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东欧人想回到从前--网络时政文摘(186)2009-11-10

火烧 2009-11-10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聚焦达赖藏南之行引发的中印外交冲突,揭露美印联手挑战中国主权,同时提及东欧人想回到从前的思潮,分析国际局势与地区矛盾。

网络时政文摘(186)2009-11-10

达赖出卖藏南 中国无可奈何
钓鱼岛已成国耻 冲之鸟礁又遗恨
美对华战略保证有多大诚意

欧美资本主义敲响警钟
东欧人想回到从前

官员整容热 贿赂新手段
国家副民航局长涉贪受查
中国年轻一代的权钱膜拜,谁应对此负责?

............................................

太阳报:达赖出卖藏南 中国无可奈何

十四世达赖日前乘坐直升机前往藏南达旺寺,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在此之前,达赖在日本声称,六十年代中国佔领藏南达旺是无礼的,并暗示藏南地区本来就该属于印度。达赖的言行,被印度媒体争相报道,成为佐证藏南属于印度的「铁证」。

围绕达赖今次的藏南之行,中美印三方曾进行了一场外交暗战,中国总理温家宝不久前与印度总理会晤,劝诫印方阻止达赖的挑衅行动,但印度置之不理,而美国则乾脆宣称,达赖有权利去他任何想去的地方。在美印的联手狙击之下,中国围堵达赖的努力全面挫败。更令人气愤的是,印度还藉口保护达赖藏南之行,在中印边境部署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对中国作出军事挑衅。

可以说,今次达赖的藏南之行,美国、印度以及达赖流亡政府三方联手,给中国布下一个外交陷阱,不同的是,达赖在前台表演,美印在后台操纵。从华府而言,达赖到访藏南,将会激化中印之争,这对于一直想挑起中印矛盾、拉印制华的美国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对于印度来说,允许达赖藏南之行,可以吸引世界目光,并通过达赖之口,证明印度拥有藏南主权的「合法性」。
劝诫印度 与虎谋皮

对于达赖而言,藏南之行既是对长年受印度庇护的投桃报李,以此希望得到印度给予藏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也是刺激与逼迫北京尽快坐下来与其重开谈判。达赖最近一段时间拖着病体云游各国,一会美国,一会欧洲,一会日本,就是要以游击战挑逗北京,并通过製造麻烦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能量。

当然,达赖今次藏南之行,政治风险极大。达旺是六世达赖的出生地,达赖指证达旺是印度领土,这相当于对西藏历史的背叛,也是对中国主权的出卖。起码在众多藏人眼中,达赖为一己之私,已到了不择手段、认贼作父的地步。达赖在道义上已彻底破产,其众多支持者很可能因此作鸟兽散。

回过头看,中国寄望印度阻止达赖,是多麽愚蠢可笑,印度明明是达赖藏南之行的始作俑者,中国偏偏要让其做救火者,这岂不是与虎谋皮?中国外交素来如此,从来看不到问题的关键之处、要害之位,採取的对策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本末倒置。

其实,来而不往非礼也,印度既然敢大打达赖牌,中国也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力支持印度国内的毛派游击队,邀请他们在中国设立训练营地,并供应枪枝弹药,将火烧到印度国内去。印度国内种族、种姓以及宗教矛盾比中国複杂何止千倍,中国一旦利用起来,唾手可得。

国际政治历来尔虞我诈,中国如果只想做谦谦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以德服人,只会被人欺负。中国过去的教训是「落后就要捱打」,现在的教训则是「总是被落后者打」。


东方日报:钓鱼岛已成国耻 冲之鸟礁又遗恨

日本在海洋扩张方面近日迈出重要一步,日本政府决定,明年准备在南太平洋的冲之鸟礁上建设港湾和自衞队基地。日本政府之所以耗费巨资,目的是觊觎海底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围堵中国海军向太平洋进军。

冲之鸟礁位于东京西南一千七百四十公里的海上,距离台湾东海岸不过上百海里,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珊瑚礁。它本来由六块岩礁组成,但是由于长年被海浪侵蚀,正在不断没入海面或消失,现在只有两块岩礁露出水面。

