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主义及其两种形式
戈尔巴乔夫主义及其两种形式
周 承 友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由此开始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形成戈尔巴乔夫主义。从戈氏六年多的改革实践中看,戈尔巴乔夫主义的起点:是赫鲁晓夫主义,最初的明显表现是戈氏对外国际关系上的赫鲁晓夫主义。但因其前任勃列日涅夫等三位领导人的政策又与赫鲁晓夫主义有所区别和社会主义阵营改革的新形势等,戈尔巴乔夫主义既继承又超越了赫鲁晓夫主义。其缘起点;就是戈氏的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特别是戈氏的公开性政策(戈尔巴乔夫主义的真正起点)。戈尔巴乔夫主义,包括经济、政治、民族关系、文化意识形态和对外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实践上看,它体现在戈氏的改革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戈氏公开性政策的突出,是为改革的初期(即起步阶段);1986年6月至1989年5月首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为改革中期(可看作“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欧州共产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实验阶段);1989年5月至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是为改革的后期(可看作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工党后裔的民主社会主义实验阶段)。当然,“八一九事件”后也可划出为第四个阶段,即西化自由派主导的改革阶段(此时戈氏失去了政局主导权)。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两个阶段,体现着戈尔巴乔夫主义的两种形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带来后苏联时期的民主社会主义之路。
1985年3月11日 ,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4月苏共中央全会提出加速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和改革主张。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召开,重申“加速战略”,提出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解决全人类和全球性问题。苏共二十七大,标志着戈氏改革全面起步。但直到戈氏公开性政策突出之前,除常有的领导层更新和对外国际关方面外,总体上看,并没有多少新的具体的改革政策。此时的领导层更新,在中央和加盟共和国两级变动幅度较大,基本上抛弃了此前的传统型干部,改革型干部(包括温和改革派和激进改革派)获得了支配地位。同时,对外国际关系方面,也不同于其前任。如1985年7月戈氏提出:暂停一切核试验,把战略武器削减50%等新建议,以便为苏美首脑会晤铺路。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戈氏说:核武器将摧毁全人类,抛弃打倒帝国主义,不再刺激别国革命,“社会主义有无数种,但它有一个总目标:社会主义与和平”等。可见,戈氏已回到了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上。
1986年6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戈氏把他自己讲话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加以扩展,提出了他的公开性政策。接着《真理报》、《共产党人》、《经济报》、《莫斯科新闻》等数家主要报刊的主编更换,一大批改革派和自由派人士掌握了舆论大权,同时释放了数十名持不同政见者。由此,报刊电视的导向迅速转变,民众的政治热情被调动起来,打开了意识形态多元化、持不同政见运动、特别是反社会主义势力和民族主义势力兴起之门。所以公开性政策的施实,标志着戈氏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由此,反斯大林主义浪潮再度兴起,各种独立组织越来越多,民族动乱出现,1986年12月的“阿木图事件”是戈氏执政时首次较大规模的民族动乱。
1986年7月,戈氏在会见到访的法国总统时提出:愿意在撤走欧州战略武器的同时削减(华约占优势的)常规武器,以换取美国限制其发展战略防御计划等“一揽子方案”。1986年10月苏美(克雷雅未克)首脑会晤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而戈氏回国却在电视上陈述时说:“两个超级大国的政策都受到错误认识的支配”。 1986年7月28日 戈氏视察远东“海参崴”讲话时,也提出了其亚太新外交政策。1987年2月戈氏邀请八十多个国家一千多位知名人士到莫斯科参加“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确保人类生存”的大会,会上,他提出了苏联的“足够安全”新理论,认为苏美之间竞争的实质首先是经济竞争,而不是军事竞争等,戈氏的新思维外交出台。1987年4月戈氏访问捷克斯洛代克并在华约领导人会议上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谁也无权追求特殊地位,各国有权自主解决本国问题”,还提出“从大西洋到鸟拉尔的欧州”,“共同的欧州大厦”等观点。 1987年11月2日 在参加纪念十月革命的各国共产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及民族解运动领导人的大会上,戈氏发表《十月革命和改革:革命在继续》的讲话,戈氏再次歪曲和否定斯大林的功绩和形象,并说“不允许对话,不允许进行建设性讨论,结果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损害”,再次对东欧共产党人在改革问题上施加压力。1987年12月苏美(华盛顿)首脑会晤,戈氏放弃“一揽子方案”,接受里根提出的中程导弹“零点方案”,签订了中导协议等。可见,戈氏的新思维外交已超越了赫鲁晓夫主义,开始走上投降主义外交之路。
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提出“阻碍机制”、破除教条主义问题,并说在苏联历史中“不应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由此历史虚无主义开始盛行。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国营企业法》(草案),“三自一全”(企业自主、自治、自负盈亏、完全经济核算)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管理方法为主的新经济体制框架确定,随后颁布了十几项具体政策。1987年6月《苏联全民讨论国家生活重要问题法》出台。1987年11月戈氏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国外出版。书中说: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最充分地展示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价值的优先地位”。1988年2月中央全会通过《赋予革命性改革以新的思想》的决议,公开表明苏共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唯一指导思想。1988年6月中央全会通过《关于公开性决议》,废除报刊检查制度。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召开,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通过了《关于苏联社会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新的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新政治体制框架确定,国家权力重心开始由苏共转向苏维埃。