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泉城变“堵城”,中秋咋成“送礼节”?
一年一度,又到中秋。中秋节本来是一个以团圆为主题的传统民族节日,但随着不断与国际接轨,原有的节日文化和思想内涵被人们日益淡忘,过节的温馨气氛已被硝烟四起的“送礼大战”取代,使中秋节成为“公关节”、“送礼节”,更是促成了城市的大堵车。
在近日齐鲁电视台“一天零一夜”中看到,节前的济南是每逢佳节倍堵车,中秋泉城变“堵城”。到底有多堵呢?我们在记者的指引下看到,下午4点半虽然还没有到下班的高峰期,但在济南的顺河高架路上,桥上桥下到处都挤满了车,已经是寸步难行。高架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停车场。只见车多,不见车走,让公交司机也没了脾气,只好坐在车里无奈地听听广播听听歌。
不光车多,外地车也多。瞧瞧吧,“鲁D”、“鲁G”、“鲁J”……山东省各地市的车都纷纷涌往省城。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一首歌:“济南欢迎您”。
下午6点半,记者在舜耕路上注意观察,15分钟之内就有300多辆通过,其中挂外地牌照的就有20多辆,占到1/8。山东各地车辆涌往济南,到底来干啥?“过节过的吧。”“给领导(送礼)。”“因为毕竟是省会城市。下面一些来走访的。”……的哥们大声议论着。也有市民调侃道,这中秋节都成“送礼节”了。
其实,中秋泉城变“堵城”的怪状绝不只是发生在济南,而是首都带头,省城紧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城市中几乎处处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很多城市成“堵城”。堵的最惨烈的还要属北京城,8日晚高峰期时段,堵车道路多达146条。
如此动弹不得,直叫人插翅难飞,无名火起。虽然人们知道赶着回家团聚的路人增多,加上“汽车时代”提前到来,城市道路不堪重负,倒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成长的烦恼”。但还有一种“堵城”的催化剂最让人气愤难平。
那就是无论“京城”也好,“省城”也罢,但凡堵车厉害的都是权力最集中、调配资源“能量”最大的地方。他们盼着下面来送,他们在之前也给别人送过。于是乎,逢年过节,这些权力集中之地便成为“下边”争相“联络感情”的热土。对此,随便有点社会阅历者,都会有直观的感受;就算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吗?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在送礼的队伍中,到底有多少是为了亲情,有多少是为了给上面进贡,但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当中秋等节日年复一年被促销、送礼、旅游包围时,传统节日已不知不觉地沦为购物节、旅游节、送礼节,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不知在无孔不入的“送礼”阵风攻势下,传统的节日习俗将退向何处?中秋前省城的惊天大堵,不得不让人感到刺痛和反思。
何以至此?自然首先因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要做事,先做人”。何谓做人?懂得人情世故就是会做人,简单说就是会察言观色、会来事。其次,中国是一个以权力为基础,以人际关系维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情世故自然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再次,大家都一样,入乡随俗呗,谁让我们投胎时选择了中国呢?许多人正是有了这种想法,所以才会身不由己,甚至推波助澜。
不信就看看我们身边人,甚至我们自己吧,不是一边在骂着腐败,一边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工作学习前途,去四处拉关系,甚至向领导献媚讨好吗?尽管许多人口头上看不惯“小人”整日跟在上司身边献媚得志,可自己还不是为了某个目的,那怕违心也要给上司送礼、巴结吗?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歌手杨千桦“人情世故”中的歌词:太容易付出/却不容易相处/难怪我总是被辜负/太多的领悟/却太少的幸福/是天生性格太顽固/……/我又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假装什么都糊涂/假装什么都瞑目/小聪明没用/扮小人物完全做不了主……
只是,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只会造成更残酷的认钱不认人,越来越利益当先的“人情事故”。唯一希望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感受人情温度,重绘人心图画,品味人间烟火,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并同时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传递下去。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