为了防止冲之鸟礁被风化和潮水腐蚀而淹没,日本政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在其四周筑成堤防设施,人为造岛,后又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并种植了五万馀棵生长速度很快的珊瑚,旨在保护这个逐渐消失的岩礁,并以此向外界表示,冲之鸟礁「确实是一个岛」,从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具备划分专属经济区的条件。

日本不惜重金极力打造远距东京千里之遥的两块小小珊瑚礁,「指礁为岛」的意图是以此为基点,扩大海洋领土范围,趁机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军事战略空间,进而抢夺太平洋上的主导权。

海洋圈地 围堵中国

冲之鸟到底是礁还是岛,成为中日争议的核心。如果是岩礁,日本的资源开发和海洋调查主权范围将局限于岩礁周围的四十平方公里;假如是岛屿,那麽以此为轴心的方圆二百海里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总面积可达四十万平方公里,比日本三十八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还要大,而且海底矿藏资源丰富,蕴藏着黄金等珍稀金属资源。

另外,冲之鸟礁地处太平洋中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东望关岛,西邻冲绳、台湾,南临菲律宾,北连东京湾,处于美日封锁中国进入太平洋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是兵家必争之地。日本急欲将冲之鸟礁从「礁」变成「岛」,背后的意义就是要将其打造成不会沉没的航空母舰,作为围堵中国的关键支撑点。正是由于如此巨大的经济与军事意义,所以,日本不惜动用上万亿日圆来保护与扩大这几块礁石。

对于日本「海洋圈地」式的扩张领土,中国目前只是一味口头反对,这未免太过软弱。钓鱼岛被日本强佔,至今没能回到中国怀抱,已经让全体中国人深感羞耻,如今日本再在冲之鸟礁上得手,让海内外华人情何以堪?

其实,中国在冲之鸟礁问题上可以出奇招,一方面在冲之鸟礁周边进行军事演习,派出战略轰炸机,「误炸」冲之鸟礁,将其彻底击沉,让日本失却指礁为岛的本钱。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邀请北韩出兵,与北韩在冲之鸟礁问题上「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中国海疆年年受扰,频遭蚕食鲸吞,但中国海军仍在强调「和谐海洋」,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美对华战略保证有多大诚意

奥巴马访华前夕,美国对华外交推出一个新的概念「战略保证」,以此作为统率中美关係的战略,并取代布殊时代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一提法。但概念转换背后,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华政策有根本性的调整。

利益綑绑延缓衰落

提出「战略保证」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他九月在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表题为「奥巴马政府关于美中关係的设想」的演讲,提出中美两国相互提供「战略保证」。斯坦伯格是奥巴马外交政策的大脑,他曾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副主席,早在克林顿时代,就担任过主管外交政策规划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奥巴马上任之后,很快将其延揽入阁,担任国务卿希拉妮的第一助手,负责外交政策的设计。

金融海啸背景下,中美实力对比的消长,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对华关係,通过将两国共同利益的綑绑,实现对美国霸权衰落的延缓,这是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新政。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提出「战略保证」,是希望通过释出一定的权力,来换取中国「保证」不挑战美国霸权地位,做现存国际体系和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但问题是美国能释出多大的权力,而又怎麽保证诚意?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日前访美,美国虽然极其礼遇,又是开放军事基地,又是总统接见,但在中国关切的对台军售以及美军在中国沿海军事侦察问题上,却丝毫没有鬆口,而且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还宣称,美国军舰在中国沿海侦察,「一百五十多年前就一直这样,今后也没有任何改变的需要」。所谓一百五十年前,即鸦片战争以来,也就是说,美国现在仍视中国为腐败的清王朝。美国如此态度,说甚麽「战略保证」?

