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闲话太极拳谬误

火烧 2009-11-07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太极拳作为拳术的理论与实践,指出其并非老幼咸宜,强调儿童与太极拳的本性相悖,适合成年人练习。

闲话太极拳谬误                                                    程图

   

        太极拳若当作一般运动保健的玩意,按各所需,不存在谬误,若当作拳术,是内家拳的一份子,太极拳自有其理论,若从这理论角度审视一些论说,但觉似是而非。

   

   

老幼咸宜

        名家说,太极拳是“老幼咸宜”。

        很多耍太极拳人士也附和此说法,形成一个盘根纵错的舆论根基,因而向社会推荐,教育界人士以此论据向中小学推广。       

        若“幼”的年龄是以十岁为限,从这界限来看,这是属于儿童时期,而儿童的特点,是极好动,如孙悟空,不能静下来。

        太极拳常说,用意不用力。姑不论“意”的概念怎样,有诸多说法,而太极拳有诸多流派,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看法,即使同一流派的,各名家也有不同的体会和看法,虽如此,太极拳是以“静”为主,相信凡是参与此拳术的人都无异议。从静而虚,这是另一层次。若说玄奥些,耍太极拳之前,首先要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若按此说法,儿童怎可能摒弃不动,不单儿童不可能,青年人也不可能,不到二十五岁以上休想之。换言之,基本上要过了血气方刚时期才适合学习太极拳,若然有人想从练习太极拳之中,减方刚之气,这是另一回事,但都是十八岁成年之后,儿童绝对不宜的,这是儿童本性与太极拳的本质相逆之故。

        武术界自古以来有一说法,先习外家,后习内家,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习刚,何来体会柔之美。

   

太极拳之快

        名家说,太极拳是可以快速的。

        既以“静”为中心,其动作必然追求轻,招式之间变换必然是缓,又轻又缓才可以静下来,这是前提。是否可以,又快又静,在我的观念里,难以溶合在一起,尤其是呼吸方面,在快速耍玩过程中,怎可以使呼吸轻缓,我曾尝试过,这是不相容的,互相排斥的,但觉得,一旦快,意味着如外家拳的急速,呼吸是绝不可能轻缓深沉的。

        也有名家说,太极拳可以又慢又快,初慢后快。

        这种快慢不一之理论,我也实践之,由于速度不均匀,同样绝对妨碍呼吸的轻缓。  

        太极拳当然可以快,即使外家拳也可以轻缓,中华文化连绵数千年,姑当作一家之言吧,一个新的太极拳流派冒出来吧,然而,这是徒具虚名,没有实质内涵,又或是误当作张冠李戴吧,借太极拳之名而已。  

   

   

音乐播送

        常见一组耍太极拳的人,随着音乐的播送而耍玩,有些是纯音乐,有些以音乐为背景,有人讲出太极拳的招式。耍玩者随着音乐的节奏或讲者的招式而跟随之。

        能否在耍玩过程中,心,摒除音乐的旋律,摒除讲者的声音,专注拳术的演练,因为这音乐已经耳熟能详,习以为常了,听了也不动心?

        舞蹈表演者,耳朵必须灵敏地听从音乐的进展而表演各类舞蹈语言。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在有旋律的,有节奏的音乐播送下,耍拳者无论怎样强迫自己精神集中,要让心,不分心,不受半点骚扰,相信是绝不可能。既然如此,何必找此麻烦。

        对于教拳者而言,由于面对一群初学者,为求教学的方便,采用音乐播送方法,或者有此需要。又一百数十人的演出,为求统一动作的效果,播送音乐是对的,但已不是原来意义的耍玩,是表演性质。但要明白,凡事有阶段性,熟习后,就要脱离之,然而,可惜的是,当习以为常的情况下,我经常看到,一个人,两个人的练习也要播送音乐。这是不明白拳理,还是考验自己的专注的功力?  

   

   

静而虚

        名家说,如挤式,两手挤出时,先要有向前挤的想像。       

        静,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情况,当然,静也区分为心之静与客观环境之静,两者都静,这是最美妙的,然而,虚,又是什么境界,如何描述此境界,这真是玄虚的东西,不实在的,譬如,有名家云:太极拳拳理,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吾也愚钝,看也看不明,难于捉摸名家之言,所以,凡“虚”的东西,总是涉及个人的体会和领悟,可以说得玄之又玄,天花乱坠。但是,达到虚的境界,无论怎样,首先,要有静的前提,才有虚之产生,无静就无虚,必须通过静才可以进入虚的。

