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走势的预估
作者张伟林 11年7月,欢迎各位网友转载与下载。
更多的内容请看作者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33694737
http://hi.baidu.com/zwlyxl/ihome/myblog
这是《移动“标杆”,危险的数字游戏》一文中的节选,详请参阅该博文。
再论述一个未来可能的移动标杆,即对国际经济走势的预估。这涉及指标性货币美元的利率走向,与全球通货膨胀率间趋向的关系。图1-4所示在1954-2010年期间美联储借贷月均利率的实态(注:最接近基准利率),图1-5反映在1940-2011年期间的美国、1991-2011年期间的欧元区、2000-11年期间发展中国家政府负债(注:指中央政府的债务,不包括地方政府、其他公共及隐形债务)与GDP之比的实态,图1-6反映了1961-2010年期间美国、1971-2010年期间欧元区、1979-201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的实态.。分析各图可以观察到:
1. 所有超过10%的美国利率(注:其他西方国家多少与此保持同步关系)都发生在1970-80年代,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政府负债率正处于战后最低时期,同期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处于图示中最高峰时期。但是,就是在这一时期拉美与非洲的一些国家处于还债高峰时期,发生了史称拉美国家“消失了十年”的经济危机频发时期。其结果在“华盛顿共识”的导引下,债务国越还、越加速还债,债务还在继续加速扩大。
2. 针对通货膨胀率,在发展中国家有显示期间,所有年份发展中国家的数值要高于同期美国与欧元区的数值。
3. 在“里根时代”后期即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也包括欧元区的累积政府债务的扩大,基准利率不断地趋小化,美国在90年代以后基准利率没有超过6.5。从1992年起,通货膨胀率也没有超过4%。
4. 一个快速将基准利率从6.5调低到1.75以下,2年半内保持基准利率在1.75-1区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就“堆积”次贷危机的能量;而一个快速将基准利率从1调高到5.25,并保持这一高值一年又3个月就刺破“次贷”泡沫,尽管这一期间政府负债率处于相对较小水平。
5.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负债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欧元区,其结果负债率从小于欧元区将在2011年一举超过欧元区。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字,2012年以后将处于超过GDP时期。
6. 进入新千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负债率要明显低于美国以及欧元区,并呈现缩小化的趋势。
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言:必须回避公共债务继续扩大化,即已无力再发动一场类似1970-80年代“高利率”经济战争。因为那将害己不害人,无法从发展中国家整体中获取战争红利。所以,低息甚至比1990年代更低的低息时代已无法回避。由此生出一个矛盾:低息所期望低通胀率这一经济运行的要求与瘦小债务简行且有效的方法--高通胀率(注:对战后长期处于高负债率的意大利而言属于精于此道的老手)间存在着相互背离的矛盾关系。由此,在确保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提高通胀率还属于美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保持相对竞争力一个简行有效的方法(注:将在经济战争一章中通过美欧、美日对比关系图得到确认);并且伴随着对一些关键债务继续隐性化的要求,以及减小政府债务负担的要求(注:据美国国会2009年度报告,次贷危机以来财政部、政府机构和美联储至少投入了8.5万亿美元资金),需要继续维持“适度”资产价格高杠杆化。今后全球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个、甚至巨大的风险:长达2年半的1.75-1低基准利率时代就堆积了次贷危机的能量,而至今为止已有2年半并且还未显示终止迹象的0.25低基准利率就不会堆积一个更大的经济危机的能量,除非美国经济要步入“日本化”轨道。“日本化”这是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史上一段“神话”,但对日本而言则是苦不堪言的痛苦一页。所以,对美国而言即使极力挣扎、也必须试图回避的一个现实,但还难在次贷危机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属于同一类型的经济危机即资产负债表失衡型经济危机。对美国而言,更有经济去虚拟化的弱势美元与继续虚拟化的强势美元间两难抉择。最后,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言,其自身的出路在哪里?更直击要害就是“害人不害己”的方法在哪里?--这不真是中国应该也必须重视的问题。答案从初级品或则原料市场的剧烈波动是否可以见到端倪?回顾次贷危机,2008年上半年美国高盛等华尔街金融机构在美国政府、媒体制造的乐观舆论掩盖中悄然撤资,投入商品期货市场大肆投机炒作大宗商品,导致石油(参照图1-7)、粮食价格在供给充足情况下暴涨了数倍。2010年下半年大宗商品再次猛涨,同注资救市形成庞大流动性资金从高杠杆化金融资产中撤出,再次涌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进行投机炒作有着密切关系,这次撤资范围不仅限于房地产泡沫领域,还包括股市、公司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甚至国债。比尔?格鲁斯掌管的美国最大债券投资基金抛售了全部国债与地方政府债券,表明投资者甚至对美国最安全的国债也丧失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