再比如,美国在西藏、新疆问题上一直对中国的分裂势力明助暗纵,美国今年单单支持达赖的分裂组织就超过五千万美元,对被捕的东突恐怖组织成员则拒不引渡给中国。在经贸问题上,美国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工作岗位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在两军交流上,口口声声呼吁中国军方开放透明,却又以国会立法为藉口,对双方实质性接触横加阻拦。这些又怎能体现美方的诚意?

仍是遏制分裂中国

说到底,美国的「战略保证」是单方面的,也就是中国要保证不挑战美国霸权,也保证不侵犯美国利益,而美国并不保证不侵犯中国的主权,也不保证不干涉中国的内政。这样一个不平等的「战略保证」,对中国有何意义?

美国外交界这几年新名词不断,但无非新瓶装旧酒,瓶子再怎麽好看,里面的实质内容都是如何遏制与分裂中国。对于美国的这一长期战略,中国需要提高警惕,不要以为美国总统肤色一变,就变成了无私的国际主义者。(冯海闻)

欧美资本主义敲响警钟 

东方日报:昨天是象徵东欧阵营垮台的德国柏林围牆倒下二十周年,欧美各国政要齐聚当地,在连串庆祝活动中重温当年西方的胜利。不过,在美国无限扩张权力和全球遭受金融海啸蹂躏的背景下,一项民调显示从东欧到美洲,各国都有民众不满自由巿场千疮百孔,为于冷战取得胜利的资本主义正在全球响起警钟。
欧美政要与十万民众纪念

欧洲多国新旧领袖与十万民众,昨晚齐集柏林地标勃兰登堡门,参与盛大的「自由节庆」活动。当晚重头纪念仪式,是东欧共产集团解体过程扮演重要角色的波兰前总统华里沙和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柏林围牆遗址一同将一座接一座的「骨牌围牆」推倒,象徵柏林围牆倒下引发连锁效应,促成东欧共产主义覆亡及冷战结束。

德国总理默克尔是两德统一后首位来自东德的总理,她昨日与戈尔巴乔夫及华里沙一同跨过廿年前最早开放的前东西柏林边境哨站。默克尔早上亦于一座前东柏林教堂出席祷告,英国首相白高敦、法国总统萨尔科齐、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美国国务卿希拉妮亦有参与。
仅11%人认为自由市场运作良好

在连串纪念活动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昨日却公布民调,为冷战后称霸二十年的资本主义敲响警钟。这项调查由BBC和GlobeScan机构联合进行,访问了全球二十七国共二万九千多名成年人,虽然平均有五成四人赞成东欧阵营瓦解,但亦仅有一成一人认为自由市场运作良好。尤其是在东欧,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有六成一和五成四人认为苏联阵营瓦解是坏事,均过半数。调查亦指二十二个受访国家民众,强烈支持政府平均分配财富,中南美洲国家尤其显着。

GlobeScan 机构主席米勒指:「这显示八九年柏林围牆倒下至今,自由巿场资本主义已失去压倒胜利,尤其是经历过去一年的金融海啸。」当年预示苏联瓦解的法国历史学者托德,近日亦再作预言,指出欧洲正酝酿「资本社会主义」,即以政治介入金融体系的新体制,身处金融危机的民众,将见证美国超级强权的瓦解。

柏林围牆统计数字

全长: 155公里

柏林市内的围牆全长: 43公里

瞭望塔: 302

碉堡: 20

边界警衞: 14,000

警犬: 259

壕沟: 105.5公里

钢丝网: 127.5公里

边界巡逻道路: 124.3公里

被杀逃走者: 239人

受伤: 260人

自东柏林逃脱人数: 5043(包括574名军人)

柏林围牆大事记

1945年 苏联红军佔领柏林,全巿被分为苏联佔领的东柏林,及美、英、法合佔的西柏林。

1949年 苏联部队封锁西柏林,盟国对西柏林空投物资。同年西德和东德政府相继成立。

1961年 勃兰登堡门关闭,东德开始兴建围牆。

1963年 美国总统甘迺迪访柏林,发表演说强调自由可贵。

1987年 美国总统列根访柏林,呼吁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拆除围牆。

1989年 11月9日东德宣布开放出境后民众涌到边界,东西柏林人合力推倒围牆。

1990年 东西德正式统一。

东欧人想回到从前

【本报综合报道】不少二十年前曾欢迎剧变的东欧人,长期面对东、西贫富悬殊等困境,现在又想回到从前。前东德领袖昂纳克的遗孀玛戈特就指出,超过五成东德人仍然怀念共产统治。连俄罗斯总理普京亦公开透露,怀念以往在东德的点滴。

