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评邋遢道人的《三农问题的出路》

火烧 2009-11-02 00:00:00 三农关注 1041
本文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展开,分析土地流转、农民收入提升及农业现代化路径,探讨如何在过剩市场经济下通过政策扶持与集体化模式实现农村经济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评邋遢道人的《三农问题的出路》  

     

听婵释禅  

   

邋遢道人《三农问题的出路》的文章,是一篇事关破解“三农”难题的有着宏、中观“理论与实证”色彩和意义的强文力作。俺看文章历来是认文不认人的,哪管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如果其说的不合逻辑,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会照样批评而毫不留情的。当然,对于那些符合事物发展内在逻辑关系和客观实际,并有益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张和设想等的思想理念,不管是谁,俺都要给予鼓与呼的。  

   

   

邋遢道人的《三农问题的出路》这篇文章,其主旨和主线不仅闪耀着“马列毛主义”的“合作、协同、合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协作关系,集体化的社会财富共享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有组织管理、调节调控、规划计划、监督约束的市场经济”等思想理念的精华、精髓和精神的智慧光芒,而且还结合中国社会已经从“短缺的市场经济”过渡到“过剩的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国有私营”普及化的农村新形势,在总结国内外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些比较符合中国农村客观实际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既然人类离不开吃饭,那“土地”就总是需要有人去守候。而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现在守候“土地”的人还实在是太多。随着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粮食等商品“生产手段”等的进步,在土地等就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其对农业劳动力的剥离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这就必然要出现中国有几亿的农民脱离土地在城镇的大中小企业里有如过客一般地居无定所,最终还要叶落归根的“离土不离乡”的特殊经济现象。按理来说,粮食等农副产品是比任何工业品和任何第三产业的服务都值钱得多的。在饥荒年月,一块金疙瘩换一口饭吃的场景是再正常不过了。但为什么靠生产人类这种命脉的粮食等商品的农民却收入上不去地被无情地边缘化呢?这就是“过剩的市场经济”为人类出的一道关于“供求关系的价值规律”的难题。于是,世界各国不管是什么“主义或是所有制”的社会,都开始对这种无法产生更多附加值的农业进行了“天经地义”的全方位的保护和优惠政策扶持。如:中国政府实施的对农业的各种补贴等的惠农政策。发达国家就更是如此了。  

   

   

一些学者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正象邋遢道人所批评的那样,多是充满了“顾头不顾腚”的逻辑悖论。比如“土地流转集中”的解决“三农”的思路,虽然通过农业大机械等规模经营是可以提高地主等阶层的收入的,但其前提是得为那些脱离了土地的农民找到一个稳定的在城镇等的地方生存、生活并致富的出路。否则就还是一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农业政策。  

   

   

加快城镇化无疑是解决脱离农村的农民到城镇等就业安家的一个配套的政策措施,可以说也是起到了“双方各得其所”的推动农村集约经营效益和解决进入城镇农民温饱的重要作用,但以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又会限制更多的农民在城镇有稳定的收入并安家定居下来。这就造成了农民就象鸟候一样,经济高涨的时候,就来到城镇,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就又把其打发回农村原地。中国的历次经济危机都是通过这种牺牲农民的利益来进行化解的。如何造就一个“农民不离土也不离乡”在原地也能安居乐业,共同走向富裕的体制机制,也就成了许多学人争相破解的难题了。  

     

   

无论是邋遢道人关于“城乡分离”的对乡村实行“严格管制的市场经济”(他叫“反市场运作”)的解决“三农”的思路,还是“合作经济”的思路,其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谁来组织并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或是叫怎样的所有制载体形式,特别是采用怎样的可以实现“社会财富由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共享”的“分配关系”问题。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其它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还是很好办的。毛泽东时代曾经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人民公社指导下‘队’为基础”的“小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和机制的蓝本。华西村等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适应“过剩的市场经济”新形势的“亦农亦工亦服”的改进和完善其“小市场经济运行体”的“以自循环和演变为主,外循环和演变为辅”的功能,从而使其“小市场经济运行体”充满了活力。也许毛泽东时代那种思路的某些具体作法,可能不一定会适应当今已“国有私营”三十多年并一盘散沙的农村,但象华西村等吸收了毛泽东时代的“合作合营生产协作关系、集体财富共享分配关系、有管制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等思想理念的精华、精髓和精神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和完善所出现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小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却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其是符合听婵释禅关于在一个“小级别类型”的集体组织,或是叫综合性大企业,或是以前叫法的“大队”等的“小市场经济运行体内”,也是完全可以实现“以自循环和演变为主,外循环和演变为辅”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并也完全可以解决其组织体内的所有成员的就业、福利和生老病死的制度安排的。 也就是说,尽管现在的农村农民还是一盘散沙,但只要组织规划和政策扶持的有力,通过这多种方式也是可以找到走出“三农”困境的道路的。当然,对于西部或是边远山区等的受私有化和市场化影响较小的地区实行起来可能更容易一些。既然“画圈”不是那么太难,搞各种形式的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试点也是改革开放的应有之意。  

   

   

所以,就要走适合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也即一是实现商品“生产”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等的相互分工、合作、合营的企业化“生产协作关系”;二是实现集体内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等的集体所有制的“共享分配关系”;三是实现 “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的公司化统一对外的贸易往来运作;四是商品“消费”的家庭和企业等共存共处的分门别类的“消费关系”。实际上毛泽东时代的“生产队”,就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在依靠“外在市场经济运行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生产队”这种“小市场经济体”的自循环体系。其好处就是在自己的“小市场经运行体内”,除了分工协作地生产粮食等农副产品外,还可以把自己生产的粮食等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后统一向外销售等。当然,农村的各种集体组织或是叫综合性大企业,还可以象华西村等那样搞工业,搞第三产业等来解决其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财富创造问题。创造财富的能力和财富的多少叫“分配力”,以何种形式进行分配财富叫“分配关系”。这样就可以实现“邋遢道人”所说的“一是通过给农村经济体优惠的税收政策,让农村经济逐步扩大并垄断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二是通过在城市里给农村经济体以特殊行政和财政政策,让农村经济体扩大并垄断农产品批发和零售行业; 三是采取限制性政策,组织城市资本进入农村的生活用品零售、金融、保险行业,把这些市场留给农村”等的政策措施,让农村各个集体经济的“小市场经济运行体”实现“以自循环和演变为主,外循环和演变为辅”的功能和目的。  

   

   

当然,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实现公有制的集体所有制这种财富共享的“分配关系”。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商品生产协作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公有制可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一是企业或是集体的一部分利润可以通过发工资、奖金等“按劳分配”的形式发给经理和工人;二是一部分利润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由国家建立“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的方式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三是一部分利润做为生产发展资金;四是剩余的利润则变成公积金、公益金等企业或是集体的公共资金,进行企业或是集体内部职工等的“生活必需品和生老病死的制度安排”。也即公有制的企业或是集体的所有利润都通过“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的不同渠道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地分配到了所有企业或是集体成员的手里。不存在“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的少数人独占和剥削的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农村的这种“财富共享”机制的优越性。这也是人类和谐稳定共存共处,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坚实的生存、生活基础和基石。  

   

   

对于“西部开发”的发展思路,是个具有大视野的宏观的并有利于子孙万代的外延发展大思路,俺是赞同的。即使现在搞不了,等土地资源不够用了,也是早晚要选择的扩大生存资源的外延发展道路。对此,国家不仅应该进行理论和实证的探讨,更应该有一些具体实践的可行性研究操作。这个可行性研究的钱是一定要舍得花的。   

   

 2009年11月2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