中日之间无法调和矛盾的必然结果。
(四).中国是到了该警醒的时候
为什么日本的海上扩张野心不断膨胀?从二战后日本对自己侵略行为丝毫没有反思可以看出,日本虽为战败国,但绝没有从战败的后果得出什么教训。日本的战后崛起和当时美国发起的朝鲜战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日本与朝鲜一衣带水,美国在朝鲜打仗,需要战争物资的供应,就叫战争特需,于是就为经济濒临死亡的日本注入一针强心剂。日本借此机会大发了一笔战争供应财,这才为日本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基础。但是日本受其本土资源匮乏的束缚,注定要和中国在海上权益方面展开博弈。但现在由日本一手制造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似乎又把中国人民的思绪带回了79年前的屈辱岁月。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面对鼠心狼性的小日本,中国的“和谐”世界观与韬光养晦外交思维只能助长日本的狼性嚣张跋扈。
可以从此次事件看出,特色中国所谓的强大只不过是自己的意淫。现在面对菲律宾和日本的挑战,是否某些人该再吹不下去了?天朝到底是强大还是肥大,是中国人都应该警醒了。如果中国真的强大到和美国一样的地步,哪怕是像俄罗斯一样,日本人、菲律宾人还会这样肆意妄为吗?
中国应该明白,靠韬光养晦是支撑不起大国崛起的。和谐世界也只是某些人一种不切实际的臆想罢了。意淫、臆想都是不能强国的。
和谐,韬光养晦已害了中国几十年,已把中国带到一条自宫的绝路上,中国人,是该警醒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