东欧人现在渴望找到前罗马尼亚领袖齐奥塞斯库肖像的纪念品。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一些咖啡店亦以前南斯拉夫领袖铁托,或前苏联国家安全局(KGB)命名。连共产时期的产物亦咸鱼翻生,不论是朱古力、东德时的典型轿车,及怀旧洗衣机等,都不乏收藏者。

老一辈怀旧,年轻一辈则想找寻父母当年的生活。罗马尼亚社会学家基伏说:「当年的品牌重返现在,令人怀念以往,记起我们年轻时。」二十七岁的布达佩斯售货员则说:「这些产物令我忆起童年。」
普京怀念东德生活

除平民百姓外,俄罗斯总理普京前日表示,在八五至九○年期间,他以苏联特工身份派驻东德,留下美好回忆,当中包括学习德文、行山游览,以及与东德的伙伴联繫。他说:「我仍然记得那份热诚和温暖。」围牆倒下时任东德领导人的昂纳克,其遗孀玛戈特指,五成前东德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活得更糟,因此愈发怀念从前。


官员整容热 贿赂新手段

内地官员愈来愈讲究形象,令官场掀起整容风。北京有整容专家直言四分之一客人是官员或官太。官员整容为改官运,盼看起来更年轻及有魄力,讨上级及公众欢心。但官员整容普遍亦催生了新贿赂手段,有企业为招待官员组免费整容团,「他们(官员)在手术项目上面画勾,就像点菜一样!」

有「中国整形第一刀」称号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容专家陈焕然,早前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访问时透露,近年不少省、市级以上领导找他整容,他的客人就多达四分之一是官员或官太。回顾二十多年从业经历,他发现过去以先天畸形和后天外伤者整容最多,其次是艺人。现在则是艺人最多,之后顺序为阔太、官员、年轻求职者、先天性畸形和后天外伤、性工作者。

媒体採访北京、上海和广州几所大型整形医院的专家,发现官员多因担心衰老影响形象而整容。有官员直言:「四十岁以后,我不想让上级觉得我老了,希望自己看起来还有用。」

陈透露多数官员会利用节假日或往北京开会后的空档整容。因怕被人发现,整容地点必须绝对保密,且多在晚上做手术。
手术项目画勾像点菜

另有整形医生表示,男官员总担心变脸程度太明显被察觉,因此整容项目较简单,如去眼袋、去鱼尾纹、除眉间纹等,部分只要注射肉毒杆菌就可以,收费从数千至数万元不等。

有整容业者表示,招待整容已成为新贿赂手段。北京某整容专家透露,公关公司不时带官员去整容:「他们(官员)就用笔在手术项目上面画勾,像点菜一样,公关公司则负责刷卡。」

陈亦坦承有此情况,曾有公关公司带五、六名官员及老总的太太往拉皮、抽脂、去眼袋,「这是不是贿赂我不太清楚,也希望政府能有效监管。」(太阳报)


国家副民航局长涉贪受查

升职两月捲入丑闻

【明报专讯】两个月前刚获提拔的中国民航局「60后」年轻副局长宇仁录,因涉及基建贪污问题,日前被中纪委「双规」(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宇仁录最后一次露面是10月13日,以副局长身分来到首都机场检查噪声与运行监测系统。对于再有提拔不久的部级高官涉贪「落马」,有专家指突显内地各级官员的「带病提拔」(即已有丑闻疑点仍获提升)问题严重。