        虚,是否可以这样描述,既听到周遭的声音,见到眼前景像,但又不放在心里,好似在水面飘过,又好像有东西掠过,却不留下任何印象和痕迹,所以,耍太极拳前,要调息,深层次呼吸,定一定神,清除头脑的杂念,即是说,什么都不想,然后才要玩,当然,这是指练习者而言,而不是对初学者。

        想像,无论想像什么,都是妨碍静的,骚扰虚的。另方面,当熟习了招式后,还有什么想像否?熟习了,耍玩时就成为惯性,若还需要想像,就不是熟习。

   

   

治疗对位

        有一段颇长时期,电视媒体以及书籍,一些太极拳名家介绍某一招式可以治疗某部位的疾病,包括肌肉关节及肠胃内脏等,而不同的招式与不同的部位是对应的,经常练习,就起到治疗作用。后来可能采用“治疗”字眼不大妥当,就说某部位有“功效”,并加添“预防”功用。

        将套路分拆为单独招式,苦练之,我所认识的,是作为搏击之用,太极拳是否异于一般的拳理,起到治疗和预防之功效,难于考究,唯练习者才真正领略,自知者明也。当然也可以实验论证之,有了实验数据,就可以铿铿锵锵,只是谁会去做这实验的玩意,而名家又怎样知晓,并晓得那么细致?因为我搜罗自清代以来各大名师有关论述太极拳之理,都看不到类似的论说。

        太极拳是拳术,如同其他拳种一样,首先是搏击,强身健体是附属而已,即使当今视作保健养生的运动,也是当作整体的。

        凡事细分之,这是西方医学的思维逻辑。也许城市人忙碌生活中,无闲暇时间,总是希望能够快速而直接的,有病治病,某部位不舒服,要立刻解决,不是从整体健康出发。在此客观需求下,这对应治疗和预防之法应运而生,又或者来自物理治疗的启发吧。若果找对应的,倒不如干脆学习八段锦,既简单,又实际,又有前人的积累经验。  

   

   

兼学之害

        名家说,学太极拳,兼学外家,是害人不浅。

        害处在哪?理据在哪?我习武数十年,内外家同时兼学兼练,看到这些论说,我是很担心的,曾尝试找寻名家的具体陈列事项,以防有害而不自知,可是总找不到。当然,虽说习武多年,并不是数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的练习,有一段颇长时间荒废,只是近十年才容许我内外家拳同时练习。

        无可否认,内外家拳有很大不同点,否则,就不会区分之,最重要之别,是呼吸系统是不一,耍玩时,外家拳要用布带朿腰,情况如同举重运动员之束紧腰带一样,其朿紧之力度视乎人的接受能力,但内家拳万万不可。正因为有此不同点,若是刚耍完一套外家拳,相隔不久耍太极拳,确实有害,同样地,玩太极拳后再玩外家拳也不可能,事实上,根本不可能玩,人之生理机能会立刻告之,毋容多说,实践就明白,然而,如果有充份的休息,如相隔半小时以上,呼吸如常的情况下,我是看不到任何害处。

        当然对于初习拳术的人来说,同时兼学内外家拳,是有害的,这有害是一般学习的问题,不是拳术的特殊性,如果学习者是一个学生,有充足时间,又肯练习的,这是没有问题的,虽云,内外家拳的拳理不一,但也有殊途同归的。情况如同一个人同时学习英文和法文一样,一般人总以为先学好英文,才学法文,不一定的,英文和法文有不少共通点,而沙俄时代贵族子弟,若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往往是早上习德文,下午学法文,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中小学生何尝不是同时学习多样性的科目,问题是时间是否充足,学习的热情如何。  

   

   

肘之高

        名家授徒之照片,将其徒的右手肘抬起高过肩膊并朝天,与耳朵下同一平线。名家曾夺多次太极拳冠军奖项,不独香港,也有亚洲区比赛,所以光环盈满。

        肘如此高,我平生首见。这是什么招式,可惜刊登的报章没有说明之。   

        肘,是要沉的,即向地面,凡习外家拳的,都知道这是常识,唯“沉”才可以发力,才可以有速度,是否太极拳是例外,是否名家的一派太极拳有另一番含义,不晓得了,我但知道,只要是拳术,无论是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总是有基本的拳理。

   

   

用意不用力

        名师说,用意不用力;各派太极拳都是如此说。

        什么是“意”?

        中华文化悠久,所用的字或词虽然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是不同的,如在哲学领域,在医学领域,等等,即使同一领域的,同一时期,不同的学问家也有其不同的意思和内涵,所以,一个“字”“词”也要弄清楚其概念,避免牛头不搭马嘴。

        辞源解说,意,一是意思,一是愿望。

        若然以辞源作为“用意不用力”的注解,我依然不能明白“意”的拳术含义。同样地,明代医家徐灵胎说,医者,意也。这简单性的概括,真是耐人寻味,令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只要详细阅读徐灵胎的著作,了解其医学思想,就较易把握意的含义。

        “用意不用力”,是完整的句子,“意”之后,是联系“不用力”,即是说,如果不解决不用力,谈“意”是没有意义的。

   

   

用力的动作

        如何不用力?

