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颠覆14国政权秘史
美国颠覆14国政权秘史
耿兆锐
强迫他国改变政权,扶植亲美势力上台,所谓“政权更迭”是美国100多年来外交政策的基点和主旨。斯蒂芬•金泽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他的新书《颠覆:从夏威夷到伊拉克》用全新的观点审视了近代以来的美国外交政策史,其引用的史料之丰富令人惊讶。
百年入侵十四国
据金泽统计,100多年来,美国在全球至少卷入了14国(夏威夷、古巴、尼加拉瓜、菲律宾、波多黎各、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伊朗、越南、智利、格林纳达、巴拿马、阿富汗和伊拉克)政权更迭的行动。在《颠覆》一书中,金泽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考察了全部干涉活动。
全书详细叙述了从1893年吞并夏威夷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其间跨度110多年,对美国百年外交史做出了总结性研究。
在对历史考察中,金泽进而指出,美国颠覆他国政权的原因有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和推行所谓“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考量,但经济利益是主要目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次之。他认为,美国实际上只接受符合美国利益的民主化结果,而不是任何民选结果。
比如,1951年伊朗人民民主选举穆萨德为总理。然而,当穆萨德政权很快就宣布石油工业国有化时,这就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而1953年该政权就被美国支持的军事政变推翻,伊朗石油工业又重新被西方控制。
“政权更迭”反害己
作者认为,在美国颠覆他国政权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时间,正好是跨国公司在世界事务中成为决定性力量的时候。这些公司希望美国政府能在国外维护他们的利益,甚至颠覆那些不合作的外国政府。历任美国总统也都认为,只有颠覆不合作的外国政府才能更好地维护美国利益。比如,联合水果公司在危地马拉、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在伊朗都充当了此类不光彩的角色。
本书分析指出,对于美国及其跨国公司来说,“政权更迭”的后果,短期看来似乎是成功的,但从长远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政权更迭”行动实际上反而威胁了美国的安全。因为这些行动往往使整个地区陷于动荡的漩涡中,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比如,美国支持阿富汗人反对苏联的占领,在苏联撤军后,美国支持的抗苏阿富汗组织后来发展成为塔利班,为“9•11”恐怖袭击创造了条件。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金泽说美国政府需要检讨自己长期奉行的外交政策。
“自曝家丑”立新论
当美国政府在高唱民主、自由与人权的时候,并将此作为发动战争、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推翻别国政权的时候,金泽从另外的视角为世人指出了在这一修辞后面的真实动机。他把“政权更迭”政策放在百年历史中进行了长时段考察,立论新颖,说服力强,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不难看出,《颠覆》的真正批评对象还是当前的伊拉克战争。虽然借古喻今,但本书仍不失为一部美国外交政策的编年史、一部美国百年干涉史,以及一部美国颠覆他国政权的秘史。
作为美国公民,金泽敢于自曝家丑,较为客观地叙述本国干涉他国事务的肮脏外交政策及实践,难能可贵。他一针见血地说:“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美国颠覆他国政权的历史。”这样,金泽就从新颖的视角解构了美国外交政策谈及“民主”与“自由”的真实用意。
从写作风格上讲,尽管金泽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但他就像一个历史学家,在《颠覆》中将那些非常重要、但鲜为人知的史实娓娓道来,不落俗套,引人入胜。如果你已厌倦了那些枯燥乏味的政治论文,《颠覆》或许是一道值得享用的知识大餐。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4月3日《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