本报记者昨日致电中国民航局查询,宇仁录办公室秘书称「他没有上班,近期都不会回来」。消息透露,宇仁录被带走受查一事近日在民航局内部传开,不少与之打过交道的总局人员私下不解地说,宇仁录平时小心谨慎,为人低调温和。乌鲁木齐「7‧5」事件后,8月底升任副局长的宇仁录9月还率领工作组赴新疆,督查民航国庆安保工作。今年47岁的宇仁录是现今内地为数不多的「60后」副部级干部之一,仕途本来看好。有消息称,他与首都机场集团原董事长李培英贪污受贿桉有关,李培英已于去年被处决。

中组部﹕贪官两成「带病提拔」

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年初统计,各地受到党纪、政纪或刑事处分的县处级和地厅级官员中,在提拔前就存在严重问题的约佔2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50%以上,一些地方经常出现「任命文件刚下达,上马干部已落马」的尴尬情。儘管如此,却很少有领导人和相关部门因「选人不当」而被追究责任的。

胡星斗:内地升职多靠人事

着名「中国问题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对此表示,因官员升迁由上级领导决定,只要上司喜欢,不管你有什麽「病」都能获得升职。「带病提拔」具有中国特色,各级官员结成权力网和利益共同体,是「人情政治」的反映。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有污点官员根本无法通过社会、议会、舆论等多道监查关卡。因此,中国要彻底杜绝官员「带病提拔」现象,唯一办法是实行新闻自由,加强社会舆论监查功能。

中国年轻一代的权钱膜拜,谁应对此负责?
 
早报  郑永年

    在尝到了初步富裕果实之后,中国人马上接受了以金钱为核心的“利益”概念。中国社会的基础很快就从意识形态(或者道德)转移到了利益。官方的很多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最明显的就是“GDP主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经济的增长成为了衡量各级官员的唯一重要的指标。GDP主义已经高度制度化,尽管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想努力扭转单向面的GDP主义,但成效并不大,可见各级官员的金钱主义概念根深蒂固。(应当指出的是,GDP主义是通过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来满足这一代人的利益的。)

  最近有武汉的大学生给很多中国人一个似乎是“惊世骇俗”的道德判断:白毛女应当嫁给黄世仁(地主);只要有钱,年纪大一些不要紧。于是乎,在中国引出了一场具有道德高度的争论,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互联网。中国道德衰微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了,很多人对此不满,借这个机会出来说些话可以理解。但是,也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参加争论的人的倾向性非常一致,那就是指责年轻一代;他们的结论也同样具有一致性,那就是年轻人没救了。

  中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从来不检讨自己而只会指责别人尤其是下一代的传统。每当有这样的不符合传统道德价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总会有道貌岸然的出来发表道德高论,似乎他们就是道德的代表和化身。但指责下一代的人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忘记了提这样一个问题:谁应当对道德的衰败负责?从年轻人成长经历的视角看,要对年轻人道德衰败负责的不是年轻人本身,而是造就道德衰落的老一辈。

  任何人的道德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是社会化的结果,是社会灌输的产物。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中间(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盛行权钱崇拜和道德虚无主义的现象也是事实。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年轻人是被 “培养”出来的。换句话说,年轻人对“权”和“钱”的崇拜意识是他们生长的环境所给与的。

  权钱崇拜和道德虚无并不是新现象,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了。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搞“贫穷社会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准极其低下。当时的人们尽管维持着在今天的人看来一种较高的高德水准,但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道德水准,因为“贫穷”并不符合人性。因此,改革开放后,已经难以承受“贫穷”的一代开始了致富的过程。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当时中国人的普遍“贫穷”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即穷则思变。金钱很快就取代了往日的道德作为人们价值的坐标了,金钱主义毫无困难地盛行起来。道德没有了,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于是乎,人们有了金钱崇拜。

  在尝到了初步富裕果实之后,中国人马上接受了以金钱为核心的“利益”概念。中国社会的基础很快就从意识形态(或者道德)转移到了利益。官方的很多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最明显的就是“GDP主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经济的增长成为了衡量各级官员的唯一重要的指标。GDP主义已经高度制度化,尽管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想努力扭转单向面的GDP主义,但成效并不大,可见各级官员的金钱主义概念根深蒂固。(应当指出的是,GDP主义是通过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来满足这一代人的利益的。)