        名家说,省力;少用点力;轻,就是少力;松柔,少力也。然而,在追求少力的情况,也有名家主观上追求用力,掤式劲点在两臂,履式劲点在掌中,所谓劲点,即着力点。

        我不能说,尽览各派太极拳之论,所接触过的,不见直接谈“不用力”。

        用力,常见的形态:握拳,如外家拳的形象,臂和手指用力了;手指撑开,指和掌用力了;手尖朝天,掌心朝外,腕用力了;掌心朝下,指尖向前,臂和肩用力了;手腕立掌式,腕用力了;手伸直,肩担力了;手肘曲至九十度,肩担力了;脚震,脚和身用力了;等等。

        “不用力”真的难于理解和实行吗?所以,有名家说,用意不用力,这是夸张的说法。

   

   

一幅著名壁画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斯汀教堂的壁画,米朗开罗基之作品,上帝创造亚当。        亚当慵倦地斜躺在草地,软弱无力,上帝以充满生命力的食指对着亚当无生命力的食指,拟给与生命的气息。

        亚当的无力状态,具体表现在哪,我们留意一下,左手的手腕是下垂的,左手伸直之中略曲,而上帝之力又表现在哪,右手是伸直,食指和手腕与臂成一直线。

        米朗开罗基是画家,是雕塑家,不是玩太极拳,不懂得什么用意不用力,但从“不用力”的角度出发,表现人类始祖的无生命力的状态,从而等待上帝的赐与。画家的观察力是厉害的,不愧是文艺复兴的巨人。如果我们在耍玩太极拳时,不用力,是否找到理论的依据。

   

   

腰胯带动

        名家说,两胸要指挥两手的运动,又说,两手下落要通过两肩抽吸来完成。

        如果是胸和肩去指挥两手的运动,即撇除腰胯带动。

        身体转动时,是腰胯带动,还是上身转动,肩膊扭动,这截然是两回事,表面看,好像都是转动了,其实不一,这些微之别,需要分辨之。

        如果腰胯带动转的,脏腑有运动;如果上身转,对脏腑起不到什么运动作用。

        手之提升下降,贯穿太极拳套路中,常见的说法,用意使手升起,我不明也。如果双手不是阴阳转动,如果不利用脚尖和脚踭之变动,手之垂直提升,其实手动,不是腰胯带动。

        另方面,如果手肘内曲至九十度,甚至少过九十度,如何化为圆形之运动,有曲就有尖,有尖就不可能产生圆形。

   

   

阴阳虚实

        名家说,弓马步,曲之脚承担十分之七,后腿是十分之三。

        弓马步,又叫子午马,或前弓后垫,这是外家拳常见的马步,曲脚及后腿都是十足之力,不分百分几的。

        何谓腿分阴阳,阴阳者,虚实也,于马步而言,即一脚实,一脚虚。所谓实,即着力也;所谓虚,即无力也,当然不是绝对无力,因为毕竟虚之脚是放在地面,只是不承担身体的重力,因而虚之脚,是浮动的,被人推,只会摆动,不会令身体倾倒。

        然而,弓马步之力的分担,贯穿太极拳套路之中,而不是一脚承担之。

   

   

长寿

        多年前,偶遇一友人,他是名门大家的太极拳的入室弟子,闲话其负责人刚六十岁就离世,有点惋息,他立刻诸多解释,其狼狠相,至今回想起来也顿觉好笑。

        世人有错觉,以为习太极拳会长寿。长寿原因有几点,我个人认为,首先是生活无忧,清茶淡饭也可以,其次心胸开阔,再其次才是什么运动。切勿将运动如太极拳放在首要位置,然而,现今不少人将太极拳的作用无限夸大。

        我们要明白,有人学了太极拳,不一定常练习的,不常练习的,无论太极拳怎样令人长寿,也失去价值。

        翻看一些资料,太极拳大师的寿命并不长,当然有人解释,旧社会怎样怎样。

        我看过香港有数位太极拳名家在七十岁左右离世,更令我震惊的是,他们长期服药,不是血压丸,就是糖尿病丸,如一般老人家一样,如此还高调说太极拳怎样怎样对老人家好,真搞笑也,我只能说,自欺欺人也。

        长寿,人之所欲也,然而,长寿不一定是福,如果疾病缠身的话。我不望长寿,勤于练习太极拳,只是希望:无病无痛到天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