同时,大会上针对外高加索地区少数民族闹事等提出了“逐步把联邦的权利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等,分权退让的民族政策开始。1988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对苏共中央领导机构施实大改组,以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为首的温和改革派经过1987年年中和1988年春夏两次大的斗争后至此基本失势。到1988年底,各种独立组织几万个,反党反社会主义势力崛起,1988年5月成立的“民主联盟”首唱反对党角色, 1988年7月29日 二十五个非正式团体聚会成立“人民阵线”,主张更为激进和西化改革,共产党垄断政治舞台的历史终结。民族动乱和冲突不断,民族主义势力兴起, 1988年11月16日 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苏维埃通过《主权宣言》。同时,1988年8月,苏联报纸连续发表谴责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文章,政府发言人宣布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1988年12月戈氏在(纽约)“联大”演讲中,宣布苏联将在1990年底以前单方面裁军50万,减少坦克一万辆,飞机800架。此后又单方面宣布销毁部分化学武器,减少部署在东欧的战术武器,大幅度减少苏联在东欧的驻军。戈氏对外投降主义充分显现。
1989年初,在苏联“人民代表”(即议员)竞选中,众多反党反社会主义人士、激进和西化自由派人士、民族主义者当选为“人民代表”,进入国家权力机构。 1989年5月25日 至 6月9日 第一次苏联“人代会”召开,国家政策和干部人选明显受到“人民代表”和“人代会”(即新议会)的制约。如苏共提名的政府主要干部人选,除总理雷日科夫外都被议会否决。在“人代会”举行期间,“跨地区议员联合会”成立。可见,国家权力重心转移基本完成,苏联事实上完成了政治多元化,并接近多党制。
1986年6月到1989年5月的苏联,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改革,实际上就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欧州共产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实验。
1989年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苏联社会民主化制度初次建立。同时,伴随社会动荡和危机形成,特别是众多激进改革派、西化自由派人士和民族主义人士当选为“人民代表”(议员),进入国家权力机关。它标志着西化自由派和民族主义者势力正式崛起(合法化),苏共权力被衰弱,苏联政治格局的一个阶段性变化完成了。它也标志着戈氏的改革将进入又一个新阶段。 1989年3月26日 ,由原任职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委书记的激进改革派走向西化自由派的叶利钦当选为“人民代表”(议员),1989年12月他成为“跨地区议员联合会”主席, 1990年5月29日 他当选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 1991年6月21日 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并随即访美,受到美国的青睐。叶利钦成为本阶段改革演进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1989年8月,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主义组织“人民阵线”公开提出“脱苏”口号。1989年9月戈氏访问东德,并警告东德共产领导人“不识时务的人必须受到生活的惩罚”。 1989年11月26日 戈氏在《真理报》上发表《社会主义理想与革命性变革》一文,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观点。1989年12月苏美(马尔他)首脑会晤,戈氏承认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错误的,提出将欧州建成“主权民主国家联邦”。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决议,并决定实行总统制,允许多党制,会议期间苏共公开分裂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派”、“民主纲领派”和“主流派”。1990年3月第三次苏联“人代会”修宪,开始建立总统制等西方政治体制。同月,波罗的海三国公开发表《独立宣言》。1990年4月制定《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程序法》。1990年5月政府报告中决定实行市场经济。1990年6月俄联邦议会发表《主权宣言》。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召开,确认此前实行的政策,同时不再提苏共的领导地位。1990年10月在众多方案中总统的《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基本方针》通过,它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家化及私有化方针。1990年11月提出新联盟条约草案。1991年4月戈氏绕过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与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9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举行会晤,发表《“9+ 1” 声明》,提出要尽快签订新的联盟条约,并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更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991年7月戈氏访英,就苏联私有化和削弱联邦中央权力作出承诺。1991年8月被虚化的《新联盟条约》公布,并准备签署。 1991年8月19日 “救国派”发动政变,三天后流产。
“八一九事件”后,西化自由派主导着政局。1991年8月23日俄联邦总统叶利钦发布“停共令”(后转为“禁共令”)。8月24日戈氏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建议苏共中央等自行解散。12月8日俄、乌、哈等加盟共和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宣布苏联停止存在。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苏联解体。
1989年5月至1991年12月的苏联,上演了由它自己导致的东欧剧变的历程。本阶段的苏联内政改革,实际上就是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后裔所要走的民主社会主义实验。
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不断市场化(市场经济)和私有化,政治上的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竞选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离” ),民族关系上的分权退让的民族政策和邦联制的联邦制,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自由化、多元化,对外国际关系上的和平的投降主义等,它们构成戈尔巴乔夫主义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主义的实质,是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对外投降主义,是达到“改旗易帜”的修正主义,是修正主义的集大成者。
2011年8月10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