  官员的腐败更显得道德的解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中国官场的腐败是不需要作任何解说的。可以说,说到中国官场,给人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腐败。从金钱腐败的数量来说可见一斑,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几千、几万到九十年代的数百万发展到今天的数千万甚至数亿。权通过腐败转化成钱和财富。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下一辈不产生权力崇拜的心理实在是非常之难的。更为严重的是,在历史上,中国的政府不仅是负责治理的,而且也承担着教化的功能。今天中国的官场既然这样腐败,其自然成为了道德衰落的最主要的力量。不是也不时有小孩长大了立志“当贪官”的案例吗?

  权和钱各自驱使着道德的衰落,而权和钱之间的互相交易功能更是加速着这个进程。对年轻一代来说,无论是“权”也好,“钱”也好,只要能够得到其中的一个,或者和其中的一个靠上边,就有了自身的价值。

    除了权和钱之外,也同样严重的是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在迫使年轻人的权钱膜拜。在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社会里,道德的主体是个人。要一个个单独的个人变成道德人,就要给他们予希望。如果个人可以通过自己正当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希望,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但如果个人失去了这个希望,或者说无论通过自己怎样的正当努力也实现不了这个希望,那么道德概念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很多方面来说,中国的年轻人正处于这样一个道德的困境。

  例如住房问题。住房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空间。古人把“居者有其屋”和人的道德联系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人没有一个基本的生存空间,道德又能基于什么呢?而中国的房屋政策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非常有效地扼杀了年轻人的这个“空间”希望。有关方面始终没有有效的具有长远眼光的房屋政策,任由“权”和“钱”操纵,主宰人们的居住空间。对今天中国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在飞涨得毫无止境的房价面前,光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得到一个体面的生存空间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可以责怪他们对权钱的崇拜,因为权钱是他们得到生存空间的工具。

  教育也是一个例子。前段时间,人们发现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工资和收入水平有拉平的趋向,甚至也发生农民工的水平较大学生高的情况。这和从前的“脑体倒挂”的情况不同,因为那时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人为的控制。在今天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这种情况的产生只能说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人应当接受尽可能的教育。这应当说一个基本的道德判断。但当接受教育者和不接受教育两者的工资和收入水平拉平甚至更低的情况下,道德就必然要被虚无化。而对年轻所接受的教育不是年轻一代本身所能控制的。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的年轻一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境。中国的改革开放曾经造就了一个开放的体制,给年轻人予希望。但现在整个社会似乎被各种既得利益所分割,他们把持着各个领域,社会的开放度较之改革之初越来越小。从前是控制扼杀年轻人的希望,现在则是自由扼杀着他们的希望。年轻人很自由,不过就是没有机会。尽管也不时会有年轻人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正当的手段和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包括对权和钱的依附和屈从),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希望则是越来越少。

  在此情况下,道德从何而来?不能说有关当局对道德不够重视。中国方方面面的话语仍然充满着各种道德说教,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已经毫无价值。道理很简单,他们所读到的道德教条和他们所看到的现实,两者的差异实在太大。高不可及的道德教条和毫无道德的现实生活反而加深了年轻人对道德的怀疑和价值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说,年轻一代是幸福的,但也是悲哀的。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和物质主义的社会,但这个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价值混乱、毫无道德标准的。不过,感到更加悲哀的应当是老一代,因为是他们和他们造就的社会培养了年轻一代。老一辈否定了自己,更否定了新一辈。

  提出价值和道德衰落问题绝对是好事情。但要意识到,出现这些社会现象不仅仅是道德价值的问题,而是有其更深刻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从更高的层次来说,这个问题关乎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可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道德来自希望,对未来的希望。抱怨、指责和谴责新一代毫无用处,如果要对下一代负责,那么就要为下一代营造一个能够使得他们感觉得到希望的社会和制度环境。而这又是谁的责任呢?

  作者是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